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企业转型要学“美的”

2009-08-31 07:45朱志砺
大经贸 2009年7期
关键词:内销现金流广东

朱志砺

出口利润虽薄,但产生了巨大的现金流,这个现金流就是企业战略发展的最好基础。一面做OEM出口,一边做内销,做品牌。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的、格兰仕等等企业提出“两个市场并举”的策略,事实证明是正确的。

去年以来,5大因素沉重打击了广东的出口企业。

这5大因素包括: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外需骤减,甲型流感,贸易保护,人民币升值,经营成本上升。

随着出口加工业的萧条,一个企业发展战略问题凸显出来,那就是广东的以外贸为主的企业怎么生存,怎么发展?

这个问题其实一直是存在着的,只是前几年外贸出口一路高歌猛进。没有显现出来。一旦外单没了,出口企业面临着停工歇业。这个问题才从水底冒出水面。

实际上,广东出口加工业面临着许多深层次的战略难题,也有多位出口企业经营者与我交流过看法,总的来说,广东出口企业老总们的战略思考能力是在退化,失去了战略发展的求索精神。上世纪90年代中期,广东企业家是那样充满活力,多角化经营、两个市场开发、自主知识产权与自有品牌的培育、管理创新等等,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

本文将要与《大经贸》的企业读者分享企业发展战略的知识与经验。重温上世纪90年代“美的”等等优秀企业的战略发展轨迹,希望能给广东的经贸企业带来一些有益的脑力震荡。

腾茏换鸟是必然趋势

曾几何时,“出口创汇企业”还是一种荣耀,这意味着企业管理比较规范,产品质量较高,得到了国际市场的认可。但随着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出口企业的光环褪色了,它代表着毛利率低下,挤不进国内市场。

以家电为例,出口产品的毛利率也就3到5个百分点,而内销产品的毛利率大体在25%左右。

两年前,中山一个企业老总对我说,它的管理如何优秀,产品质量如何好,产品百分之百出口。我问他两个问题:第一,你的毛利率多少?第二,一旦国际市场波动,外单减少,你怎么办?

这两个问题一下子难倒了他。事实上,这两个问题今天已经有了答案。中国,也包括广东的大出口,始终是有大问题的,这反映在两个方面:第一,中国的大出口,在我们这边看来,就是经济成就。但换个角度,从西方角度看,就是倾销廉价商品。沃尔玛里摆放的商品80%是MADE IN CHINA,美国人穿的裤子70%又是MADE IN CHINA。大量廉价中国商品,对西方消费者来说,是降低生活费用的好事,但对西方产业工人、工会来说,是坏事。它造成了本国制造业衰落、就业机会骤减。巨额的贸易逆差,使得西方的贸易保护主义开始复苏、高涨。美国迫使中国人民币升值,就是为了打击中国商品倾销。

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一个庞大的经济体,中国的外贸依存度高达70%,这是非常不正常的,也是全球市场无法容纳的。所以多年前,索尼前董事长屈井先生访华时,就告诫中国企业家,不要向日本企业学,要向美国企业学,要更多地关注国内市场。须知日本作为一个人口密集、国土狭窄的岛国,而且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一向以贸易立国,它的外贸依存度才只是40%。

这些宏观层面的东西跟我们的出口企业有很大关系,了解这些,才能更好地制定企业发展战略。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的、格兰仕等等企业提出“两个市场并举”的策略,事实证明是正确的。没有OEM出口,他们的规模就不可能迅速壮大;而没有内销市场,他们就不可能获得丰厚的效益,做强做大。

第二,中国的大出口没有可持续性,广东的出口企业如果没有前瞻眼光,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很可能会被淘汰。

我在调研时发现,前几年出口企业的老总们大多比较自信,以为这个出口生意能够持续做下去。

这个意识大错特错。我告诉他们,无论是国外采购商,还是外包业务,都是跟着成本走的。以沃尔玛为例,15美元一打衬衣,你东莞做不了,它就发河内做,河内做不了,它就发孟买做,它的全球采购机制总是能找到最廉价的制造商。

