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活动在变化中更精彩

2009-09-01 09:03马光业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2期
关键词:身份课文作文

马光业

语文教学的课堂活动归根结蒂是尽量让学生动口、动眼、动耳、动手、动脑、动情,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动起来,但是要动得有价值、有新意、有活力,就必须不断尝试新的组合、新的形式。

一、改变课堂形式,拓展作文训练渠道。传统的做法是:语文“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是两张皮,二者关联不大,每周两节独立的作文训练,并不能使学生从真正意义上获取并积累写作素材。我的具体做法是:按座位顺序开展课前五分钟演讲系列训练,每次一人。

第一阶段,精彩片断演讲。让学生提前准备自己课外阅读的精彩片断,在课前朗读背诵。可分为:景物描写、人物描写、散文精粹、诗歌赏读等几个系列。同时可在朗诵学习佳作的基础上进行模仿写作的口头作文训练。第二阶段,论据集锦演讲。针对学生议论文写作中出现的内容空洞、论据无说服力的普遍问题设计演讲内容。例如:我指导学生分别从时间、空间、逻辑等维度上去搜集寻觅材料。第三阶段,名人名言演讲。例如:我在课前演讲中,曾设计了《我最喜欢的名言》、《一句名言给我的启示》、《我说大家听》等即兴演讲。第四阶段,命题口头作文训练。通过这四个阶段的教学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二、改变课堂感觉,丰富课文学习内容。每一学生个体的学习特点及类型都有所不同,在教学中,尽量给全体学生以充分的活动、丰富的体验,尽可能地开动学生所有的感官,让学生对信息有更全面、更生动的感知,使其形象思维、意志情感得到更活泼、更迅速的发展。这种变化有以下四个角度:

1.让音乐走进课堂,使感觉变得更美。语文课中开动学生的听觉感官,进入音乐的境界,定将事半功倍、一举多得。例如《木兰诗》、《再别康桥》这些诗词都有现成的歌曲,让学生在欣赏歌曲、学唱歌曲的活动中学习,用音乐唤起学生美丽的联想,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

2.让绘画走进课堂,使感觉变得更生动。绘画可变抽象的文字叙述为可感的视觉形象,使之更生动、更直观。这不仅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更可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逐渐形成其高雅的艺术气质,提高其审美感和认知、实践能力,使课堂妙趣横生。例如:学《斑羚飞渡》、《米洛斯的维纳斯》等课文,引导学生欣赏课文插图;教《山中杂诗》、《峨眉山月歌》等诗,请学生根据诗的内容画彩笔画;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捕鸟的一段,让学生按捕鸟方法作图……这些看图说画、依文配画、据文画图的活动不仅使学生兴趣高涨,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理解力和创造力。

3.提倡亲自品尝,让感觉变得更真。语文课中谈品尝似乎有些荒唐。但我始终记得蔡芸芝先生带着小魏巍和他的同学们去观察蜜蜂,品尝蜂蜜,给作者留下了“生平第一次”有意义的经历。品尝,提高了兴趣,训练了认知能力,培养了志趣情操,如学习《挖荠菜》《榆钱饭》建议学生有机会,到乡村野外去挖荠菜,捋榆钱,并让他们亲口品尝,体验过去的艰苦,感受今天的幸福。“入境始与亲”,品尝,使学生更贴近生活,更容易引起情感的共鸣。

三、改变课堂角色,强化情境体验创造。这是一种类似游戏的课堂活动,而游戏无论对哪个年龄段的人都是极具魅力的。让学生以各种角色和身份在设定的情境中体验和创造,对于激活脑力及学活课文是不无裨益的。

1.变角色“听”。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对学生“听”的训练并不少: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读,学生听;放录音,学生听……学生始终是被动的接受者,久而久之,很容易养成惰性、奴性。变一种角色去听如何?学生以老师的身份听同学朗读自己的作文,以老师的眼光去发现它的优点和不足;学生以老师的身份听同学们的发言,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学生以群众的身份去听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然后谈谈听的感受……这样变角色去听,化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创造,是否又另有一番风景?

2.变角色“说”。这种说的训练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变成文中的角色“说”。如:学习《最后一课》,学生以小弗郎士的口吻说出他那时最想说的话。例如:学习《失街亭》让学生以学者的身份评说“纷纷世事无穷尽,无数茫茫不可逃”中的“天意”。变角色“说”,既提高了兴趣,又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表达力、理解力和创造力。

3.变角色“写”。学生作文讲求“我手写我口”,变角色写,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极富创造性的训练。学《爱莲说》,以陶渊明的身份写《爱菊说》,或以当“世人”的身份写“牡丹颂”;学《社戏》,以农家少年双喜的身份写“城里的迅哥儿”。变角色“写”,可从多个侧面更深刻地理解主题,认识人物,进行异向性、多向性的思维训练。

用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变“苦学”为“乐学”,用活动训练学生的思维,可以变“学会”为“会学”,用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变“两脚书柜”为创造型人才。

(责编 覃亮生)

猜你喜欢
身份课文作文
跟踪导练(三)(5)
端午节的来历
妈妈的N种身份
身份案(下)
背课文
放松一下 隐瞒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