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应注重“以读为本”

2009-09-02 01:46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09年8期
关键词:以读为本泉水段落

蒙 宪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学生反复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就能密切读与写的关系,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采取“以读为本”的教学模式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符合母语学习特点,遵循了思维科学规律。

“以读为本”,要求教学中从“读”出发,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培养精读能力的目的。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践“以读为本”这一模式?我从以下四个阶段进行尝试:

一、初读感知,提出问题

初读课文是整体感知。但漫无目的地读,读过之后只会留下一些模糊的印象,无法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引导学生在读中自己发现问题,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也是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在课文的教学前,我会让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根据整体感知的内容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可以是对不理解的词语进行提问,也可以是对复杂的课文内容进行置疑,只要是经过思考后想不明白的问题都可以提。这样,学生就会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继续对课文朗读探究。

二、精读释疑,突破重点

精读课文能突破重点。课堂上,我让学生交流各自提出的问题,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引导、归纳、整理。接着,我并不急着解决这些问题,而是指导学生继续把课文读好,读通顺,读流利。在朗读之后,再回头看看,哪些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这时,学生往往非常踊跃地争着回答那些较容易的问题,学习气氛十分活跃。而剩下的问题,一般便是课文的重点或难点了。我先引导学生找到能够回答这些问题的段落,再次指导反复精读、读深、读透,而后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交流完毕各组派代表发言,教师只在一旁作必要的点拨和引导。这样,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如在教学《可贵的沉默》一课时,学生在初读课文后提出了如下问题:“为什么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的犯了错误似的神色之中?”“为什么沉默前后的热闹已经不一样了?”“为什么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很大的享受?”“这极为珍贵的东西是什么?”……。我让学生再读课文后,前三个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最后一个问题却使他们有点儿为难。于是我请他们在小组内联系前面的问题,找到相应的段落再读一读。不久,很多小手高高地举起来了,他们响亮地说出了答案:“这是孩子们对父母的爱!”

三、赏读感悟,体会情感

在解决了课文的重点之后,感情朗读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时,我便借助多种朗读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教学《泉水》一文时,在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利用配乐朗读再现情境,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亲闻其声,边想象边朗读感受泉水流淌的韵律,再开展小组比赛进行评价朗读。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并且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把握了课文的感情基调,了解作者对泉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四、熟读成诵,运用积累

学习语文要注意积累和运用,只有储存大量的优美词句和名篇佳句,并使之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才能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如教学《北京亮起来了》时,我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熟读成诵。接着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的词语,以《南宁亮起来了》为题,让学生说一说南宁夜晚的变化。不少的学生巧妙地引用其中的词语,尝到了“学以致用”的甜头。

“以读为本”,指导学生如何读书,怎样解决问题,应该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它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体现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课堂教学的本体,体现阅读教学的基本特点——“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以读为本”,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在阅读课教学中的落实。

猜你喜欢
以读为本泉水段落
青年是“从0到1”创新的主力军
心理小测试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以读为本”
弄清段落关系 按图索骥读文
难忘那眼泉水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