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概念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009-09-03 09:55董金楼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09年1期
关键词:铁块弹簧物体

董金楼

物理概念是物理现象与物理过程的共同本质特征在人脑中的反映,是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抽象化和概括化的思维形式.物理现象和过程较为具体,而物理概念与规律较为抽象.正因为如此,初中学生在初学物理概念时,难免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根据人类认识发展的规律,结合初中学生学习物理概念时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要想引导学生学好物理概念,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认清引入概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积极积累直观素材

首先,在物理概念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没有这个概念行不行?这个概念是用来解决什么问题的?只有当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才能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引入“速度”这个概念之前,不妨组织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快慢比较的问题,如在时间相等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比较路程的长短知道谁快谁慢;在路程相同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比较用时的多少而得知谁快谁慢;如果时间与路程都不相等,该怎么办呢?为了区分不同物体位置移动的快慢,这就必须引入“速度”这个概念.

其次,为了准确引入有关概念,必须引导学生积累大量的直观素材.学生对现象、事实类的素材积累越丰富,那么在此基础上实施概括与抽象就越方便,学生的感触就越深,理解就越透彻,运用就越灵活.否则,后继步骤就成了无源之水,没有成效.

例如,不少初中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或者没有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对于诸如:(1)物质的质量与重量;(2)物体运动的速度与经历的路程;(3)物体在一定面积上承受的压力与压强;(4)物体在一定的时间内所做的功与功率等概念,老是模糊不清,经常出现“铁块比棉花重”、“空气比水轻”的错误.

教学实践证明:教者有意引导学生做些专门的、分门别类的积累,将为相应的教学带来很大的方便.

二、适时进行概括与抽象,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是学好物理概念的重要方法与步骤

正因为初中学生中广泛存在着前述的错误,所以迫切需要从本质上弄清相关概念的异同,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它们相似的、相近的和相异的属性进行比较、归纳、概括与抽象.同时,唯有经过概括与抽象得到的对本质的认识,才能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才能实现认识上的飞跃.比如,对于前述诸例中提及的几组量,我们可以分别讨论它们的定义,比较它们的物理学单位,而且还可辅以适量的反例,进行正反两方面的比较.这样,再行概括与抽象,就有了基础,有了佐证,更有了必要.

例如,限载30吨的货车,装着30吨货物,在某段路面上行驶,没有损坏路面;而另一辆限载10吨的货车,装着20吨的货物,同样行驶在该路面上,却损坏了路面.这就表明,仅有“压力”这个物理量,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路面承受压力的情况,这就自然地引导学生弄清了“压力”与“压强”两个概念的本质特征.

事实上,借此教学过程,学生不仅解决了具体的问题,而最可贵的是,学生还学会一般化的思考方法.

三、注意概念引入方法的多样化,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意味着成功了一半”.引入概念,不能千篇一律,一概采用“直接提出”的方法.要降低起点,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望.

引入概念的方法很多,可从演示实验、分析实例、形象地描绘予以提出;也可以从原有的概念,利用实际计算,从类比、对比中得出,等等.比如,对于浮力的概念,可通过如下的举例和演示引出.

举例:我们在水里搬东西,总觉得比出水以后轻.

演示:在弹簧下端挂一小铁块,弹簧伸长到一定长度,用手托起铁块,可见弹簧伸长的长度变小了.再松开手,将铁块浸入水中,可观察到弹簧伸长的长度也变小了.

说明:水对铁块有一个类似于手的托力.

小结: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四、适当的练习与巩固,是深化概念的基本方法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经过了从实践素材到抽象、概括的过程,学生已基本认识了概念的本质特征.但是仅有这两个步骤,学生的认识仍然是不够深刻的.又因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应用,而应用的层次远远高于基本了解与基本掌握.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这就自然地要求我们给学生安排一定量的练习题予以巩固.一般的练习方式,可以是口答、辩论、辨析是非;也可以是计算、验证、指导实践;可以是探索、设计(不妨选用开放性习题)、发展思维;也可以是拓展、延伸、体现知识的运用方向与意义.另一个方面,练习要及时,有针对性,难度要适中;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有一定的思维量,循序渐进;切不可盲目拔高、加大难度,或搞题海战术;否则,学生尝不到学习的乐趣,自然削弱了学习的效果.

[责任编辑:黄春香]

猜你喜欢
铁块弹簧物体
析弹簧模型 悟三个性质
铁 匠
时间弹簧
悬浮的鸡蛋
紧扣“不变量”灵活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