高校社会资本影响办学绩效的机理

2009-09-04 03:58
高教探索 2009年4期
关键词:社会网络产学研

刘 艳

摘要:本文以社会网络结构的视角,分析了高校社会资本的内涵及特性,并且解析了高校社会资本的结构维、关系维、认知维通过内、外部社会关系网格的途径对高校办学绩效产生影响的作用机制,阐述了高校社会资本对生源、就业渠道、人才培养、组织创新、信息沟通、社会融资水平及科研绩效的影响功效,并由此提出了影响机制的概念模型。

关键词:高校社会资本;产学研;办学绩效;社会网络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高校是具有独特职能和使命的社会组织,它所具备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功能既是社会的需求,也是高校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高校组织发展的历史变迁来看,高校从来就不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self-sustaining system),而是一个不断需要接济寻求支撑的慈善施舍机构(eleemosynaryin stitution)。[1]它的生存与发展,都需要环境中各种资源的支持,需要建立起各种社会关系。“高等教育机构一直在为生存而奋斗,而环境中对其生存至关重要的某些因素极大地影响着决策和变革。”[2]纵观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高等教育改革的动力主要不是来自于高校内部而是来自于社会的需要。[3]事实上,不论是否高校本身的意愿,高校与社会是相关联的,是对外开放的,所不同的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开放的程度及内容存在差异而己。

总的来说,在传统体制下,高校仅仅是“一个强烈的政治性的综合体”[4],其组织属性仅仅表现为学术性(学术自由是高校本质的反映)和行政性(高校的组织规模的特点和内部事务管理的需要,使行政组织系统在高校中延伸,表现出行政属性),其社会关系仅仅表现在高校与国家政府间的互动关系。但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化和完善,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知识经济的推进,高校与社会各界(包括政府、企业、市场等)都发生着物能交换和信息交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高校已成为社会独立的经济主体,具有经济行为;高校在社会系统中参与资源的配置和组合,其在与各种社会关系的互动过程中经济属性越发得以强化。[5]与此同时,随着市场化的推进,教育投资主体的多元化,高等学校独立核算经济单位的性质已日益突显,高校面临国际化的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目前高校之间存在着两大竞争:一是资源(输入)竞争,即人才、生源和资金竞争;二是水平(输出)竞争,即人才培养、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水平竞争。[6]

在激烈竞争的形势下,我国的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社会需求广阔的领域,高校组织必然大力寻求社会资源投入的不断增加和优化,努力实现运行效率和产出效益的提升,而在现有体制和投入下,高校如何在竞争中取胜,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的资源配置理论与核心能力理论可以为高校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新经济社会学研究和日常生活实践都表明,企业的竞争优势不仅与其拥有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有关,而且与其拥有的“社会资本”,即企业成员的充分信任与合作、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协调,以及企业与社会各界的广泛交往与联系等因素有关。高等院校固然是不同于企业的一种特殊社会组织,但它们也拥有自己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以及社会资本,有自己的核心能力构成特点。

目前,尽管高校关系网络的积累和运用之于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在实践中早已是“理所当然”的行动准则,但是人们依然关注的是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在高等院校发展中的作用,围绕着如何加强和改善高等学校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对学校办校绩效的文章和著述亦不断出现。而对于社会资本在我国高等学校发展中的作用,人们还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认识经验层次,甚至对其还有曲解。在国外,已有学者开始注意到学校中存在的社会资本是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国内对于高校社会资本的认识并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即使有部分教育学界的学者出于教育体制改革的角度提出了“教育中的社会资本”问题,但是对于高校组织形式的社会资本与高校绩效间关系的系统研究还是很缺乏,由此导致的问题是缺乏可信度高、操作性强的相关理论形成。据此,笔者认为,在我国当前形势下适时提出“高校社会资本”是必要可行的,高校社会资本不仅仅是个理论探讨问题,它也是切实关系到高校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本文立题目的在于:通过界定与分析高校社会资本概念的内在含义和内容结构,探讨与分析高校社会资本与院校绩效间的关系及其影响的机理,提出概念模型,为后续相关的实证论证工作打下理论基础,同时,也衷心希望本研究能够为当前处于深刻变革的高等院校全面把握自身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并希望以此为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

