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劳务合作的市场结构及发展趋势分析

2009-08-31 07:45郭小红
金融经济 2009年7期
关键词:劳务市场劳务输出劳务

郭小红

一、引言

在《服务贸易总协定》关于自然人的几种分类中,与中国对外劳务合作相关的主要是“合同服务提供者”,其在外期间的报酬由雇主支付,合同服务提供者应具有相关和相当的教育背景及专业资历。积极发展国际劳务合作,一方面可以缓解世界劳务市场对劳务力的需求,避免生产的停滞和下降;另一方面有利于缓解内部就业压力,增加外汇收入,同时带动金融、邮电、通讯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中国对外劳务合作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向亚洲、非洲发展中国家实施对外经济援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已初具规模。当与菲律宾、印度、墨西哥等国家相比时,对外劳务合作的规模及创汇能力与中国人口大国以及劳动力资源大国的地位不相称 。近年来,国际劳务市场对劳务人员的专业技术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但目前中国劳务人员的文化程度从总体上看还处于一个较低水平,这就严重地阻碍了对外劳务合作的发展。同时,中国的劳务输出规模远远没有发挥其在劳动力上的数量优势。因此,有必要对中国对外劳务合作的市场结构做较为详细的研究,针对研究的结果提出可行性的政策建议,使中国在国际劳务市场上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

二、方法与数据

1982年,中国学者邓聚龙教授创立灰色系统理论。灰色是相对白色和黑色而言的,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系统就称为灰色系统。社会、经济、农业等系统的预测,都属于本征性灰色系统的预测。故本文采用灰色系统预测方法进行分析。

本研究的数据是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和《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的统计要求整理得到。这些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三、市场结构划分及经验观察

为了使数据更能体现中国对外劳务合作市场结构的特点,以便进一步地考察其变动趋势,结构划分至关重要。为此,本文将市场分为亚洲市场(除国境内)、非洲市场、拉美市场、国境内市场、欧美市场和大洋洲市场,同时忽略了其它不重要地方的发展。

据表1所示,中国对外劳务合作在亚洲市场的比重先表现为逐渐上升趋势,且在2001年达到高峰—占68.838%;2001年以后,突然下降。此后几年,亚洲市场上的对外劳务合作一直处于下降趋势,直到2005年达到波谷,而后却调头向上,出现了较缓的增长。

非洲市场,对外劳务合作发展不稳定,波动较大。在1997年,达到最大比例;1998年出现波谷;而后,突然调头上升。1997年—2003年,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比例出现一年上升,接着调头下降,然后再回升的现象。2003年—2005年,比重直线下降;2006年时,下降速度减缓。

拉美市场的对外劳务合作发展也不稳定,起伏较大。1997年—1999年,呈上升趋势,1999年达到峰值—2.656%。此后几年,逐步下降,且每年的下降幅度不一致。

国境内,中国对外劳务合作比重总体上表现为上升趋势。从1997年到2000年,变化幅度较小。从2000年开始,比重一直增加;但2004年到2005年期间,比重降了0.934%。

中国对外劳务合作在欧美市场上的比重总体上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中间伴随着一定的波动。如1998年达到波峰,随后下降,在1999年,出现第一次波谷。2002年出现第二次波谷。此后调头上升,在2003年时出现第二次波峰。

在大洋洲市场,中国对外劳务合作发展波动频繁。1998年达到峰值,占2.610%。从1999年至2006年间,发展呈逐步下降趋势,且前三年下降速度较快,后五年下降幅度较平缓。其中,2004年下降幅度最大,比2003年降了41.55%。在2006年时,比重达到最低点—0.256%。

四、发展趋势预测

利用GM(1,1)模型对未来五年中国对外劳务合作各分市场的发展作初步预测。针对建模的优劣性,只有当P>0.95和C<0.35时,模型可靠,此时才可以根据模型对系统行为进行预测。经过对《中国统计年鉴》(1998—2007)的统计数据计算、整理得出数据,通过计算可得出各市场的预测模型,预测未来五年中国对外劳务合作在六个市场的完成营业额比重,如下表2所示:

从上面所建立的中国对外劳务合作的动态数学模型预测结果表2来分析,近几年内,中国对外劳务合作的市场结构将发生显著的变化,国境内市场将是未来几年发展的重点,其比重表现为上升趋势相应地,其它几个市场都将处于下降状态,且下降趋势逐年放缓。当然,这种逐渐下降的发展趋势将最终保持较低水平。

仔细分析,中国对外劳务合作市场结构所出现的这种趋势是由下列因素引起的:

第一,在二十一世纪,劳务需求出现“两高一低”的新特点。一是高技术劳务需求增大,人才短缺;二是发达国家的脏、累、险等性质的工作由于无人问津而出现供给不足的现象;三是普通劳务需求呈现逐渐下降趋势,劳务价格趋低。中国教育发展水平普遍较低且结构不合理,影响着劳务人员的文化水平。从总体上看,劳务人员的文化程度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派往国外从事劳务合作的人员主要分布在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一特点与国际劳务市场的发展趋势不相适应,增加了中国劳务输出的难度。

