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健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合作学习成为了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但笔者在大量的课堂实践中发现,由于缺乏对合作学习精神实质的正确把握,表面化、形式化地理解合作学习,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偏差, 影响了学习品质的提升。
一、几个常见的问题
一是小组成员间缺乏必要的人际交流和小组合作技能,不具备合作的心向和倾向性。学生不知道怎样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互动,缺乏必要的训练,当问题出现时,学生之间不能做到相互了解对方,信任对方,并进行清晰正确地交流;当产生不同意见时,不能建设性地解决矛盾冲突。
二是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缺乏必要的讲述。由于一有问题马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或任务布置过于简单,学生没有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步骤,问题本身也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不理解将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同样由于缺乏必要的讲述,无法帮助学生迅速、准确地把未知信息与已有的认知经验联系起来,选择最佳的学习起点,尽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是问题一出现,教师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就组织小组讨论。学生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匆忙展开讨论,要么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对小组内的不同见解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也无法做到吸取有效的成分修正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习之真谛。
四是学优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承担了主要的职责,学困生则处于从属或忽略地位。
五是课堂秩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听不清究竟谁的思维不严密,谁的思维缺少条理性。教师对小组学习缺乏必要的计划、调控等组织技能。当学生和小组面临问题时,教师无法对一些问题进行辨别、分析并对学生们进行帮助。
二、对策
1. 理解概念。教师缺乏对合作学习的本质理解。因此,在大力倡导学习方式转变的同时,我们首先应该全面完整理解其意义,正确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互动和帮助,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但是我们应明确,这只是有效学习方式中的一种,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合理的选择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实现方法方式的多样化是非常重要的,要避免“将所有的鸡蛋放入合作学习之篮”。
2. 在小组合作前,教师要做适当的讲解。讲解的目的主要有三:(1)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告诉学生他们会学习什么,他们必须掌握什么;(3)将新信息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为学生尽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口提供必要的帮助。为了保证讲解的有效性,教师应循序渐进地呈现信息,一般情况下教师讲解的量要适当,不宜太多太少,抓住学生在学习中需要记住或使用的重要内容来讲。为了提高效率,可采用例子或图例来增加讲述的清晰度,必要时在讲述结束前可向学生提问以确信他们理解了讲述的内容。
3. 要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小组学习中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合作学习旨在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达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的目的。但是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既然所有这些合作学习的类型都采用了一定数量的独立学习,那么你也要善于促进学生的独立学习”。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前认知能力作为基础,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替代的。只有在学生思考到达一定的程度后再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时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索之前,一定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思考的时机。
4. 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奖励方式。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