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全 孙 洁
摘要:上海创意产业在经过了教年的概念争议之后,需要进一步明确方向,务实确立发展重点。从本地创意产业发展基础等多重因素考虑,“大设计”、文化艺术及其价值链拓展、新型媒体创意、时尚生活消费创意、优选创意园区的地标式发展可以作为上海创意产业的发展重点。从发展环境因素分析可以看出,上海发展创意产业存在着经济腹地等正面因素,但也有管理部门干预尺度不当等问题,各种层面的制度和政策安排会有助于上海创意产业实现质的提升。
关键词:创意产业;创意园区;上海创意产业发展重点
中图分类号:F063.1;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5833(2009)07-0044-09
作者简介:王兴全,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孙洁,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上海200235)
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分工双重背景下,上海的禀赋条件和产业结构发生了和正在发生着重要的变化,在基础设施、人才、融资、消费市场等方面形成了优势,而在土地和劳动力等基本要素成本方面则相反,环境、城市文化等对城市产业战略选择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要实现上海第三产业发展的战略跨越,就需要选择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方式。几种备选方案中,依托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金融业基本取决于国家战略选择,上海本地操作空间有限;发挥基础设施优势和区位优势的港口物流,以及发挥总部经济优势的供应链物流,目的是在一定区域内降低交易成本,因而其增加值在正常情况下不应快速增长。对于启动创造力的创新(研发等)和创意(设计、信息服务、文化艺术等)而言,前者起点要求高、时间跨度长,因为区域创新系统的建立是长期和系统的工程;而后者起点要求不高,较多依赖于文化和产业环境,对消费能力提升敏感度高,可以成为上海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选择。
一、上海创意产业发展概况与建设“创意之都”的战略目标
(一)发展概况
在2005年的上海《创意产业发展重点指南》中,创意产业包括研发设计、建筑设计、文化传媒、咨询策划和时尚消费,共5个大类、38个中类和55个小类。依此口径,2007年上海创意产业增加值为857.81亿元人民币,约占当年GDP的7%,而2006年这一比例为6.55%(数据来源同表1)。除建筑设计外,其他四大类2007年增速均超过上海GDP增幅。咨询策划包括了证券分析与咨询等虚拟资产市场相关业务,因而增加值在2007年同比增长47.2%。其他大类几年来基本上稳定成长:文化传媒规模相对不大,但为创意产业的核心内容;研发设计创意增长速度快而平稳,具有持续发展的潜力;建筑设计是上海辐射全国的特色产业。
上海创意产业发展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还体现在表1统计数据之外的多个方面,比如地标式创意集聚区(M50、田字坊、八号桥等),发达的创意产业门类(工业设计、互动游戏、会展设计、艺术品等),一流的海内外创意人才,知名的创意企业(盛大互动娱乐、分众传媒,李奥贝纳广告有限公司、起点网、宝信软件等),著名的创意支持机构和设施(上海戏剧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博物馆、上海大剧院等);以及具有影响力的大型活动(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展、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海国际电影节等)。
(二)创意城市与战略目标
一般来讲,有三类创意城市,即规模化创意城市、特色创意城市和创意环境友好型城市。
从统计指标上看。创意产业各行业呈规模化发展的城市,如伦敦、巴黎、北京等。以伦敦为例,由于英语的广泛使用和殖民历史,所以庞大的世界市场支持了英国特别是伦敦创意产业全面和规模化的发展,如流行音乐、知名出版商和出版物、BBC、West End、时尚品牌、建筑设计事务所、大英博物馆等。据2002年的估计,伦敦创意产业年增加值约为210亿英镑,门类上仅次于商务服务业的贡献(320亿英镑),超过所有生产行业的总和。