二、高校社会资本研究视角、研究维度及其作用机制

(一)高校社会资本的研究视角与内涵

现有文献中有关探讨高校社会资本概念的研究较为缺乏,目前国内唯一对“高校社会资本”概念作出界定的是南京师范大学的胡钦晓博士。他于2005年与2007年分别以“能力观”与“资源观”对“高校社会资本”作过不同的界定。[7][8]事实上,“社会资本”概念至今在学术界还尚未达成共识,由于传统的“功能主义”的研究视角面临着许多困境,所以对社会资本的研究正转向“结构主义”的研究视角。结构主义的研究视角伴生于社会网络观的发展,即认为社会系统是一种依赖性的联系网络,社会成员按照联系点有差别地占有稀缺资源和结构性地分配这些资源,其独特特征是强调按照行为的结构性限制而不是行为者的内驱力来解释行为。由于社会网络观可以解决“功能主义”研究视角下对“社会资本”定义同义反复、自相矛盾、无法测度的问题[9],本文更倾向于以“社会网络结构”的视角对“高校社会资本”作出如下界定:即处于社会共同体之中的高校组织受非正式制度的影响和制约,通过长期发展,内、外部交往合作,互惠互利,进而形成以信任和特有交往规则为核心的社会关系网络资源。基于社会网络结构视角下的界定,“高校社会资本”的特性主要表现在:它具有“资本”的特征,实质上属于资源的范畴,是一种社会资源;它是内嵌于社会关系网络中的资源,具有特定的社会结构;非正式制度和关系网络构成高校社会资本的基本内涵,互动互惠与信任是其核心;高校社会资本是一把双刃剑,具有正、负效应。[10]

(二)高校社会资本的研究维度及其作用机制

作为组织层次的高校社会资本,它的产生有赖于组织内外网络的结构特征、组织成员之间的信任和以共同目标作为行动导向的水平,它通过成功的集体行动、资源的组合与交换来创造价值,遵循的是一种协作适应机制,并且,只有当“关系”和“网络”被加以工具性利用时,它才成为一种资源,一种社会资本。所以,如果单从高校内部部门、个人之间的联系或高校与外部实体之间联系的角度出发,将“社会资本”等同于“社会关系网络”对高校社会资本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会有失偏颇,而且缺乏实证研究的可操作与可行性,因此,本文借鉴了Nahapiet、Ghoshal(1997)等学者所区分的社会资本三维度的观点[11],作为高校社会资本研究维度的依据。

高校社会资本的结构维度(structural dimension)主要表现为高校组织人际网络及其特征,如个人、部门间联系的强弱、组织网络的紧密度和连接性、组织在社会网络位置的中心地位等。这些特征差别意味着组织在信息获得或教育资源占有方面会有差异。因为组织成员之间人际联系的强弱会影响资源和信息流动的速度与数量,无论是在组织内部还是在外部,人际网络使得组织内、外不同个体(部门或个人)之间产生社会互动,模糊了部门或群体之间的界限,使得跨部门、跨职能的团队协作得以实现,从而提高了协作效率。[12]如,高校组建科研团队的优势远远大于个人科研能力的发挥;高校的社会关系网络结构、关系互动规律及对信息流的大量需求在高校开展产学研联盟中显得尤为突出。

高校社会资本的认知维度(cognitive dimension)包括组织内共享的语言、符号和默会知识,具体表现为习俗、规则、价值观、学校氛围或者隐蔽课程等。它们往往使信息分享、集体行动以及决策变得更加便利。对于组织而言,尤其是在大型复杂的组织,共同的愿景和价值观有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而在共享语言符号缺失的情况下,协作的预期则较难产生。比如,在开展产学研合作与创新活动中,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本处于不同的背景之下,企业专于生产技术而科研院所和高校则长于科技研究,合作中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和共享过程需要有效沟通。高校作为隐性知识的发送者,如果仅靠“闭门造车”、“孤芳自赏”,而不主动与企业建立紧密的网络联系,配置合适的人员参与沟通,就无法根据社会需求作出及时调整而保证合作质量和效果,隐性知识也无法显性化。

高校社会资本的关系维度(relational dimension)主要表现为高校组织成员之间、组织成员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信任及组织网络的其他关系特征,如联结性。这种信任是一种基于强联系和持续互惠规范的信任关系,它的产生与结构维的社会资本密不可分,尤其是组织成员对其他成员和组织本身产生的信任预期使他们愿意分享其资源,进行合作,实现资源的交换和组合。[13]而联结性是指组织成员将个人目标服从或联结于集体目标的程度。[14]对组织而言,组织的目标并不是制定出来并加以推行后就一定能够成为个人的行为目标,而组织社会资本的关系维度有助于促进个人接受共同目标的意愿及提高个人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

