莼菜

2009-09-03 07:03冯志舟
百科知识 2009年14期
关键词:莼菜张翰叶柄

冯志舟

在中国丰富的成语典故中,有一个“莼鲈之思”-的典故,来源于《晋书》记张翰的一段佳话:“张翰,字季鹰,齐王阎辟为大司马东曹椽。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莼菜、莼羹、鲈鱼脍,日:人生贵适意,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这段叙文的意思是讲,张翰离乡在外做官,一年秋风起时,他思念家乡莼菜、莼菜汤和鲈鱼等美食,联想到人的一生要追求适意,不能在离乡数千里之外的官场,只为名利而奋斗。于是,张翰辞掉官职,回到了家乡。他的这一举措引起当时及后代人的称赞,说他超于世俗,不求名利,是人生适志的体现。

莼菜,又名“茆”和“水葵”,莼菜科莼菜属。莼菜科很小,只有两个属约8种(另一属盾叶草属全产美洲温带地区,中国没有),莼菜属仅1种,即莼菜。

莼菜在中国历史上早已闻名。“莼”之名始于古书《名医别录》。“莼莱”名源于《诗疏》。《本草纲目》记载:“莼叶似凫葵,浮在水上。采茎堪啖,花黄白色,子紫色,3月至8月,茎细如钗股,黄赤色,短长随水深浅,名为丝莼,味甜体软。”又云:“莼生南方湖泽中,惟吴越人善食之。叶如荇菜而差圆,形似马蹄。其茎紫色,大如箸,柔滑可羹。夏月开黄花。结实青紫色,大如棠梨,中有细子”,并载有“清热解毒、行瘀止血”的药用价值。足见古人即知其不仅可食而且为药。

莼菜为多年生水生草本,根状茎细瘦,横卧于水底淤泥中;叶互生,漂浮水面,椭圆状矩圆形,宽3,5~6厘米、长5~12厘米,盾状着生于细长的叶柄上,两面无毛,背面常为紫红色,网状脉从叶柄着生处向叶缘辐射;叶柄长25~40厘米,有柔毛;幼叶内卷成披针形的圆柱状,叶柄和花梗外表均覆有黏滑的黏液。花单生于根茎节上,直径1~2厘米,紫红色;萼片3~4,呈花瓣状,条状披针形或条状倒卵形。坚果革质,不开裂,有宿存的花柱,具1~2颗卵形种子。瞢葵果不开裂,靠水或动物扩散。6月开花,10~11月结果。

莼菜在我国分布于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台湾、四川、云南等地的淡水浅水池塘、湖沼及水田。幼年期沉水,成熟时常有浮水叶。可进行无性繁殖。花伸出水面,风媒传粉,沉水部分通体覆盖有浓厚黏滑的胶质,常和水芹属、水车前属、眼子菜属、水蜡烛属等水生植物成群生长在深1~3米的静水环境中。北美东部、热带美洲、非洲西部、印度、日本、俄罗斯、大洋洲东部岛屿及澳洲等地亦产。

莼菜是单型科莼菜科的唯一代表,作为一种古老的植物,它在系统发育和形态发生及演化方面有重要科研价值,对古植物、古地理学有很大的学术研究意义。它的体态、花、果形态结构各具特点,不同分类学家对莼菜的分类位置历来不统一,争议较大。

作为特色野生蔬菜,莼菜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它富含蛋白质、脂肪、多缩戊糖、没食子酸等,叶的背面分泌一种类似琼脂(洋菜)的黏液(未露出水面的嫩叶含量更高),有清热解毒、消炎、止呕、止泻痢功效,适用高血压、泻痢、呕吐、反胃、痈疽疔肿等症,曾为出口日本的商品,也是一些鱼类和水禽的重要食料,水族箱观赏物种。

近些年来,由于遗传背景的单一化使得莼菜只能在小种群内繁殖,进而造成种群退化。许多原生地,如江苏太湖、杭州西湖、苏北高宝湖,高度的经济开发,人类过度采收,已超过其种群承受能力;一些产地水质遭受污染和富营养化;还有些生境地被排干或改作鱼塘,莼菜被当作“杂草”彻底清除,导致这种植物在国内的野生居群孤立而稀少,不少地方如江、浙等省,野生居群已经灭绝。1934年,植物学家王文采先生曾在云南车里(今景洪市)采集到莼菜标本,如今当地已难觅莼菜的踪迹。原来分布较多的云南省,现仅存有腾冲北海一个分布点,面积不足2公顷,已经到了濒临灭绝的地步。

1999年8月4日,国务院批准了由当时的国家林业局、农业部联合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莼菜被列为I级保护植物。根据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1994年公布、为国际共同采用的受威胁植物等级系统,莼菜被确定为野外灭绝,属于“极危种(CR)”。(文章代码:1414)

猜你喜欢
莼菜张翰叶柄
斗 草
斗草
扭动的小蚕
石柱县莼菜种植现状及引种试验
“绿色”的莼菜
莼菜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结构初步研究
利川莼菜发展概况及建议
不玩了
芋头叶柄也作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