特色或结构性创意产业的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4年设立的创意城市网络,采用承认多样化的主题形式:文学、电影、音乐、工艺和民间艺术、设计、媒体艺术、美食。截至2008年底,共有包括柏林、爱丁堡、里昂、名古屋、深圳、蒙特利尔在内的16个成员。
城市具有创意发生和创意产业发展所要求的环境。相关研究主要是建立创意城市指数,主要有Florida以3T(人才、技术和宽容性)假设为基础的城市和国家创意指数,Hui等的5C(结构、制度、人力、社会、文化资本)模型。一些指数由于数据所限,在某种程度上成为GDP的“影子”指标。
上海创意产业的发展基础和潜力具备了打造“创意之都”的条件。以上三个视角对上海创意产业的战略定位都具参考价值,即定位于全面繁荣、优势突出、环境优良的创意大都市,是上海创意产业发展乃至经济结构转型的不二选择。
二、上海创意产业发展环境的战略评价
从标准经济和社会心理角度分析市场基础,采用sw0T分析框架,可以确立图1所列的影响上海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其中机遇代表外生正值变量,威胁代表外生负值变量,优势代表内生正值变量,劣势代表内生负值变量。
(一)有利因素分析
上海创意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主要有四个点:一是上海创意产业自身的良好发展基础;二是本地经济水平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的发展空间;三是本地文化的多样性和宽容性;四是创意型服务业的发展空间。
1、上海创意产业发展处于国内最前列。北京创意产业的发展重点由文化派生而来,上海则偏重于基于制造业和消费市场的“大设计”,两地呈现禀赋不同的差别竞争关系。上海的创意产业在多个方面都有基础,具有规模、结构、园区、企业主体、产品和服务、人才等全方位的竞争力。
2、上海在人才、基础设施、消费市场、融资便利等方面优势明显。上海依靠较为优越的生活条件和良好的基础设施吸引创意人才;加之比较完备的教育体系,所以创意人才相对强势。上海金融和商务中心建设带来了关注生活方式差异性和艺术品质的富裕阶层,中产阶层可支配收入的提升和艺术消费倾向的提高也都为创意产业提供了市场空间。上海作为金融中心具有融资便利,为有价值的创意和思路提供了商业化运作的财务基础。
3、同国内其他城市相比,上海的文化呈现多样性,稳定的多样性历史沿革与文化包容性相互影响,造就了有利于创意发生和繁荣的人文环境。
4、长三角地区巨大的经济实体和人口基础。长三角地区实体经济的巨大规模和快速发展为上海生产性服务业的扩张和提升提供了机遇,上海可以发挥人才、区位、市场和融资优势,在创意型生产性服务行业形成专业分工。上海周边的富庶地区为创意型消费服务行业提供了市场延伸,长期以来周边地区对上海的文化认同感既是上海发展创意大都市的文化基础,也是经济基础。
(二)制约性因素
1、主要问题
(1)广为诟病的教育体制对创造力的压制是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是全局性问题,但由于缺乏可操作方案,加上“百年树人”等问题,所以只能通过几代人的持续努力来解决。
(2)培训体系相对滞后影响创意产业进一步发展。由于创意企业一般规模不大,所以基础培训完全由企业承担不是一种经济选择,考虑到上海较为发达的教育体系,相关培训体系的建立不会涉及大量投入。
(3)我国面临知识产权保护的困境,现有国际知识产权体系是对既得利益者的过度保护和对新兴市场国家的极大制约,但后者又需要保护知识产权来促进本国的创意和创新,而折中性方案有悖于法律条款的明确性,所以只能在众多问题上保持模糊。缺乏思路的模糊性直接伤害了创意动机。
(4)上海高企的商务和生活成本对于部分创意企业(特别是与艺术融合度高的企业)而言构成愈来愈大的压力,政府需要补贴创意产业已基本成为共识(Blaug 2001),但如何设计适合本地的机制是面临的主要问题。
(5)由于社会整体处于稳定文化艺术价值构建的初期,所以对于价值不能完全体现于GDP的创意活动而言,人文艺术环境问题很多,比如对文化遗产的过度商业开发、高昂的表演艺术价格等。
(6)大量创意园区对成功模式的批量复制受到市场空间的制约,最终部分园区不得不回归商业地产模式。虽然地产模式对于闲置旧厂房来说,也有一定的增值作用,但这种混沌状态是对部分优质园区政策资源和品牌资源的侵蚀。
(7)上海传统的对大企业的扶植和产业政策实际上是对小型创意企业竞争环境的伤害,而这些小型企业往往正是创意产业中最具活力和创意动力的主体,它们需要公平和透明的市场环境以实现健康运转。
