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大
俗话说“政史不分家”,这道出了政治学科和历史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政治学科的一些内容,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是必须利用和掌握的,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应用,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原因和结果,现象和本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等。掌握好这些观点和原理,并用其去解答历史题目,更容易选出正确答案,同时也能培养学生文科综合能力,适应高考文科综合的需要。本文就运用政治知识,解答历史题目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运用内外因关系原理,解决历史原因类题目
原理:事物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例1:民国初年,我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这期间民族工业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内因是:
A.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办厂
B.欧美列强在一战期间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C.各种实业团体广泛建立
D.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解题:本题主要考核民族工业发展的内因问题,根据内外因的概念可知,选项A、B是属于外因,不符合题目要求,而选项C是民族工业发展的表现。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为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故选项D为正确答案。
例2:洋务运动破产的根本原因是:
A.西方列强不希望中国富强
B.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
C.缺乏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
D.洋务派不愿彻底改变封建制度
解题: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内因。据此,由于A、B两项是外因,不符合题意,可以排除。洋务运动仅凭地方几个热心洋务的总督、巡抚搞,缺乏领导核心,难成大业,这只是其失败的原因之一。洋务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遗其体而求其用,企图靠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就让国家富强起来,这才是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本题答案为D。
二、运用现象和本质关系,解决本质、实质类题目
原理: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多变易失,凭感觉器官可以直接感知;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具有相对稳定性,只能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认识事物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
例3:1985年,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其本质含义是:
A.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B.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改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
D.改革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
解题:本题中选项B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选项D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含义,因而不符合题目要求。“革命”就是把旧的东西给予革除而发展新的内容,选项C看似符合题意,但这只是改革的表面现象。而选项A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也就是改革的本质,因而选A。
例4:1861年进入天津口岸的各类洋布折银3250582两,占当年天津口岸进口总值64%,鸦片折银948480两,占进口总值18.9%。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进口货物中洋布占主要份额
B.中国近代商业贸易落后
C.西方国家向中国倾销商品
D.鸦片贸易合法化
解题:从所给材料中没有史实可以说明中国商业贸易落后,中国也没有承认鸦片贸易的合法化,因而B、D选项不能选。从两组数据对比:3250582比948480,64%比18.9%,确实可以看出,洋布在进口贸易中占的比重较大,但选项A只是这则材料的表面现象。经过两次鸦片战争,中国被迫开放了十几个通商口岸,从南到北,从沿海到内地。为此,外国各种商品大量涌向中国,涌向通商口岸,冲击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本题答案应选C。
三、运用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政策、措施演变的原因
原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二者互相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例5:中共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提出的主要依据是:
A.社会性质的变化
B.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化
C.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D.革命动力的变化
解题: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社会主要矛盾,制定的政策、措施也会随之变化而变化。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制定的土地革命路线,要求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而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为何对地主的政策会变化?原因在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和封建主义之间的矛盾,是属于阶级矛盾,为了反对封建主义,就必须消灭地主阶级以满足农民的土地愿望。随着华北事变的发生,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人民务必实行全民族的抗战,阶级矛盾从属于民族矛盾。因而对地主的政策从原来的消灭地主阶级变为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故本题选C。
四、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原理,有助于正确理解和分析历史事件发生、发展及其规律
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怎样的生产力就有怎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所服务,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例如:1956年,我国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但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为此中共召开八大,提出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的总任务。到1958年,由于“左”倾错误的发展,中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经济建设速度和生产关系超出生产力水平,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失调,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文革”结束后,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本质上就是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适应并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总之,历史教学中,正确处理好历史学科与政治学科关系,加强历史学科与政治学科横向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但在加强学科之间的综合时,务必以本学科的内容为中心,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要恰如其分。
(责编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