即使没有金融风暴、没有猪流感,广东的出口加工业也是会走下坡路。因为,随着经济发展,经营成本必然上升。我说一个产业迁徙规律:历史上。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我们教科书一说工业革命就是蒸汽机,但实际上这个蒸汽机是用来做纺织机的动力的。工业革命催生的第一个产业就是纺织业。此后,全球纺织业从英国转到意大利,转到日本,再转到香港、台湾。30年前。又从港台转到珠三角。接下来,全球纺织业、制衣业去哪里?去越南、印度、孟加拉。没办法,这是成本决定的产业迁徙规律。

从这个角度说,腾龙换鸟是个必然趋势。

家电、IT产业也是类似的趋势,我们知道硅谷是全球IT产业的摇篮,但是硬件制造已经无法在硅谷立足了。全球笔记本电脑有3/4是台资企业生产的,但台湾早在十年前就出现产业空心化,大量的IT代工企业都在大陆设厂制造。而现在,这些企业都在东盟、印度次大陆寻找低成本制造机会。

所以,广东的出口企业必须要有危机感,必须考虑当珠三角的低成本优势消耗完了以后,企业怎么办的问题。

两个市场,两种截然不同的运作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广东企业生机勃勃,充满着探索精神。美的、格兰仕这些企业走过的路,积累下来的经验,对今天苦苦挣扎着的企业仍然具有借鉴作用。

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经验,就是“两个市场并举”,90年代中期,他们讲究的是做到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东边不亮西边亮”。

以美的为例,它是通过OEM出口做大规模,通过品牌营销做大做强的。

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运作方式南辕北辙,需要比较高明的战略驾驭技巧。

出口毛利非常低,但是货款回笼快,有信用证跟单,无风险,没有什么市场费用、渠道费用。

内销的毛利率远远高于出口。但是,销售费用大,货款回笼慢,风险较大。无品牌影响力,则受制干经销商;而要打品牌,则费用巨大。

特别是服装行业,要做内销市场,广告和专卖店这两项开支,就能难倒90%的出口制衣企业。

从我接触的案例看,相当一部分单纯出口企业的老总,对国内市场是既眼红,很想伸手,同时又非常惧怕,害怕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顺德美的集团走过的路,也许对今天寻求战略发展的出口企业很有参考价值。

1991年时,美的销售额是3个亿,两个市场的比例大约是出口70%,内销30%。当时的顺德北口镇有4家做风扇的家电企业,美的排名第三,第一是蚬华,第二是裕华,当时都是鼎鼎有名的企业。蚬华基本上都是出口,也未着力去发展国内市场。而美的不同,它在出口业绩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坚持不放松内销市场。

当时的国内市场不规范,加上没有品牌影响力,内销大部分采用赊销方式,许多应收款很难收回,虽然名义上毛利率很高,但是实际上是不赚钱的。加上没有品牌影响力,大商场很难进,消费者不认知。

美的是一面做OEM出口,一边做内销,做品牌。当规模扩大到年产能干万台风扇,几百万台空调的时候。赔钱做品牌,始终不放松内销市场的战略开始显示威力了。

根据我的观察,美的在整个90年代都是不赚钱的,为什么,它赚的钱远远抵不上它的投入,实际上是比较典型的负债经营、负债扩张。

但是,它通过做OEM出口。获得了现金流;通过持续不断开发国内市场,积累起了品牌影响力,把规模做起来了。

美的给我的启示是,做企业,尤其是成长型企业,短期利润、资本负债率其实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现金流量。

前几年,我走了几家出口企业,发现他们非常安心做出口,感到非常可惜。那么好的产品质量,出口利润虽薄,但产生了巨大的现金流。这个现金流就是企业战略发展的最好基础啊。

而一旦外单减少,现金流断了,企业也就失去了发展的依据。当企业现金流量大时,银行争着给你放贷,而一旦现金流断了,银行恐怕就不认识你是谁了。

总的来说,广东出口企业面临的困难非常大,未来的挑战会越来越严峻,但战略发展的基础还是比较优异的,只要转变观念,积极迎战未来,发展的空间依然是巨大的,但是一定要规划好,设计好科学的战略发展路径。

猜你喜欢
内销现金流广东
玩具产业需要拓展内销市场
外贸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出口转内销“转”出新机遇
外贸企业拓展内销市场困难不少,电商平台已纷纷出招帮扶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精益求精 管理企业现金流
内销清淡 出口激增——二铵市场的冰火两重天
基于现金流分析的财务内控管理模式构建
现金流有多重要?
广东舆情
我们都是卑微者(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