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哲学视域中的生态环境保护

2009-09-01 03:09田宪臣
中州学刊 2009年4期
关键词:休闲人与自然生态文明

田宪臣

摘 要: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之路,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休闲作为现代社会人们生活的重要主题之一,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生态环境对劳动承载力的有限性也需要文明休闲。因此,树立生态休闲方式,对于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休闲;人与自然;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B0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9)04—0126—03

当今中国已逐渐迈入“普遍有闲的社会”。中国自1995年起开始实行五天工作制,1999年9月实施了“三个长假日”,2007年11月又对国家法定节假日做出了调整。在这个方案安排中,国家法定节假日的总天数不仅有所增加,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民族传统节日还被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法定节假日的增多,使休闲在生活中的比重日益增大,休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更加丰富,休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在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物质丰富、人们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的同时,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协调,不健康的休闲对生态环境带来了破坏。因此,休闲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生态环境对劳动承载力的有限性需要文明休闲,需要树立生态休闲方式。

关于休闲,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把它定义为“不需要考虑生存问题的心无羁绊的状态”①。美国学者约翰•凯利则把休闲理解为一种“成为人”的过程,是一个完成个人与社会发展任务的主要的存在空间,是人的一生中一个持久的、重要的发展舞台。②在现代社会里,具有本体论意义的休闲对于生态环境必然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为休闲与其说是从外部世界获得的一种满足,不如说是人内心世界的一种追求,是由休闲主体的自由意志所决定的。③休闲是具有类本质的人的一种存在状态,在休闲活动中,休闲关系是一种动态且相对开放的过程,休闲主体可以影响和操纵社会规则。休闲活动的个性化、商业化等趋势,赋予现代休闲关系独特的形式,从而影响生态环境。休闲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双重的。

1.休闲的良性运作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第一,休闲与生态环境保护在人性预设上具有契合性。休闲的最大特点是人文性、社会性、创造性。它使休闲主体在精神自由中历经审美的、道德的、创造的、超越的生活方式。按其本性来讲,休闲并不意味着大规模的消费,休闲活动在主观上不以获取物质财富为目的,在客观上不必然以消耗大量的物质资源为代价。所以说,休闲是人性实现自身和谐的过程和能够达到的境界,人性系统的丰富性、整体性和全面性客观上要求保护生态环境,构建一个美丽的家园。第二,休闲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可以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生态环境保护都需要物质保障。而休闲活动的开展、休闲产业的兴旺,可以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第三,休闲可以提升人的品质,养成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休闲会促进人的理性的进步,许多睿智的哲学思想(如:天人合一、生态哲学、可持续发展)由此产生。这既是提高人的生命质量的需要,也是人的生命质量提高后的一种自我超越④,是在令人惊异和惊喜的感受中完成对日常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超越。第四,休闲可以开发人的创造力,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休闲是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要途径,是文明发展的重要补充、矫正与平衡力量,是医治人类自身和自然界创伤的一剂良药,是现代性的解毒剂⑤。休闲活动中所实现的人格的完善和素质的提高,不仅有利于人们建立与自然界的丰富多样的多元性关系,而且有利于开发人的创造力,建立系统性和整体性思维方式,从而提高人类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

