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延红
美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有着丰富的内容和独有的特点,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而且还是素质教育中重要的体现。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落实素质教育的目标。
一、充分运用语文教科书,引导学生感知美
语文教科书是师生学习的主要的文本,也是美育的重点,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的音乐美,把握作品的形象美,品味词语的意蕴美,领会句式的变化美,领悟整体的风格美。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认识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感知语言的音乐美。语文教学活动中,由于审美对象的显现是以课文为主的,所以语言文字便成为学生直接感知的材料。因此要利用语文教育中的听读教学,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眼要看,口要读,耳要听,以语言文字为媒介来感受课文的形象,接受课文的美的熏陶。汉字独特的读音令人读来顺口,听来悦耳,具有十分感人的魅力。
唐诗宋词风骚独具的原因不仅是其表现社会和人生之广阔深刻,尤其是其吟咏之动人心,音调之抑扬顿挫,声律之和谐优美,实在不容漠视。就是一些现代诗文也不乏音乐之美。现代著名散文作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学生读了都深切地感受到了一种典雅、清新、秀丽之美。这突出地表现在30多个叠词的运用,不仅描绘了景物的情态神韵,而且音韵呼应,节奏轻缓舒徐,渲染了一种雅而不俗的语言氛围。
笔者提倡美读,美读是听读教学中感知美、获得美感的主要途径之一。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优美的诗歌、散文,动人的小说、戏剧,最适宜于美读。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能传达作品和谐婉转的韵律,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通过美读能把诉诸视觉的无声文字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借助课文的语言文学描述,通过再造想象的活动,在头脑中再现课文的情境,从而进入作品中的意境,引起心理上的快感和审美联想,并在反复吟诵中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音、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效果。如在朱自清《春》的教学中,教师就可用较为舒徐、轻柔、欣喜的语调语气,使学生从坚韧的春草、温柔的春风、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和璀璨的百花这些鲜明的意象中,感受并领略散文的意境美、语言的形式美。当然,由于美育是一种复杂的活动,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积累生活,丰富阅历,以促进美育的发展。
二、在文学欣赏中,引导学生感悟美
文学欣赏,是中学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点。在课堂上初步学习了文学作品后,可以开列书单,向学生推荐阅读欣赏相关的作品。或者课内学习的名著片段章节时,运用文学欣赏课组织学生观看名著改编的影视剧或指导阅读原著。笔者尤其提倡学生去读原著。入选教材的课文,大多选自古今中外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这些文本所蕴含的美是千姿百态的,包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主要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三个方面。
自然美,是指自然景物之美。如《望庐山瀑布》的浪漫想象的雄奇美,《登鹳雀楼》的催人奋进的壮阔美,《安塞腰鼓》的昂扬美,《爸爸的花儿落了》温情脉脉的人性美。
社会美,主要包括社会生活、进步思想的美,人的精神品格、精神的美等。其形态是多种多样。主要有人物形象美、生活情趣、人情美等。如作品中蕴含着的对祖国壮丽的山川景物、人物的崇高品质由衷赞叹;或对美好、纯洁的事物向往追求;或对好人悲惨的命运、不幸的遭遇深表同情;或对腐朽、丑恶的势力深恶痛绝的感情等,感受作者的情感以及对人生的种种感悟等。
艺术美,指文艺作品中的美,它往往比现实美更集中、更有感染力。艺术美主要体现为文学作品的艺术真实性形象性、独创性。从形式方面说,中学语文教材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美就有画面美、节奏美、韵律美、语言美、情思美、意境美、结构美、色彩美等等。例如课文中的古诗和写景散文所表现的画面美、色彩美、意境美、语言美就非常突出。
当然,语文教学中应主动渗透美育,运用各种教学手法和手段,引导学生学生通过阅读鉴赏文章,感悟人生。这样,学生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美的体验,还激发了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情感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愿望,使德育、智育、美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总之,我们要引导学生去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表达美,使他们初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健康的审美情趣,以达到塑造完美人格的目的。
(责编 雷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