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探讨

2009-09-03 02:54王险峰
现代商贸工业 2009年8期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核心竞争力

王险峰

摘要:党技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目标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而图书馆学科化服务是贯彻这一理念的必要措施和手段,学科化服务也成为提升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学科化服务;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8-0178-02

1学科化服务与图书馆核心竞争力

1.1什么是图书馆核心竞争力

随着网络环境的发展和成熟,图书馆文献服务领域正在受到社会其他信息机构和服务组织的巨大冲击与挑战。在新兴的电子传媒领域,各种大型商业化服务的电子文献出版商依托自身的数据库资源开拓了网络信息服务的疆域;各种教育科研机构出于学术交流的需要或一些特定的需求,以各自的学科专业网站为基础,建构起一大批虚拟图书馆。这些商业性或非盈利性服务的机构和组织不断发展和壮大。极大地改变了信息的环境和用户获取信息的行为,使图书馆界感受到巨大的压力。于是,有识之士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移植到图书馆领域中来,提出了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1.2学科化服务内容

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是提升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而学科化服务是党校图书馆联系读者,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学科化服务是一种新的服务模式和服务机制,它是以读者信息需求为中心,以学科馆员制度为指导的基本模式。它依托图书馆文献信息平台,调动图书馆全体工作人员,面向党校各教学科研部门、课题组和教研人员,建立基于图书馆、教研部门协同面向读者的服务机制,以个性化、学科化、知识化服务手段,提高读者信息获取和利用能力,为教学科研的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信息保障。

学科化服务的实质是学科馆员在一定条件下开展的信息服务。在学科化服务中,学科馆员起着关键作用。他们负责与党校各教学科研部门,课题组和教研人员建立对口联系,在党校各教学科研部门、课题组和教研人员与图书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相互沟通。为读者主动地有针对性地利用图书馆的文献信息,充分发挥信息联络、信息组织、信息传递和信息导航的作用,从而提升党校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

1.2.1加强宣传和交流,与读者建立紧密联系

加强宣传与读者建立紧密的联系是提高学科化服务质量和提升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前提基础,只有当读者更多地了解图书馆,才能更有效地接受和认同图书馆所提供的相关服务;并且只有与读者建立紧密的联系,才能更了解读者的需求,从而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服务。因此,要通过包括校报、宣传栏、电话、电邮等各种方式进行宣传,并且学科馆员要和相关负责学科教研部门建立固定联系,及时了解对口学科教研部门的信息需求、学术科研与教学动态、学科建设的发展规划,走访相关学科学术带头人等等。这些是学科馆员的重点职责,也是学科化服务的基础。

1.2.2开展多种形式的参考咨询服务

参考咨询服务是图书馆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学科馆员需要多途径、多角度地解答读者咨询的各种问题,尤其是有关学科研究方面的问题。目前,参考咨询服务主要是以下几种方式;当面咨询、电话咨询、电子邮件咨询和实时咨询。包括最简单的FAQ、非实时的电子邮件、BBS、网络论坛、即时通信(IM)等参考咨询服务内容。我校图书馆在通过图书馆主页网站辅助前提下实行以上几种参考咨询服务的同时,又着力进行学科专题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力图深入挖掘读者学科前瞻性阅读的需求,从以往单一的针对问题的解答模式向学科导航模式进行转变。从而将读者从浩若烟海的学科信息资源的焦虑情绪中解放出来,及时把握学科背景和研究动态。

1.2.3建立学科教研参考专题数据库,为学科化服务提供学科信息资源储备

党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发展历程,始于馆藏书目数据库建设。图书馆馆藏的回溯建库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历时两年之久。回溯建库的完成使读者远程访问检索图书馆的馆藏成为现实,给读者的使用带来了很多便捷。随着数字图书馆技术的不断发展,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日益倾向于数字资源建设。在保证纸质文献收藏的基础上。逐渐加大数字资源的购买力度,如网络数据库,光盘数据库,电子图书数据库,流媒体数据库等等,在整合利用这些全文数据库的过程当中,专题数据库的建设成为图书馆资源建设的重中之重。

专题数据库的深度开发与利用是个性化信息服务的主要方式和途径。学科专题数据库建设以数据库、全文检索等技术为支撑,以建设图书馆资源数字化加工、信息智能采集与整合、信息内容管理、信息发布与全文检索、个性化信息服务等应用系统为应用目的,构建数字图书馆信息采集、信息管理与信息服务平台,实现馆藏文献存储的数字化、知识服务的智能化、实际资源共享的最大化。

2在开展学科化服务中需要改进的方面

2.1党校图书馆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学科馆员制度

鉴于党校图书馆人员学科背景单一的现实情况,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和落实还处在准备阶段。如何建立有效机制来保障学科化服务的深入与发展以及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学科馆员队伍已经成为提升党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重点。