第二,发达国家受人口增长放慢甚至负增长和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劳动力供给逐步减少,加之本国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导致对国外劳务需求逐步增加。中国对外劳务合作主要市场在亚洲,劳务人员主要从事传统的建筑业、土木工程、纺织等。近年来,国家已着手调整现有的发展战略,加强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但政策具有时滞性,短期内效果不显著。因此,近几年内,中国对外劳务合作在世界劳务市场仍处于劣势,但最终保持在一定的水平。

第三,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对外劳务合作管理体制有很大程度的改革,但仍有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烙印。首先,缺少权威性的组织管理机构。目前,商务部国际经济合作司负责管理与组织全国劳务输出工作,组织机构的权威性与劳务输出业务的复杂性极不对称。其次,管理体制分散,管理层次混乱,引起管理缺位或弱化。长期以来,中国对外劳务合作由政府部门及其所属的享有劳务外派权的国有公司垄断,严重缺乏民间组织和个人的参与和补充,导致劳务输出渠道狭窄,信息缺乏经验。

第四,东道国政府在市场准入和入境管理等方面故意设置各种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其市场对劳务人员订立较高的准入条件;(2)对劳务的输入进行配额或数量限制;(3)对劳务的入境进行严格管理。同时,中国的劳务人员经常在外受到歧视,被迫接受不公平待遇。这些都严重阻碍了中国的国际劳务输出,不利于对外劳务合作的发展。

五、基本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基本结论

从上面关于中国对外劳务合作市场结构的分析中,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中国对外劳务合作在世界主要市场发展不平衡,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以亚洲区域,尤其是以国境内市场为主,其次是非洲。

第二,中国对外劳务合作基本形成了“亚洲为主,发展非洲,拓展欧美、拉美和大洋洲”的多元化市场格局。

第三,劳务人员的输出结构低级化。中国外派劳务主要是普通劳务,集中在传统的劳动或资源密集型行业,而从事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的人员比重严重偏低,与新世界国际劳务市场的需求不相适应,增加了劳务输出的难度。

第四,中国对外劳务合作市场结构将发生显著变化,国境内市场是发展的重点,其比重表现为上升趋势,且上升幅度逐渐加快;同时,其它几个市场都将处于下降趋势,其下降幅度逐年放缓。

第五,未来几年内,中国对发达国家的劳务输出量将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增加幅度不显著,仍集中在亚洲地区。

(二)政策建议

要实现中国对外劳务合作的充分发展,优化中国劳务输出市场的结构,提高在国际劳务市场上的竞争力,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加快改革传统劳务管理体制,建立劳务输出新体制。建立和健全统一协调和管理对外劳务合作的权威性组织机构。按照“精简与效率”的原则,进一步改革传统、落后的劳务管理体制,努力和国际惯例接轨,建立起灵活、高效、有利于促进劳务输出的新制度、新机制。调整劳务输出结构,积极主动以劳务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高技术劳务的输出,发挥劳动力要素丰富的比较优势,。

第二,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素质,统一资格认证标准。努力提高人力资源的教育和技术水平,对服务提供者进行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专业教育和培训,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增强中国在国际劳务市场上的竞争力。加强与国外有关机构的合作,逐步使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此外,加强与其他国家进行有关职业资格培训、考试、认可的谈判,为中国劳务输出扫除障碍。

第三,广泛收集国际劳务市场的信息,拓宽劳务输出的渠道。,建立健全促进对外劳务合作的劳务供求信息网络系统,提高对信息的快速反应和获取能力,及时、准确地搜集、整理、存储、分析、传递国际劳务市场的各种信息,为实现中国剩余劳动力的国际转移提供条件。尽快拓宽中国劳务输出的途径,全方位拓展劳务输出途径,为中国剩余劳动力的有效利用创造更多的机遇。

第四,积极参与国际服务贸易规则的制定及双边、多边谈判和磋商。加强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提高自然人入境程序的透明度,推动各成员规范并公开经济需求测试、劳动力需求测试等限制条件的标准。同时,还要与发达国家签订农场劳工、医护劳工、学校教师等专项劳务输出计划的做法,加强政府谈判力度,开拓海外市场。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

猜你喜欢
劳务市场劳务输出劳务
提升技能促进就业 打造“金堂焊工”劳务品牌
打造用好劳务品牌
浅谈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原因
你的形象就是名片
劳务输出 职业农民 有序分流劳力 促进乡村振兴
山西临猗:开展订单式培训 打造劳务输出品牌
隐蔽型劳务派遣的法律规制分析
劳务输出导向:民族地区职教扶贫模式的理性审视
美国大学生专业选择与其工资收入的风险分析
建设国际海员培养基地的政府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