(8)上海的城市定位(特别是国际定位和文化定位)较为模糊,另外对城市品牌的推介力度也不够,本地企业享受到的城市品牌的溢出效应不够。
(9)管理体制的不透明使得某些审批缺乏连贯性,而不明确的审批和沟通预期必然会影响创意动机。
(10)上海的创意产业管理机构之间的有效联动和协调关系虽初步形成,但制度化联通仍需时日。另外,上海虽然具有研发、国际交流、展示、知识产权、投融资、情报等方面的创意发展网络平台,但在运作力度和所受支持上还显单薄,平台之间的协调和合力也不够。还有各分行业平台间缺乏整合,平台与产业之间的关系也不紧密(如缺乏在新兴行业标准制定上的介入能力)。
2、问题性质
如果从Williamson新制度经济学背景框架和内生外生变量双重角度出发分析上述负面环境因素,大多数问题可归类于中期的,也是上海作为决策主体可以完全或部分操作的,主要涉及管制结构、司法制度和行政组织问题。Williamson的框架同时给出了决策和政策的基准理论范畴,可以支持政策工具的逐层推进。
三、上海发展创意产业的基本战略思路和重点发展方向
(一)基本战略思路:四个结合与三个原则
1、与上海及周边区域的市场基础相结合。市场容量决定了创意产业的发展空间。上海创意产业发展的市场基础有三个:一是公共需求,特别包括政府为扶植创意产业和增加创意投入而专门设立的政府采购项目;二是面向长三角制造业的服务业(设计、广告等)市场;三是面向广域长三角的创意型消费性服务业市场。上海的基本发展思路是利用本地人才、金融、文化影响力等禀赋优势,形成大区域范围内的专业分工,成为创意大都市。
2、与上海创意产业发展基础相结合。上海创意产业发展呈现结构性强势:从细分行业看,上海在各类设计业、互联网信息服务业、艺术品等部门基础较强,在长三角乃至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另外,上海的知名园区、创意展示活动、著名人才培养机构、一流创意企业和产品等,都支持了创意在上海的发生和繁荣,也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3、与上海的重点产业目录相结合。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全球金融危机、区域分工等大背景下,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要求,上海创意产业发展要与目前重点工作和总体部署紧密结合,即与“重点产业目录”内容相结合。
4、与城市品牌建设相结合。上海城市战略定位模糊,如要改变,借助“创意”品牌是一种理性选择。建立上海“创意”城市名片有两个工作要做:一是清点整理上海各层次的“创意”品牌无形资产,二是提升优化这些无形资产,比如通过各种推介活动、申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设计之都”等方式。
5、与世博会相结合。上海发展创意产业,可以充分利用世博会的平台和资源。世博会作为全球创意展示会,对提高上海创意城市的文化影响力、民众的艺术/科学认同感、大型展示的设计和组织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三个原则
上海要在创意产业发展空间和水平上取得突破,必须立足于区域辐射、溢出效应和部门联通三个发展原则。
1、创意产业规模是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创意”消费倾向的函数,要突破这一发展约束,必须增强区域辐射力。上海的创意产业在专业化分工、区域文化影响力等方面具有良好的辐射发展基础和潜力。
2、上海对创意企业和个人的吸引力来自于其城市“创意”品牌的溢出效应,在投入一定的情况下,为经济个体带来超额回报。上海应致力于建设城市、园区、行业、企业、人才和产品的品牌影响力。
3、创意产业的基本特征是随着媒体或载体的不同而归入不同的管理部门,部门间缺乏协调的结果是局部的优化和全局的次优,各类协调机制可以在相当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
(三)上海创意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目前,上海创意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走出理论争议,务实地确立产业发展重点,并辅以强有力的产业政策、竞争政策和城市战略,以及具有实质意义和可操作性的举措和配套措施。