由此可见,三个维度的社会资本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体系,是高校组织持续发展与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影响着高校办学的各项活动。

三、高校社会资本影响办学绩效的途径

上述高校社会资本的三个维度所构成的关联体系是内嵌于高校的内、外部社会关系网络之中的,其影响机制得以发挥的途径和表现形式是高校的内、外部社会关系网络,是通过在高校各种社会关系的互动过程中,实现资源和信息的交换与组合,形成并强化共享语言和共同目标,从而促进协作,在影响高校的办学活动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功效。

(一)内嵌于高校内部社会关系网中的社会资本是高校生存发展的根基

现代高等学校的发展受学科、政治、市场三重力量的制约,这使得高校具有学术、行政和产业三重属性[15],此外,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机构日益庞杂,现代高校组织的人员结构、内部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多样。具体地,在高校内部,就行动主体而言,存在着教师、学生、管理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就组织团体而言,存在着院系科研院所、管理部门、教师组织、学生社团等之间的多维关系;就高校的活动而言,存在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统一和协调关系;就高校的学科而言,存在着文、理、工、管、法、医等多学科之间的发展协调关系,等等。这些关系能否协调发展,都会影响高校的运营效率,而在这些关系中,人际关系的和谐是其他因素和谐的前提与保障。而在人际关系和谐中,管理者之间的和谐是其他关系和谐的关键因素,师生之间关系的和谐是其他关系和谐的基础因素。特别地,作为高校核心角色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模式既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又关系着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所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高等教育目的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和保障。而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变革,高等教育的环境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高校里师生关系的状况变得越来越复杂和耐人寻味:“老板与打工者”的关系、“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教授者和被教授者”的关系及“朋友”的关系,不仅仅在高校校园里而且在社会网络中都成了争议的话题。许多事实都说明现代高校师生关系模式的构建非常需要有信任、宽容、和谐、交流、互动、共享等理念的渗透,而这些理念的提出,正是高校内部社会资本的特色体现。

所以,高校组织的内部关系网络结构具有特殊的复杂性,更需要有能够使高校组织凝聚为一个整体的共同愿景、价值观念、信任和其他“软件”——即更需要内部关系网中内嵌有充足的社会资本来加以维系和支撑。

(二)内嵌于高校外部社会关系网的社会资本是高校走出象牙塔的金桥

作为“社会组织”,高校类似于其它组织与外界发生着多种联系,但是与其它社会组织相比,作为准营利性社会组织的高校,其外部社会关系网络有着不同的特点。

首先,是高校与政府间的关系很特殊。相比较之下,欧洲国家的高校的发展主要是受到学科内在力量推动的作用,美国大学的发展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力量的支持,而在中国,高校办学体制的变迁使中国高校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特殊联系。目前,我国从计划经济时期的“条块分割”的办学管理模式转变成为当前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以及高校三方互动的“条块结合”的模式,政治力量的大力介入为高校发展提供资金、政策,是高校的主要支持系统。其次,高校与企业的联系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而变得更加紧密,尤其是在产学研合作方面。20世纪80年代的生产联合体以及产学合作教育主要是有关部门和高校的自发改革,到了90年代中期以后,产学研结合就转变为国家的政府行为,并且得到高校和企业的广泛认可,各自视为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途径。产学研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统一起来,不但有力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高校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高校与校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很特殊。高校和校友之间存在一种良性循环,高校通过其特有的知识、关系和声誉培养一流的学生,并为其提供良好的社会资本,使其自身价值得到提升和获得发展机会,同时拥有高平台的校友也会利用其拥有的社会资本,对母校进行反哺,为母校的发展提供资金、信息和发展机会,高校价值的进一步提升又会致使校友的持续进步。[16]

综上所述,高校外部的横向网络越宽广,其有效信息就越多,可选择性就越大,可利用资源就越充足,就越能获得良好的运转与发展。

四、高校社会资本影响办学绩效的功效表现

高校社会资本有别于高校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等有形的经济资本,它是一种共享资本。本文认为高校社会资本对学校办学绩效的影响,不是简单的以社会资本三维度或者内外部社会关系网的方式直接作用于学校教学或科研活动而产生绩效并且能够观察和测量的。从更一般意义上来理解,高校社会资本其实是一种学校存在的社会环境,它是通过影响学校价值链的各个环节来间接影响学校发展,譬如生源渠道,学生就业渠道,信息获得渠道,融资获得渠道及管理创新方式,等等。