2.2党校图书馆馆员的学习热情相对欠缺

由于学科馆员制度尚未建立,因此,图书馆馆员普遍存在学科研究的方向迷茫和学习热情低落的情绪。在思想上存在于好本职工作就行,缺乏在新学科上学习充实提高自身能力的愿景。

2.3党校图书馆的学科化服务的内容比较简单

目前图书馆提供的学科化服务内容主要是一些基本信息需求咨询,并利用购买和自建的相关学科专题数据库资源辅助学科化服务。但是。在提供学科化服务的方式比较简单,基本上是解决一些简单基本的信息需求咨询,对于诸如专业学科的文献信息内容的缺乏咨询能力,而且购买和自建的专题数据库信息内容广泛,却不够精粹,容易使得教研人员在信息检索中偏离学科方向,浪费宝贵的学术研究时间。

3党校图书馆开展学科化服务的对策

由于党校图书馆在数字图书馆建设起步较晚,因此在图书馆的软硬件水平和学科馆员的建设理念与人才储备上相对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具有一定的差距。党校图书馆的人员学科化相对单一贫乏的局面是一个突出的问题,这极不利于党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建设,针对问题和不足,我馆采取相应的措施与对策进行解决。

3.1采用学科联系人制度弥补目前党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尚未建立的缺陷

党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建设的相对滞后对建立完善的学科馆员制度存在一定障碍,对提升图书馆核心竞争力、加强图书馆为党校教学科研进行学科化服务力度存在一些困难。有鉴于此,我馆该结合党校和图书馆实际情况,把握整体,制定出适合现今党校图书馆的学科化服务的学科联系人制度。学科联系人制度是学科馆员制度完全实行前的一

种过渡形式。它是在党校现有人员学科化背景相对单一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党校各教学科研部门与优秀教学科研人员学科优势,辅助和补充党校图书馆学科专题数据库建设内容、优化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可行性措施,是党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实践活动中的有益尝试。学科联系人需要和对口的教学科研部门进行深入密切的联系与交流,充分了解和把握对口教学科研部门的学术需求和学科研究动向,并进行积极反馈,指导图书馆的学科专题数据库资源建设等各项学科化服务建设活动。

3.2确定对口部门的学科联系人。加强学科联系人的自身学习

在明确学科联系人制度的形势下,我馆根据现实情况制定了相关的学科联系人制度,分配馆员与全校十几个教学科研部门建立了对口学科联系人关系。并与对口教学科研部门的负责人进行了座谈会,征询有关学科的建设意见。对学科专题数据库进行了完善和补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目前形势下,对口学科联系人需要不断加强学习,在加强图书馆业务能力的同时,要积极学习对口联系的学科领域知识,做到对该学科领域知识具备基本的掌握,了解该学科的动向、难点、热点、研究成果、学术活动等评价,完成对该学科领域内容信息的筛选、提炼、分析、综合。利用我馆主页链接学科资源,辅助学科专题数据库资源对口学科的建设工作,在工作中积累学科经验。并且鼓励和学科联系人单独承担科研项目或参与研究科研课题,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为未来向学科馆员过渡奠定完备的学科储备资源。

3.3采取信息增值机制进行信息二次开发,丰富学科化服务内容

针对学科化服务内容过于简单的问题。我馆发挥创新思想,采取信息增值机制进行信息二次开发的方式。来丰富党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内容。党校图书馆虽然在物力、财力、人才储备等方面存在差距。但是从现实的困难中积极寻找机遇是党校图书馆全体人员的重点工作,发挥创新思想,开发信息潜在价值是值得推广的创造性办法。党校的图书馆的服务重点是党校的教学科研活动,活动主体的信息需求呈现广泛大量、内容形式多样,学术层次高、学科化氛围浓的特点,因此针对此类信息需求,对现有相关学科内容的二次开发成为必然趋势,党校图书馆利用党校的读者群体、信息资源、学科人才资源等进行信息的增值与二次开发,形成内容精简、学术方向明确、学术前景光明、学术价值高深的学科专题信息资源。从而满足用户的学科领域的特殊信息需求,实现信息增值和学科化服务的深入。

4结语

学科化服务是提升党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保证,而增进党校图书馆的学科化服务水平。需要完善党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加强图书馆人员的学习能力。密切联系教学科研部门与人员,进行沟通交流。在学科化服务建设中,进行学科专题数据库建设是对学科化服务的促进与补充,在数据库建设过程中要及时准确地把握读者学科化需求,将专题数据库建设从纯粹地购买数字资源的建设模式向购买数字资源与自建专题数据库相结合的建设模式转变,并进行文献信息资源的二次开发,实现信息增值,丰富学科信息资源储备。使党校数字图书馆学科化服务迈向一个新台阶。

猜你喜欢
数字图书馆核心竞争力
浅析“互联网+”时代的图书馆管理
提升企业知识管理能力 增强企业的强劲发展态势
影响跨境外贸电子商务的企业竞争力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