1、“大设计”的核心作用和打造设计之都。依托于大区域制造业、都市规划和大都市生活的各类设计是上海业已确立且仍有巨大潜力的优势创意产业。在区域分工中,上海可以在各类设计等体现创造力的行业和环节中,获得竞争优势,形成辐射性产业。这类创意产业主要包括广告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会展设计、时尚设计等。从同心圈模型角度来看,广告设计、建筑设计、工业设计和时尚设计为“相关行业”,是文学、音乐、视觉艺术和表演艺术等核心创意艺术的衍生和应用。
广告设计2007年上海广告经营额为298.95亿元,同比增长12.55%,多年来一直居于省级行政区划的最前列;上海在大型广告公司数量方面也具有绝对优势,2007年营业额超30亿的广告公司有3家(全国6家),分别是李奥贝纳、智威汤逊——中乔和分众传媒。
工业设计工业设计的市场主体包括专业设计公司和公司自有设计部门,上海的工业设计在广域长三角地区影响非常大。
建筑设计上海的建筑设计业主要有三支辐射全国的力量,即大型设计院所、外资设计事务所和以赤峰路集聚区为代表的民营事务所,具有进一步拓展影响范围和产业链的潜力。
展示设计主要是利用世博契机,发挥上海作为大区域的市场“窗口”和商务沟通中心的作用。
时尚设计时尚设计的核心是时尚品牌,主要基地是纽约、伦敦、巴黎和米兰四个一线城市,包括香港、东京等城市都难以获得国际竞争力。但在某些阶层、某些人群、某些文化层面,上海有潜力且已经获得了部分细分市场,作为中国时尚中心的地位已经逐渐清晰。
我们对上海设计界的6位专家进行了简单的电话调研,问题涉及上海设计业在长三角的地位和发展趋势。结果显示:(1)上海在长三角设计业中所占市场份额约为50%;(2)在高端市场中优势更为明显(约60%):(3)虽然现在设计在制造业中所占比例较低,但未来将呈趋势性发展,上海也将受益于规模扩张和专业分工,市场份额会进一步提升。这为上海创意产业乃至整个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一种发展思路。具体的目标和举措包括:
一是以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成为“设计之都”为中短期目标,以此为平台和网络,从规范和项目发展上自我约束和提升,在中长期形成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设计名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深圳依托城市发展速度、人口年龄结构、地方政府支持等优势因素,在动画、工业设计、数字内容、网络互动设计、包装设计创新等方面实现的战略发展。深圳的突破点和城市战略可以为更具发展潜力的上海所借鉴。
二是打通工业设计、广告设计、会展设计、动漫设计、建筑设计、工艺品设计、服装设计等细分行业的平台和政策资源,形成“大设计”发展思路。在专业化发展的同时形成综合支持和导向合力。
三是扶植有潜力的本地设计企业。除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和完善教育培训机制之外,管理部门可以从两个角度支持企业,其一是通过公共展示等形式创建和提升区域或园区品牌,其二是可在区域层面采用政府采购补贴等形式,在支持本地企业设计能力发展的同时,规避知识产权保护选择尺度等敏感问题。
2、文化艺术及其产业链拓展。文化艺术类创意与文化产业具有一定程度的重合,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同心圈模型中的文学、音乐、视觉艺术和表演艺术等核心元素和产业链,二是这些艺术基础与传统媒体的结合(电视、电影、广播等)。考虑到文化产业的研究和统计数据相对完备,所以可以借助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的划分,即文化产业由文化服务业和文化相关产业组成,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等是文化服务业中的核心层。2007年,上海文化服务业增加值为437.3亿元,同比增长22.1%;核心层文化服务业发展较快,但规模仍然较小(2007年增加值为106.63亿元),其中文化艺术服务规模最小,增长率最低。文化艺术服务的数据特征基本与成本弊病分析相一致,即文化艺术行业随着技术发展在经营方面面临着成本与收益差缩减的困境,这同样可以从其它方面得到解释,比如因产业链延伸而计入其他统计门类,技术载体从文化服务业门类中的分离、注意力经济的影响,等等。
文化艺术创意的价值难以通过统计方法度量,以上只是列举了造成艺术品(绘画、雕塑、电影、戏剧等)市场价值低估的部分因素,另外文化艺术创意处于创意链和产业链的最前端,其延伸计人其他相关统计门类,当然还有无需赘述的社会价值。在上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发展中,可以关注两点:
