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2009-09-02 01:46韦志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09年8期
关键词:演讲词工具性语感

韦志成

作为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科学灵活地引导和落实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的和谐统一,寓掌握工具性于提升人文性之中,获得工具性与人文性双赢的效果。

那么,新课程下如何生成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的阅读教学课堂呢?

一、在朗读感悟中体现统一

过去比较注重对朗读的表现,通过朗读表现某种情感、某种氛围、某种情境。但这仅仅是朗读的部分功能,朗读还有更重要的功能,就是朗读的理解和感悟,即工具化功能。

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可反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重点句段。通过反复地范读向学生传递不同语句的不同语感,让学生反复体会、跟读、揣摩、领悟。渐渐地,教师的语感变成了学生的语感,不同的语感表达了不同的语言情境和思想内涵。于是,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深刻地领会了文章的内容。这一过程,正好把“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变成了“在有感情朗读的过程中感悟课文内容”。例如,老师绘声绘色地读了“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后,问学生有什么感觉,这个感觉就是他们从老师的语感中听出来、悟出来的理解。在充分地读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读完了就有话要说”,让孩子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就是语言作为一个工具所起到的作用,这样,它在表达思想感情的过程中本身不就统一了吗?

二、在品词析句中体现统一

语文教学的根在于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不要忘记品词析句。如《生命 生命》一课中,在评析第四自然段关于“生命是什么?我们该怎样使用生命”时,可通过多媒体出示这几个句子,让学生反复体会:在这段文章中你觉得用哪两个关键词(好好地使用、白白地糟蹋 )用得最好,为什么?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品味比较,发现“好好地使用、白白地糟蹋”这两个关键词讲述了我们对待生命的两种态度,然后,再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例来理解怎样叫“好好使用生命”,以激起他们对生命和生活的热爱。这样,通过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暗示、启发、评点、引导,学生潜入语文营造的精神氛围,读、说、品、悟,以自己的个性体验感应作者的文心脉搏,感性的触角与理性的视角形成交互共振,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也在不知不觉中相融合了。

三、在实践中体现统一

新课标指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是我们的责任。”怎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运用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呢?如执教《大瀑布的葬礼》,可抓住“写演讲词”这个领子串起整篇课文的教学。不要把写演讲词作为一个教学步骤来完成,而是把它作为一根主线贯穿于整堂课的教学。先由课文最后一段推测演讲词的内容,再揣摩课文规范的语言,然后写演讲词内化课文语言,最后进行演讲升华。演讲的过程,包括学生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包含人文。在这样的演讲中,工具与人文得到了和谐的统一。

总之,在每一个训练中,我们应灵活地引导学生把自己置身于课文情境之中,让自己与作者做心灵的沟通,同作者一起去观察、体悟、想象。“活生生地显出语言文字的形,美滋滋地读出语言文字的味。” 既要带领学生展工具之羽翼,又要引导他们沐人文之芬芳,让人文性与工具性在阅读教学中齐放光芒。

猜你喜欢
演讲词工具性语感
“活动·探究”:实现演讲词的教学价值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修辞手法在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演讲词的运用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