2.休闲的异化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人与自然的不和谐。法国学者波德里亚把我们所处的时代称为消费社会。在消费社会中休闲被异化了,被无辜地沦为幻觉,被符号化为“不受生产性劳动的约束”。身处消费社会中的人们不可避免地被卷入这一符号系统,“他迫切地需要什么也不做,因为这具有社会区分价值”⑥。消费社会不仅使人丧失了应有的自然机能,而且使人自身的精神价值被置于次要地位,甚至从人的灵魂深处无情地抽掉了人生的真正价值,把人间的真情、乐趣、亲情、友谊等属于人类本真的东西置于金钱交易的屋檐底下,使人的尊严和本性消失在价值失落的刺激消费之中。⑦休闲的本意是要寻求实存的意义,然而在消费社会中,作为“成为人”的过程的休闲不复存在,人们休闲得越多,实存消失得越快,一切关于休闲的言说都出于经济目的。而一切出于经济目的的休闲,必然产生奢侈性的休闲倾向,这也必将对生态环境保护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成为一种反发展力量。人们过分看重消费的符号意义,在消费过程中沦为社会符号表征。这种與真实自我需求相违背的消费与休闲,使人们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往往为表象所迷惑,看不到自我真实的需求,或者即使看到了也由于自我评价体系与外界价值相悖而选择放弃,成为消费主义社会背景下生态环境危机的“贡献者”。⑧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的关系之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类对自然的不断改造和对自然界的变化不断适应的过程。历史的车轮走到今天,在强大的科技力量的支持下,人类的生产能力得到了空前提高。尤其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工业文明向自然界吹响了进军号角,以“控制自然”观念为代表的技术理性恣意张扬,自然界仅被看做是人类智慧征服的对象和领域。人们在休闲中得到前所未有的物质享受的同时,越来越忽视对涉及人类本性问题的认真思索,将控制自然的观念非理性地运用于社会经济发展,从而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人类承受着单纯追求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灾难的恶果。

面对各种各样的生态环境危机,人类在深刻反省和艰难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然界存在着不可逾越的界限……能源、物资、水和土地的利用都有不同的限度……知识的积累和技术的开发会加强资源基础的负载能力,但是最终的限度是有的”⑨,如果超过这些界限,自然系统的基本完整性就受到威胁,从而危及支持地球生命的生态环境并导致生态灾难。生态环境问题从根本上是人类活动和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已超出自然承受能力的限度,而不计成本的“发展”最终也证明是死路一条。因此,从掠夺型、征服型和污染型的工业文明走向协调型、恢复型和建设型的生态文明,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也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⑩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创造了高速增长的经济奇迹,但是随着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改变,人口、环境、资源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生态环境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耕地减少,森林锐减,城市缺水,空气污染严重,物种灭绝速度加快,荒漠化面积越来越大,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中国透支了太多的资源、环境甚至人们的健康。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进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在中国30年来已集中凸现,呈现出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对群众健康的损害以及对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的影响,已使中国经济正在失去持续性增长的潜力。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逐渐迈入“普遍有闲的社会”,随着休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的日益丰富,休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它对中国的生态环境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因为在中国,人们延续多年的生活方式并不都是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事实上,近年来因游客人数剧增而导致旅游目的地环境遭到破坏的事件层出不穷。中国公民的休闲观念与休闲行为在薄弱的主体意识和全球“消费者社会”的影响下,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而丰富的资源储备、功能健全的生态系统,又是发展经济的基本前提。因此,无论从什么角度上讲,保护生态环境,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之路,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在这一进程中,文明休闲具有重要的作用。

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倡导一种对环境友好的休闲方式,培育人们良好的环境美德,发挥休闲作为一种社会机制所承担着的社会整合功能,把休闲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水平。

1.反对消费主义宰制下的奢侈性休闲,选择积极健康文明的生态休闲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所谓生态休闲,是指人的生态化休闲与发展的生态空间,是为不断满足科学、文明、健康休闲的需要而处于的生态文明创造,是欣赏与建构的一种高层次、高品位、高质态的生存状态和发展状态(11)。生态休闲要求减少人类对自然的物质变换,抑制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降低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它既是一种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科学的休闲形式,又是人的一种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它强调以一颗平常心尊崇自然的异质性,把自然作为一个有个性的独立生命来看待,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当前人类面临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的背景下,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而席卷全球,生态休闲作为绿色文明休闲,其内涵也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得到充实。如针对目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状况,生态休闲被赋予“回归大自然休闲”和“绿色休闲”的内涵;针对现在休闲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生态环境问题,生态休闲又被赋予“保护休闲”和“可持续发展休闲”的内涵。因此,中国各级政府应根据各地实际,发展各具特色的生态休闲产业,使休闲与生态环境保护密切相关。

2.培养文明休闲意识,从事绿色生态休闲。绿色环保意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一意识,也是人们在休闲活动中应当自觉培养的文明意识。我们应在分享大自然带给我们的休闲快乐时,有意识地培养生态保护意识。一是要恪守环保理念,不去损害休闲对象和周围环境,在理性休憩的前提下从事休闲活动,并从中学习自然知识和放松身心;二是在寻求最大限度地享受自然美景和了解民族历史文化的同时,爱护供我们享受、给我们知识的休闲环境。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生态休闲属于绿色消费,而不能仅仅被理解为消费绿色,不能以山水被污染、草木被掠夺、鸟兽被杀戮为代价。