第一,原创艺术品和服务市场,指同心圈模型中的文学、音乐、视觉艺术和表演艺术,特别是绘画、雕塑、艺术摄影等视觉艺术。在国内原创艺术品市场中,上海的地位仅次于北京,是重要的艺术中心(调研中业内人士估计约占30%的全国市场份额)。进一步支持艺术品市场发展主要应从三类主体的空间布局和需求出发,优化艺术环境:一是支持以戏剧学院、音乐学院等为代表的人才基地的街区辐射,二是支持承载大量优秀艺术工作室的创意园区的空间拓展和软环境建设,三是以艺术品市场发展满足国际金融和商务中心建设带来的高端消费人群的生活格调要求。
第二,文化艺术创意的产业链打造,如派生出“漫画——动画——玩具——游戏——表演——服装”等形式创意链的形象符号的深度挖掘。上海的艺术、金融、商业、市场和文化环境呈现相当程度的规模化和成熟度,能够完整支持整个产业链拓展流程(如宏梦卡通等业内明星企业部分转移至上海),如何挖掘和提升文化资源,会对上海产业结构调整产生重要影响。可以从两方面人手:一是挖掘本地文化资源(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历史辉煌),通过成熟的(有时是跨文化的)商业运作模式,催生具有经济链价值的符号和形象;二是在鼓励知识产权评估、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信用体系、鼓励形成知识产权平台交易的同时,关注以“Creative eom—mons”为代表的新知识产权体系可能带来的影响。
3、信息技术与新型媒体创意品牌群。这类创意产业与现有的信息服务业统计口径关联度较高,主要包括基于版权的软件行业和体现创意与新媒体相结合的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在这方面,上海企业的品牌效应相对突出,是打造“创意之都”的重要基础。
软件产业。上海软件业2007年实现经营收入802亿元,“十一五”前两年年均增长32.7%,出口额12亿美元。截至2008年中,上海已建设8个市级软件产业基地,先后被认定为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和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列入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重点软件企业有23家,约占全国总数1/7。行业优势明显且呈现服务化趋势。
2007年,上海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实现经营收入131亿元,其中网络游戏约为75亿元,占全国的70%左右。全国6家主流网络游戏公司中有4家总部设在上海(盛大、久游、巨人、九城)。上海互联网信息服务业与商业、金融、文化、娱乐等服务业相融合,形成一些业内的著名企业,其中包括商业方面的东方钢铁、携程、爱姆意等,金融方面的东方财富网,文化方面的起点中文网,娱乐方面的51.COM,等等。
上海规模化的商务信息服务业为人才集聚提供了市场基础,在人才集聚和融资便利的条件下,上海有能力进一步提升新媒体创意行业发展水平,同时吸引其他品牌服务商。上海可以从两方面出发,促进新型媒体创意发展:其一是抓住行业发展特殊机遇,率先利用企业主体集聚的优势,支持确立行业标准,帮助促成本地企业的行业领导力;其二是利用本地城市规模,支持新型媒体发展(如分众传媒等形式),拓展市场空间,为企业利用媒体经济特性,通过多元化形式创造价值提供条件。
4、时尚生活消费创意和提升文化艺术环境。上海及广域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促进消费结构发生质的变化,进而使得传统行业中部分高端产品和服务(如美食、园艺、美容、家居、茶艺等)比例扩张,其中创意成分较高,虽然难以计人创意产业,但影响可通过其他行业得到体现;在刺激和满足消费者高端和差异化需求的同时,也成为社会收入再分配的调节机制。虽然目前这部分创意在传统行业中所占比例不大,但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应的美食文化、园林文化、家居文化、茶文化、美容健身等的认可度和市场会快速提升。
上海及其周边富庶地区为这些高端创意产品和服务提供了市场基础和潜力,长期以来周边地区对上海的文化认同感(体现在生活与消费方式上)使得这些产品和服务具有广阔的经济腹地。目前,在上海的中心地带,此类店铺广泛分布和集聚(如新天地)。市场需求要求将更多的创意注入产品和服务,进而更多吸引创意人才,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形成良性循环。