1. 对生源和就业渠道的影响。众所皆知,生源是决定高校培养人才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多样性、高质量的生源是每所大学共同追逐的目标。“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可因思维差异引发更深入的思考。就像基因,多样性越大,品种越优良。生源多样化也一样。”[17]事实说明,高校外部关系网络范围的大小,一定程度上会决定生源多样性和生源质量。与此相对应的是,学生的就业渠道同样会受高校社会资本的影响。高校丰富的社会关系网络以及高校所建立起的良好品牌效应能使高校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双方的沟通,同时,也会有效地维护学校现有的社会联系。

2. 对学生培养模式和质量的影响。高校内、外部社会关系网络的不断丰富与拓展会影响人才培养的模式及质量。从高校的内部社会资本看,多学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与互动,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学院、系科之间的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为培养跨学科、多学科人才提供了重要渠道;从高校外部社会资本来看,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合培养,高校与高校之间的合作交流,高校与社会整体的互动,为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重要路径。

3. 对高校组织创新水平的影响。当前,源于“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使命和社会竞争压力日益突出,受长期计划经济下“受命办学”所形成的理念和方式已不能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这一切都在迫使各大高校在组织管理及办学项目等模式上进行转变,以构建高校的组织核心能力,提升组织绩效。因此在新形势下,高校的组织创新问题已成重要课题。而社会资本对组织创新的影响主要取决于规范与关系的性质:①社会资本,特别是信任因素,可以为组织承担创新所带来的风险提供感情基础,从而促进组织创新;②由于社会资本带来长期固定的关系和运作方式,以及僵化的规范和特定的角色,会使组织难以得到创新所需要的信息和资源,从而阻碍创新。但是,目前大多数学者还是认为社会资本对组织创新有促进作用。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来看,良好的社会资本将有利于技术创新扩散的速度,有利于提高潜在采用者的范围和总量。[18]而从管理创新的角度来看,良好的社会资本,特别是良好的信任关系可激发组织成员共同合作努力,以达成目标。[19]

4. 对组织信息沟通水平的影响。在目前大规模扩招、多元化办学的新形势下,信息对高等学校的发展定位、办学特色的形成、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质量的提高以及促进大学生就业等方面产生着重要影响。而高校社会资本的建立和充分利用能有效地促进学校获取丰富有效的信息,增加高校信息优势,从而也丰富办学的资源要素。从高校外部社会网络关系来看,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组织获取信息的能力与其所拥有的联系数目成正比。重叠网络(overlapping networks)能促进信息共享,能推动组织更好地吸收创新实践。从高校内部网络关系来看,与协调能力相关联的组织机制(如跨职能界面等)主要影响部门的潜在吸收能力;促进信息交换与横向交流,创造知识在内部转移的机会[20];有效的内部交流可强化社会整合机制,从而减轻信息共享的障碍[21]。例如,高校中的科研部门和教学部门之间有效的交互作用能够有效地改善教学中知识体系更新的问题。总之,高校加强与外部环境的联系,更易于从中获取知识和信息;加强内部各部门的交流与联系密度能促进信息、知识的转移、消化和利用。

5. 对社会融资水平的影响。高校社会资本对社会融资水平的影响源于社会关系网络对资源配置的作用。社会关系网络是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特定的社会关系视为一种社会资源,借助于特殊的社会关系机制作用于不同群体成员。而社会资本作为一种符合规范的关系网络,虽然并不等同于获取资源的能力,但是却可代表行动者通过在社会网络或其他社会结构中的成员身份来确保收益的能力。比如,校友对母校的捐赠。

在当前多元化办学体制下,纵观世界各国高校的融资渠道,一般无外乎政府拨款、学费收入、社会捐赠、科研成果转化与开发收入以及校产经营收入等。但是,学费收入不可能无限增长,“银校合作”融资空间非常有限,所以,基于社会关系网络基础的产学研结合及社会捐赠融资模式在高校办学经费来源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在高校,利用产学研合作进行融资的基本前提是合作各方互相需要、互相依赖,良好的互动及信任关系会产生合作的总规范,从而更进一步提高高校的各合作方参与产学研联合开发的愿望,融资渠道因此变得更加稳定。而社会捐赠是一种集道德、法律和经济于一体的行为,是可以化解高教成本分担“一律背反”的途径[22],它的基本前提也缘于对受赠方的信任。捐赠者出于对高校的特殊感情,如敬慕、崇拜、仁慈等,出资捐赠。如果一个机构缺乏与捐赠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久而久之就会使捐赠者对捐赠的效用产生生疏与怀疑。

