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的挑战 高等教育的应对 农业院校的机遇

2009-09-04 03:58潘懋元
高教探索 2009年4期
关键词:理论工作者金融危机毕业生

潘懋元

2009年是华南农业大学百年校庆,恰逢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在祝贺华南农业大学百年校庆的同时,谈谈高等教育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尤其是农业院校应如何抓住这一机遇,开拓创新,我想,比泛泛的贺辞更有意义。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依据

研究任何问题都要有理论依据,研究金融危机与高等教育,也同样要有理论依据。这一依据就是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也就是说,教育的发展要受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的制约,同时教育的发展也会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科学产生影响。

这次世界性金融危机已经波及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必然也影响到中国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目前在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方面,大家探讨得比较多,而在金融危机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方面,学术探讨比较少,即使有大多也只是探讨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影响之类的浅层次问题。

金融危机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但截止目前探讨金融危机对高等教育深层次影响的研究还不多。教育理论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关注金融危机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作出适当的预警,如果对重大的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问题没有作出预警,而是无所作为,这是理论工作者的失职。决策是政府的职责,预警是理论工作者的职责。如果理论工作者提供预警和建议后政府无所作为,应该向政府提出问责;如果理论工作没有提供适当的预警供决策者参考,应该向理论工作者问责。

基于这种责任感,金融危机自去年波及中国后,我已经在我的学术沙龙中组织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博士研究生进行了多次讨论,探讨金融危机对高等教育,特别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大家先后写了10多篇文章,其中7篇在《中国教育报》整版刊出,2篇在《高等教育研究》上发表,还有几篇即将在《教育研究》上刊出。今天我把这些研究和探讨的结果向大家汇报,请华南农业大学的老师们指教。

金融危机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有的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有的只是微露端倪或尚未露出苗头。一提到危机,大家都觉得是负面的不好的影响,但是必须指出,危机并非都是负面影响,在危机中往往蕴含着机遇。比如上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尽管是较小范围的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也有一定影响,但是借这个机遇我国高校大范围扩招,在短短的几年里,在数量上进入大众化阶段,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所以说危机并非全是负面影响,要善于发现、把握和利用机遇。

二、金融危机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以及高等教育的应对

(一)浅层次的影响:浅层次的影响是能够看到的影响,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教育经费,一个是毕业生就业。这次的金融危机对中国来说,前者的影响目前还不大,后者的影响却很大。

1. 对教育经费的影响: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这方面的表现十分明显。首先,政府公共事业开支缩减,教育拨款下降,比如加州教育拨款少了几个亿。其次,银行贷款数额下降,贷款利率剧增。由于国外高等学校中有部分是通过贷款来筹集资金,有消息报道国外有高校过去贷款利率是1.7%,危机之后利率提高到7.75%,每年的利息都要多支出3.5倍多。此外,国外一些大学设有基金会,把基金存在银行或投资金融行业等,金融危机导致有的银行破产,基金损失或被冻结;如牛津、剑桥两所大学存在冰岛国家银行的基金就分别损失3000万和1300万英镑;还有一些基金收益缩水,哈佛大学基金缩水就很厉害。最后,私人与企业捐资下降。国外很多大学靠私人或企业捐资,经济危机后由于个人收入减少,或企业破产,因而捐资减少。

不过金融危机对中国高等教育经费的影响不是十分明显。中国应对经济危机采取的对策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美国是救市,救资本家,而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以民为本,救的是农村和农民,因此中国的教育经费预算不减反增。刚刚公布的2009年政府预算中,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为1580亿,比去年投入增加23.9%。虽然这些经费与高等教育基本无缘,增加的经费主要用于农村义务教育,其次是用于困难学生补助,再有就是用于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的工资。对高校教师而言,可能可以改善青年教师的生活,但目前还没有确切信息。中国不像外国,基金运作模式在中国很少见,民办学校基金办学很少,捐资办学数量更是微乎其微。广东相对多些,但华南农大不多,像五邑大学和顺德、东莞的某些高校可能多些,总体而言对公办高校来说影响不大。