针对“大设计”和“文化艺术创意”的发展思路基本适用于本类创意,区别主要在于生活
时尚消费创意是附属于其他行业的,而且更为贴近消费和消费性服务。在发展思路上可以关注两点:一是通过打通“大设计”子行业,将这类创意纳入战略和政策视野;二是在城市规划和产业规划中充分考虑此类企业个性化、品牌化(不必规模化)、持续化经营的发展空间。
5、创意园区的规模化、主题化、地标化。创意园区是上海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和载体,到2008年底为止,上海市政府共分四批明文认可了75个创意产业集聚区,“十一五”期间,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呈现“两带三区”的布局,即黄浦江沿岸、苏州河沿岸、苏州河北区、苏州河南区与浦东新区,创意的主题也会在空间上表现得更具结构性。虽然园区在规模、专业化程度、区位特点、创意特性等方面差别较大,但上海已经形成了部分地标性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意园区,其中承载了相当数量的创意企业主体。
创意园区在上海的兴起具有三方面意义:一是创意园区构成了一种“制度创新”。上海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是在旧厂房基础上,在国家工业用地基本政策框架内灵活操作,实现土地资源重新配置。二是创意园区是城区规划重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量商业地产项目包围之下,原有厂房通过变形为创意园区,达到提升自身和周边物业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效果,释放了正面外部效应。三是创意园区为城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一种方案。市区内的产业选择一直是城市发展与规划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城市和区域研究认为,基于多元化文化、信息和知识的行业具有在大都市中发展的条件(如商务服务和金融业),创意产业需要从流行文化、市民文化、多样性文化、成熟消费市场、高端消费市场中不断吸收新的元素,而上海的人口和经济水平恰恰适于提供相应的发展动力。同时,创意产业也可以赋予城市更强的文化内涵和创造力。决策者的角色在于考虑创意园区带动力和影响力,通过市场看不见的手来配置区位资源,通过政府看得见的手来将园区外部收益内部化。
一些成功创意园区已成为城市新地标,如150、八号桥、田字坊、红坊等。由于市场空间有限,创意园区成功模式的可复制性是有条件的。通过对多家创意园区的调研发现,一些公认比较成功的园区往往具有规模化和主题化的特点,而在主题化的园区中又以偏艺术的园区表现为佳,早期成功的优质园区在规模相对稳定的市场内形成了“先发优势”,部分“后发”园区除了“制度创新”和商业地产模式之外,失去了发展的想象空间。
创意园区的进一步发展和调整关系到上海创意产业的进一步提升,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授牌园区实行优选。一是优质园区在空间形态上可以突破旧厂房模式的限制,形成园区与园区、园区与居住区、园区与公共社区、园区与商业区、园区与教育机构、园区与公共设施、园区与媒体的融合,促进园区品牌地标化。二是优质园区可以获得融资便利(在无产权和有大量先期投入的情况下,融资困难是园区运作的核心问题之一)。三是支持优质园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园区之间的竞争方式包括为客户提供各类商务、推介和行政事务性服务,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支持优质园区的“一站式”综合服务功能。
上海作为创意之都的定位应是多层次的,在优势方面(建筑设计、互动游戏、展示设计等)成为辐射全国的创意大都市;在生产性服务(工业设计、广告等)和消费性服务(时尚消费、艺术品等)方面成为主导广域长三角的创意城市,并在高端领域影响全国;在文化方面,建设城市品牌和发挥人才优势,成为长三角创意中心。另外可以考虑着力打通“大设计”、“文化艺术”、“新媒体”和“时尚消费”各类创意细分行业,加强产业整合和政策合力,同时提升城市品牌和优势主体的溢出效应,采取各种措施多角度、分层次推进上海创意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责任编辑:梁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