6. 在科研活动绩效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科技创新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现代很多的科研项目已不再是凭借个人的能力单枪匹马或某个专业领域就可以胜任的,学科互涉现象与科技创新态势都要求组成多学科、跨地域的科研联盟联合攻坚。高校本身内部设有多种学科,这是科研基础,同时,高校更需要通过与外部交往来扩大研究视野,获取大量科研信息,否则就可能产生坐井观天的夜郎自大。高校在内、外部关系网络运作中,互惠、信任以及长期的习俗、惯例能促进良好科研氛围的形成,影响科研信息、科研经费的获取及合作。通过加强合作,积累丰富的高校内、外部社会资本,通过彼此吸收先进的知识而改造旧有的知识,促进知识的转移和共享,在资源和能力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形成高校的科研创新行为。只有通过合作与融合,才能使科研成果得以转化与推广,高校的知识竞争优势也才能得以表现和发挥出来。

五、高校社会资本影响办学绩效机理分析的概念模型

基于前文“高校社会资本的作用机制、高校社会资本影响办学绩效的途径及功效表现”的理论分析,并且结合“社会网络结构的视角”可以看出,作为一种社会结构性资源,高校社会资本主要是通过内、外部关系网络的途径,从组织创新、信息沟通及社会融资能力等三个方面对办学绩效产生直接、间接及交互作用的。由此,本文构建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参考文献:

[1]Martin, Ben R .& Etzkowitz, Henry.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the university species[J]. Journal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2000, 13(3-4):Pp.9-34.

[2][美]珍妮·H·巴兰坦.美国教育社会学[M].刘惠珍等译.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23.

[3]王卓君,赵顺龙,陈同扬.中国大学外部经济关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

[4][美]伯顿·克拉克著.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1.

[5]杨明.从大学与企业的似与不似看大学组织的性质[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3):130-137.

[6]林健,纪秋颖.基于生态系统观的高校核心能力内涵分析[J].高教探索,2006(6):17.

[7]胡晓钦.高校社会资本论[J].高等教育研究,2005(9):46-50.

[8]胡晓钦.何谓高校社会资本——基于“社会”的内涵分析[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23(2):18-22.

[9]朱旭峰.中国政策精英群体的社会资本:基于结构主义视角的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6(4):86-116.

[10]刘艳,宋健.高校社会资本对社会融资能力的影响——基于社会网络结构视角的分析[J].高教探索,2008(6):45-50.

[11]Nahapiet J, Ghoshal S.Social capital,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creation of value in firm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Best paper proceedings. 1997: Pp.35-39.

[12]Rosenthal, E.A.. Social networks and team performance[M].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96.

[13]Tsai W, Ghoshal S.Social capital and value creation: The role of intrafirm network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8, 41: Pp.464-478.

[14]Leana, Van Buren.Organizalional social capital and employment pracLices[J]. Academy of Manaaement Review. 1999, 24(3): Pp.538-555.

[15]季诚钧.大学组织属性与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51.

[16]乔海曙,许国新.校友捐赠和高校发展:社会资本视角的分析[J].教育科学,2006(10).

[17]转引自:香港与内地高校竞争引起关注. httpa/www.cnhubei.com1200607/ca1112426.htm/2006-10-24.

[18]李红艳,储雪林,常宝.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的扩散[J].科学学研究,2004,22(3).

[19]Barnev J B, Hanson M H.Trustworthiness as a source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4,15(Special Issue): Pp.175-190.

[20]Daghfous, A..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knowledge-intensive best practices[J]. S.A.M. Advanced Management Journal. 2004, 69(2): Pp.21-27.

[21]Bosch, F.A.J.V., Volberda,H.W.,et al..Coevolution of firm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knowledge environment: organizational forms and combinative capabilities[J]. Organization Science. 1999, 10: Pp.551-568.

[22]罗公利,牟宗荣,侯贵生.高校社会捐赠的一种经济社会学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3(3).

猜你喜欢
社会网络产学研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中国“面子”文化情境下领导政治技能对团队领导社会网络的作用机制研究
城市新移民社会适应与社会网络协同模拟框架研究
大数据时代社会区域创新网络学习与能力建构
高职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合作探索与实践
企业管理中社会网络的运用及相关问题阐述
中小企业金融支持路径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