因此金融危机对中国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影响不大,在相当一个时期,高等教育投入不会减少,但也不要寄希望增加太多。2000年以前,政府在教育的中长期规划中曾提出,到二十世纪末,对教育经费的投入要占GDP的4%,但到目前为止还是3%左右,在金融危机这一形势下就更难实现这一目标,但政府对大学的办学经费投入不会有太大变化,所以说金融危机对我国高校的经费投入影响暂时不大。

2. 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金融危机对西方和中国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就业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中国的影响特别大。由于近年来毕业生增量过快,在本世纪初不到10年的时间里高校扩招四倍多。毕业生就业压力本来已经很大,现在再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雪上加霜。不过对高等学校来说,也不必过分担忧。中国政府和社会都把大学生就业问题作为重大的社会问题来看待,正在大力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即使不能得到完全解决,但至少可以得到缓解。

金融危机使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受到冲击,但恰恰在这个问题上,可能存在某些积极作用。

首先,通过这次危机,可以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以往大学生就业往往期望值过高,希望到大城市就业,拿高薪,做人上人。目前就业困难,学生的就业思想可能会逐步发生转变,踏踏实实从小事做起,到艰苦的地区、行业就业。

其次,开辟西部、农村、基层的就业通道。政府和学校一直提倡毕业生到西部去、到农村去、到基层去,虽然提倡了多年,但收效不大。这次借金融危机可能会有所改观,关键是政府要有得力的鼓励措施。以前去新疆就业的学生,工资是内地的三倍,不少青年人是先到西部拿高工资,几年后再回内地,但也有些人就从此留在了新疆,他们都为新疆的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而现在除了西藏地区的工资较高外,其他西部地区的工资并不高,对毕业生的吸引力不足。到农村就业,除教师和医生外其他很多工作没有工资保障,所以就业通道是不畅通的。此外到农村就业还有其他一些问题,如农村教育环境不够好,毕业生到农村工作后,由于教育环境无法和城市相比,他的后代可能就只能留在农村,这也让毕业生不愿意在农村工作。所以政府应解决毕业生到西部、农村和基层工作的后顾之忧,下决心提供足够的保障。例如有的国家的政策是,毕业生去农村工作,工资增加20%。

此外,毕业生就业问题还可以促进高校调整专业结构,培养适应就业市场的应用型人才。这两条在后边展开论述,这里就不再多说。

(二)次层次的影响:中层次的影响是已经出现的影响,但作用或压力不是很迫切,这包括对招生和师资队伍这两方面的影响。

1. 对招生的影响:西方由于金融危机,失业人数增加,高校招生出现两种情况,一方面有的适龄青年因经济困难放弃入学机会、推迟上学时间或中途辍学;另一方面,失业率增加也会促使高校生源增加。因为就业形势好的时候,学生容易找到工作,往往选择直接就业工作,导致高校生源减少;就业形势不好的时候,学生不容易找到工作,就选择暂缓就业,并继续充电,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高校生源反而增加。比如我在日本上课的时候,发现有个学生突然不来上课了,问了之后才知道,他找到了工作,所以就不来上学了。金融危机形势下,有的青年以高校为“避风港”,并借此学习新技能,慢慢找工作,所以形成了经济与教育错位发展的奇怪现象,经济发展的时候,高等学校的学生减少,经济受阻的时候,高校学生增加。中国上世纪八十年代也有这种情况,例如财经专业学生一毕业大家抢着要,很多高校就不容易招到财经类的研究生。

猜你喜欢
理论工作者金融危机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深化对新时代理论工作者意识形态责任的思考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理论大众化视域下知识分子的使命与旨趣
如何认识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
全党进行新的伟大斗争的政治宣言——四位资深理论工作者谈习近平“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基层理论工作者要当好“三员”
最“叛逆”的毕业生
民生建设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