3.充分发挥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积极作用。在全民生态休闲意识还未达到自觉水平之时,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应在生态休闲方面有所作为。第一,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应制定与完善相应的政策、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成立专门的休闲服务管理与监督机构,管理与监督有关部门对休闲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同时加大法律监督和执法力度,建立有效的考核指标体系和监控制约机制。尤其是在当今休闲日益高涨的时代,适当增加投入并有效规范相应的制度是一项明智之举。否则,很容易出现所谓的“公用地悲剧”。第二,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在开发休闲项目、发展休闲产业、促进休闲经济时,应有一个立足于广泛调研基础之上并经过充分科学论证的宏观指导规划来推进生态休闲。休闲产业的开发必须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紧密联系起来,最终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防止盲目开发、低水平重复和恶性竞争,更不能为了经济增长和当代人的娱乐休闲需要,采取不可持续的方式利用现有资源,危害后代人的利益。第三,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还要加强对休闲主体的教育。休闲主体的休闲异化对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破坏,而休闲异化的根源在于现代性的危机。从叔本华、尼采到狄尔泰、胡塞尔、海德格尔,甚至包括法兰克福的社会批判理论等,都倾向于把现代性危机理解为一种精神危机或文化危机,其根源在于理性主义传统对于生活世界的遗忘。(12)因此,回归生活世界是消除异化、寻找生存意义的根本途径。这其中包括对休闲主体进行生态休闲的教育。亚里士多德曾向那些统治者和决策者明确提出把休闲教育融入理想国家的建议,美国著名生态伦理思想家利奥波德也认为,“一个受过教育的公民知道他自己仅是生态机器中的一个齿轮”(13)。他敏锐地意识到当代经济消费是过好生活和生态环境健康的障礙,而休闲则可以作为克服这些障碍的适中力量。因此,国家和各级政府必须通过教育等措施鼓励户外休闲,必须教育人们学会休闲,教育那些通过休闲获得愉悦的人在从事休闲娱乐活动时随时提醒自己,不要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大自然“痛苦”的基础上,不要建立在损害他人以及后代人来满足其休闲需要的基础上。(14)倡导生态善美观、生态良心、生态平等、生态正义和生态义务,让人们逐渐做到自觉维护休闲的“生态性”。如果人们在从事休闲活动时对大自然充满关爱,生态环境保护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人类只有拥有生态休闲的理念,把对生态环境危机的思考提高到文明批判的高度,才能真正找到解决和克服目前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的方法,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不仅需要调整人类的政治经济制度,还需要调整人类的价值观,树立尊重自然的基本态度。在未来,一个以休闲为基础的新社会取代以就业为基础的工作社会必将成为现实,人类也终将以自觉的意识,构建起一种适应新时代的休闲文化观,切实肩负起保护生态环境的历史责任。

注释

①[美]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康筝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1页。

②[美]约翰•凯利:《走向自由:休闲社会学新论》,赵冉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04页。

③胡伟希:《中国休闲哲学的特质及其开展》,《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④⑦马惠娣:《休闲——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第71、19页。

⑤王景全:《休闲:人与自然和谐之道》,《中州学刊》2007年第1期。

⑥[法]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77页。

⑧侯玲:《休闲:是解放还是异化》,《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第8期。

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9页。

⑩杨通进:《环境伦理与和谐社会》,《光明日报》2005年7月5日。

(11)(14)包庆德、叶立国:《生态休闲与休闲经济》,《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第9期。

(12)沈湘平:《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与哲学的现代性境遇》,《光明日报》2006年9月25日。

(13)[美]奥尔多•利奥波德:《原荒纪事》,邱江明译,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72页。

责任编辑:随 园

猜你喜欢
休闲人与自然生态文明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中人与自然的对话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公民休闲教育的当代价值
文化哲学中人类基本的文化关系的论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