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志坚
教育部将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定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强调在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探究学习的能力。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启发下,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内容为主要探究对象,以问题为中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表达、质疑、讨论、探讨历史问题的机会,通过多种探讨方式,去解决历史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新课程背景下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探究式教学首先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新颖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所以教师要在对教学内容总体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根据学生情况设计切合实际的教学流程,以各种方式呈现或提出课堂所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好奇与探求答案的心理,引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有疑才会有思考,才会有探究,才会有钻研。古人云:“疑者,思之始,学之端也。”
第二步:质疑问题——营造安全氛围,鼓励学生自主质疑。
学习过程是从“有问题”到“没问题”再到“有问题”的求知过程,学习的终点不是“没问题”而是产生“新问题”。所以教师要转变观念,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同时指导学生自学,阅读教材,自己质疑,对教材中不懂或似懂非懂的概念提出疑问,帮助学生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从而不断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养成自主质疑的思维品质,实现学习方式的最终转变。
第三步:思疑问题——鼓励学生自由思疑。
在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后,教师千万不要马上向学生奉送所谓的“真理”,而是要进行引导,鼓励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大胆发言,让学生自由驰骋在探究学习的广阔时空之中。学生在探讨历史问题时,往往会产生相关的“奇谈怪论”、“奇思妙想”。对此,教师要因势利导地组织全班对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当然,有些看法不一定科学,但这种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品质难能可贵。所以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解放学生。
第四步:解决问题——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合作解疑。
在课堂中,学生遇到或提出的某些问题不是学生个体所能解答的,这时应通过课堂讨论合作完成。新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实验)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活动建议,其中特别强调开展课堂讨论和社会调查。而讨论和调查都需要通过合作才能顺利进行。因此探究式课堂教学应把课堂讨论作为教学常态,以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引导学生利用多样化学习资源,达到合作解疑的目的。在开展讨论前,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采取分工合作方式,搜集整理相关资料,拟订讨论方案和发言提纲,做好课堂讨论准备。在组织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讨论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表达,学会在讨论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解疑,在解疑中与他人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讨论之后,要指导学生学会反思,总结得失。提出新的问题,开展新的探究,这样使学生在探究性历史学习中既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又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从而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新课程改革目标。
第五步:拓展探究。
这一阶段主要总结前几步探究活动的基本收获,既要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的精神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对学生运用的探究方法给予适当的总结和引导。这是探究式课堂教学活动能够继往开来的重要一环。在探究式学习的整个过程中,真正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一种尊重事实的意识,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新课标所强调的人文精神。同时在材料的收集、鉴别、处理、运用,在课题的研究、探讨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可在以后的历史学习和其他各科学习中不断得到延伸和拓展,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开展探究式教学的效果在于:一是学生会问会学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探究式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渐成为会问会学的人。二是教师角色进一步转换。在教学中,教师变换了地位,转换了角色,既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又是研讨的参与者、知识的获得者、能力的发展者。教师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送给他们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帮助他们学会怎样学习。三是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进一步提高。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会从跨学科、多角度去质疑,这就对教师素质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对此,教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实践探究中不断学习。另外在利用探究学习法进行课堂教学时,也需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探究的形式应多样化。第二,整个教学过程要体现教师引导下学生的自主探究。第三,并不是学生提出的所有探究方案都值得探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作出否决。第四,探究式学习,中心应落在“学习”上,探究只是手段、途径,而不是目的。
(责编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