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收藏家结缘“昌乐骨刻文”

2009-09-04 03:58
中华名人 2009年3期
关键词:古文字刻画甲骨文

近来,有关史学和考古专家对昌乐县收藏家肖广德先生收藏和考证了的部分骨刻文进行鉴定后认为,这一发现有可能把中国的古文字出现的年代前移,为文字的出现找到了最早期的实物资料,昌乐出土的这批骨刻文应是中国最早期的文字之一。

刻有“文字”的这些甲骨,是肖广德先生于2004年春在昌乐县袁家庄等古遗址上,采集刻有古文字信息载体的古陶片时发现并高价收购的,之后肖广德先生又进行了深入考证和研究,认为这些甲骨多为远古时的兽骨,有兽头、肩胛骨、肋骨、腿骨、牙床骨、象牙、鹿角等,同时伴生出土的还有多件骨耜、骨刀、骨锥等,大者盈尺,小不及寸,石化程度较好。具有刻画符号的甲骨文,有的在每片(块)上刻画一个文字,有的刻画几个或多个文字,有的连成篇难以辨出是几个文字,大部是专门记事的辞骨.字的位置有的刻在骨片面上,有的刻在骨腔内,有的刻在骨臼头上。笔画婉转曲折,刻画纤细,多为弧笔和曲笔,没有标点符号,颇似各种形态的螃蟹状、草虫状和鸟状,勾勒出了一个个精美的文字图案。刻写者手法娴熟,行笔果断,神气贯通,运行流畅,整个字体结构层次分明,是完全符合文字结构的体式和规律的。它与近年出土的丁公、南荡、莱阳等陶文及良渚文化玉器上的单个原始文字和古彝文的圆笔道文字相比较,只是载体的不同,其字型、笔画、结构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有异工同曲之妙。据考证,这是古东夷人的遗物,出自于古东夷地区,故当初暂拟名为“东夷甲骨文”。

生活在山东土地上的古人类,最早被称作东夷人,以鸟为图腾,崇拜鸟是古东夷族的特征。东夷族创造的灿烂的史前文化从距今8300年的后李文化起,历经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都是东夷人所创造的不同阶段的文化。在漫长的史前阶段,东夷人靠聪颖智慧的心灵和勤劳灵巧的双手,制造出了实用、精美的石器、骨器、玉器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烧造出了薄如纸、黑如漆、明如镜的蛋壳陶;编织出了布纹细、密度高的纺织品;发明了冶铜术、原始历法和最古老的文字。有专家通过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研究得出“文字的起源需要综合的社会环境条件,而古东夷地区从它的地理环境与对外频频的文化交流和原有的丰厚的宗教积淀看,正具备这方面的发展优势,因而应能成为东方古汉字起源的中心”。西周初期,一度因天灾人祸而衰退的东夷文化又并入了齐文化再度辉煌。齐文化作为我国先秦文化的主流又引领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整体进步。自春秋中期以后,列国文字开始发生变异,其共同点为书体变长,笔画变为直线,与西周之前的曲线笔画异趣。东夷文化不但是中国大陆本土中原文化的基础文化,而且是整个环太平洋古文化的源头。经过世世代代的生存进化和创榛劈莽,东夷先民们逐渐分布到各地,并对各地文化产生了极其生动、具体、广泛而深刻的渗透和影响。

2007年7月,经全国著名学者、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教授等专家研究鉴定,认为此批甲骨文产生于新石器时代,出土于古东夷人文化遗迹区,骨质熟化程度较好,人为刻画痕迹明显,多为记事的辞骨,虽然目前尚不能破译,但明显是做了一个记号或记录了一件事,虽与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有明显不同,说明是不同地域,不同时间创造的,是一种早于商代甲骨文体的类似鸟虫篆书体的图画文字,甚至安阳甲骨文就是延续着这些脉络,几经繁简演变和发展的。虽然它是一种失传的文字,但它的发现对研究中国古文字的演变过程,复原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物证。为中国的文字史和文明史又增添了浓重的一笔,它填补了文字考古史上的空白,具有极高的历史考古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和艺术鉴赏价值,应是中国文字史上的一个重大发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008年7月30日,昌乐县政协与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联合邀请中国古文字研究权威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殷墟文化学会会长王宇信教授等七位国内考古研究专家在昌乐召开了专家论证会,与会专家一致同意刘凤君教授的鉴定结论,认定这些神秘甲骨上所附的“行列整齐”的符号为中国早期文字,在出现时间上应早于河南安阳殷墟甲骨文,而且它不是占卜的,是一批专门记事骨刻,为区别起见,命名为“昌乐骨刻文”。同时,专家们认为,昌乐骨刻文字的发现表明,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就已有了作为文明标志的文字,它的出现使有中国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能再次提前,专家们还反复强调了这是继安阳甲骨文后的又一次重大发现。

猜你喜欢
古文字刻画甲骨文
一类无理函数的动力系统刻画
甲骨文文化展开展
古文字中“口”部件的作用研究
新视野下的文字学教学研究
图说汉字
图说汉字
流逝的岁月 流淌的歌声
古文字讹变问题研究回顾与再探
细致刻画,突显至爱
津逮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