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病句如此可教

2009-09-02 01:46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09年8期
关键词:语病病句习作

杜 勇

近几年,我每年都听小学六年级教师的语文总复习课,总少不了听到“修改病句”的课例,心里不免有这样一个疑惑:修改病句就如此可教?在我反复阅读了《语文课程标准》以后,这种反思更令我不安。在农村,推行课程改革已有多年,但许多教师还是“穿了新鞋走老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学了多年,就是不能落到实处,在教学实践中应用不多,还沿用一些低效的教学手段组织教学。下面课例可见一斑:

一、导入:本节我们复习“修改有明显语病的句子”。学生看到已印好的复习资料。

二、复习过程

1.你学过什么修改符号?(个别学生罗列学过的修改符号,教师相机板书:删除号、保留号、改换号、插入号……)

2.举例复习几种常见的语病及修改。

(1)句子意思不完整。

出示句子“看了电影《雷锋》受到深刻教育。”

这句话有什么语病?怎样修改?(个别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2)用词重复。

出示句子“我们即将就要离开母校。”

这句话有什么语病?怎样修改?(个别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

(方法相同,复习修改8种有明显主病的句子,约用全节课的1/2左右时间。)

3.出示10个有明显语病的句子,个别学生在黑板上修改,教师点评。

4.出示一段有几种明显语病的话,个别学生在黑板上修改,教师点评。

5.师生一起总结:常见的语病有8种,每种要怎样修改。

这一课例中,该班学生数为31人,在课堂上发言的约10人,修改病句后获得教师点评的有8人,有5人未动笔修改过病句,真正初步掌握修改有明显语病的句子方法的学生不足5人。课堂效率低下。

在农村不平常的课堂教学中,像这样效率低的课还存在。教师为教而教,学生为学而学,全节课仅围绕着知识点转,全然不顾语文教学“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的目标。

要怎样才能落实这一目标呢?教师观念要转变,教学中心要调整,教学行为要改变,才能把口头挂的“素质教育”变为现实。

一、改变教师观念。

这一点在现在的学习资料中常提到,如“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是为了不用教”等等。部分教师只知其意,其实没有理解其实质所在。就如以上课例,教师只是为了让学生学习修改病句,为学而学,却不知道这样的练习是因为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时常出现不符合语言规律的地方,要通过这样的提醒与训练,加以纠正,以达到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的目的,最终达成学生语文素养综合提高的目标。教师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因学生而设计,是因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一教学目标而安排的。因此,教学修改病句,要获取发展的对象是学生,也就是说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样教师就不会为了上完教学内容而忘记了学生。既然这样,学习就是学生的事,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要为学生学习服务,为所有学生服务。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探索语言规律,积累语言,逐步学会运用语言。这样教师就不会一叶障目,不见森林了。

二、转换教学中心

在以上课例中,教师以教学内容为中心,导致了教学效率低下。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的总目标是为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那么,复习修改病句这一教学活动的中心就是学生的语言运用综合能力的提高,教师要关注的对象是学生。

现在,小学北师大版教材中修改病句这一题型的训练很少,教师们就只能从一些旧教材或一些旧复习资料中罗列一些知识点作为教学内容。这也是教师不深入学习课程标准,不深入研究教材,不明白教材编者意图的一种表现。第二学段目标中提出 “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第三学段目标中提出“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这些内容不作为单独的知识点出现,而是贯穿在习作教学目标中。这个教学内容的安排与旧大纲不一样,其内涵也不一样。现行课程标准中更强调了修改病句是语言表达的需要,目的是让学生能文从字顺地进行语言表达。教材中没有单独把修改病句列为知识点让学生练习,就是要把它与习作教学相结合,使病句产生于表达、纠正于表达。很显然,让学生文从字顺地表达是修改病句这一复习内容的教学中心,而并非病句的种类等知识。

要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在这短短的一节语文课中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教师时时留心、不断点拨,让学生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才能达成教学目的。

三、改变教学行为

每学期语文总复习不仅是需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一点大家共知。如果说教学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期末复习教学就是这一链条的锁扣,把不同教学时段的学习内容有机地连接与融合起来,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有所作为,就是要组织好学生进行复习。

组织学生复习,要从多方面做好工作,下面仅就教学环节设计方面,谈谈我对组织学生复习修改病句的看法。

(一)课前复习

复习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温习旧知识,纠正错误,运用已有的方法再练习,以期养成习惯。因此,在上复习课前了解学生对该类知识的掌握情况非常必要。上复习课前就让学生疏理性地复习该类知识,既让学生进行了自主的复习,巩固了知识,为上好复习课做好热身,也让学生发现困惑,激发学生关注复习课,希望有所收获。

学生平时的习作中有不少有毛病的句子。课前的复习就是让学生回顾本学期的习作,把文中读得不通顺,或意思不够明确的句子收集整理出来。基础好的学生可以自读自己的习作,发现自己不满意的句子摘录下来;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可以把教师批改习作时划出来的病句摘抄下来。在这一整理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一些句子是自己会修改的,就先修改,不会修改的做好记号,留在课堂上向老师、同学请教。

还可以发动学生善于发现人们谈话中出现的病句,修改过来,并整理好,留课堂上与同学交流。

在课前的复习中,学生慢慢悟出来:有毛病的句子就是说得不顺畅,表达不清楚的句子。有了学生大量的实践,只待教师在课堂上一点拨,这个规律学生就明白了。

这个复习过程是个较长的过程,要早计划、早布置,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做好复习前的工作,教师还要进行检查和指导,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教师也要在课前收集好学生要修改的病句,掌握第一手材料,才能在课堂上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二)课堂指导

把课前收集到的病句印发给每位学生。先让学生各自修改,再在小组内合作修改,共同探讨;然后在班上交流,让学生在感性上积累各种不同病句修改的个别素材,同时把自己习作中的病句加以订正;最后,把已改好的句子放进自己的习作中读读,体会文从字顺地表达的妙处,再度发现自己表达不明的地方。如此循环,修改病句就成了永无止境的探索过程,也就应了一句古训: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也就是这样改出来的。

在这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相关知识及规律进行适时的点拨,学生就能学得轻松,学得灵活。

(三)课后延伸

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就会在修改中不断地学习运用语言。要培养学生多读经典著作,用优美的语言来学习表达,这是修改的更高要求,是学生自我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在这些方面多组织学生活动,加强引导,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让修改病句成为学生学习语言的必修课。

这样一来,修改病句就不用教了。

猜你喜欢
语病病句习作
师生讨论改病句
省略主语不是语病
——也说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处“语病”
高考病句辨识的两大抓手
2014年高考病句题归类解析
媒体常见语病辨析六例
抓住特定词语辨语病——以2013年高考试题为例
2013年高考语病题分类解析
关于“病句”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