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中的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2009-08-28 09:09蒋贵员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历史教材

蒋贵员

什么是历史思维能力?简单地说就是学习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它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中学历史教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发展学生智力的中心环节,也是历史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的直接反映。它主要包括记忆、理解、分析、应变的能力,其内涵涉及三个层次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第一层次“是什么”要求学生“知其然”,从不知到有所知,具有再认识再现历史知识获取信息处理材料的能力;第二层次“为什么”要求学生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第三层次“还有什么”则要求学生“豁然开朗”,具有深刻性、灵活性、创造性等思维品质,以及对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及应用能力。对学生进行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准确的历史概念,了解和掌握历史学习中分析、综合、归纳的策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呢?

一、正确了解和熟悉中学生在历史学科中的思维特点,做到“心中有谱”

中学生思维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形式思维逐步发展并趋向成熟,辩证思维开始形成并得到较快的发展,他们对一些问题开始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和想法。如我在上课中,有的学生就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澶渊之盟对国家统一有利吗?为什么我们肯定了元朝统一中国的积极意义,却又赞扬文天祥抗元斗争精神?为什么说五四运动后新民主主义革命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另一个特点就是中学生继承性思维形成时,求异性思维或者说创新性思维也在发展。他们除了在课堂上按教师提出的思维思考问题,接受教材和教师的观点外,又往往以探索和求新求异的精神对待学习,提出他们的一些新见解,如通过秦的统一、隋朝的灭亡、唐太宗贞观之治的形成、美国共和体制的确立等可看出个人的因素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但以苏联为首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会一个个变质,放弃社会主义道路?这些思维突破了一个中学生的知识水平界限和教材所提供的知识范围。

二、“吃”透教材,挖掘教材潜知识,精心设计教案

第一,依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学生认知特点及突出能力培养的原则,综合制定单元教学目的、目标及教学重点和难点。备课中教师要有一个整体考虑,要坚持以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循序渐进性、层次性和一贯性、系统性为原则,把教学目标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

第二,合理设问,科学处理教材知识,简化历史线索。如在讲授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内容时,可通过精心设计教案来挖掘教材的深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设问:蒋介石为什么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毛泽东是否赴渝?为什么?谈判的焦点问题是什么?国共双方在谈判焦点问题上各自的主张和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由此,谈判能不能谈成?谈判中出现僵局怎么办?中共为什么让步?这些问题环环相扣,目的是让学生明显感到思维的困难,从而激发他们为解决困难积极思维的热情,以推动他们思维活动的步步深化。

第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感受历史,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思维。因此教师在编写教案时,要创设有趣的、能唤起学生愉悦情绪的情境,从而引起学生直接的兴趣,不断地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处在精神饱满的状态中,让学生的注意由无意注意逐步发展为有意注意,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如《禁烟运动》一节内容,清政府内部分成禁烟派和弛禁派,我设计这样一个场景:要求学生把自己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确定自己是哪一派,并说出理由。学生们立即兴致勃勃地看书、讨论,纷纷发言。通过辩论和结合当时国内外形势的分析,学生认识到林则徐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虎门销烟的历史意义和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必然性。

第四,精心设计练习,保证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练习是学习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基本途径。要保证学生人人参与练习,必须精心设计练习。设计练习要针对学生实际,因为学生的素质不可能一致。对于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要求应高一些,使这些学生通过钻研,能感受到历史学的趣味和奥妙,越学越有劲;对于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设计练习时只能在基本题的基础上适当作些改变,使他们通过努力也能理解,这样更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学有所成。

三、要理清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如何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作用。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谈及思维能力的提高。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课堂教学需要的实际,不断变换教学方式,调整思维节奏,使师生的思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同步共振。例如在教学《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课时,我力求“浅化”教材,启发学生集中理解几个问题:①中共中央红军为什么要实行战略转移,进行长征?让学生挖掘学过的知识的内在联系,做到知识的迁移。②在长征之初,红军为什么处处被动,危机重重?后来又如何渡过危机?让学生通过阅读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③红军长征经过哪些地方?学生通过读图,并在经过的地方插上小红旗,培养识图的能力,同时提高学习的兴趣。

四、采用多种手段和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

1.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及各种图表来活跃学生思维

现代教育技术已非常发达,网上资源相当丰富,新编高中历史课本中编排了许多图片,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丰富、便捷、直观的有利条件。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和各种教学图表、网上资源进行教学,不仅能克服学生因强记历史人名、地点、年代、事件等单纯知识的枯燥无味等非智力因素的心理障碍,而且由于它们给教材增强了直观性、可读性、欣赏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

2.教学中设计误区,允许学生走入“误区”,使学生在思维摩擦中自省自悟

教师在素质教育教学尝试环节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冒险,不怕出错。对于学生的错误,教师不要马上给予否定,而要以点拨为主,采取激励、暗示、提醒等方式,促进学生继续思维,认清错源,把改进的机会留给学生自己。在这方面我设计出许多似是而非的知识点,让学生来讨论,阐述自己的观点,从而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设疑导学,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开发学生潜能

质疑是开发潜能的“航标灯”。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说:“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由问题产生的,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因此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善于设疑、质疑,而且要善于启智,挖掘潜能,点拨、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养成在接受知识时多问为什么的习惯。同时通过质疑设问,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和求知欲,引发学生积极的、主动的思维活动。

4.运用形象语言,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历史教学中,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抽象的叙事形象化,以帮助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联想思维,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例如,在讲述楚汉之争时,可利用李清照的《思项羽》对楚霸王这个悲壮人物进行描述,然后因势利导,推动学生思维的迁移,让学生了解楚汉之争的背景、经过和历史作用,并假设项羽当时把刘邦杀了可能会出现怎样的结局,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讨论,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锻炼了他们对历史事件的思辨能力。

5.引导学生掌握多种历史学习的方法,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一,分析比较法。例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日三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通过比较分析,三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共同原因是:1.三国都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2.都通过侵略扩张获得大量资金,原料市场。3.都注重新技术和新设备的采用。4.垄断组织的促进作用。再进而认识到:对外侵略掠夺是资本主义的本性,落后就要挨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这样的分析比较,将“史”与“论”进行有机结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二,文史结合法。历史课中引入语文教学方法是完全可行的。历来文史不分家,历史课和语文课有很多共性。把一些语文教学方法运用到历史课之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指导学生围绕历史教材的章、节、标题来抓中心,划段落,分层次,归纳大意,写出提纲和要点,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讲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运用记叙文和小说的表现手法,按照时间、地点、场景和情节等要素,或叙述,或议论,或描绘,或抒情,再现历史的过去,生动形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述历史原因、结果,分析历史观点,介绍历史场景及历史文物,则采用议论文、说明文的方法,摆事实、讲道理,做到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逻辑性强。

第三,对抗式讨论法。教师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要求每个人都按题意写成小论文或辩论稿并交给教师看。待教师审完稿子后发回给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互相补充完善本方观点。正方和反方各推举4名代表,在班上进行辩论。其程序是:各自陈述意见→自由争论→归纳总结。最后由教师进行裁判并具体分析双方的辩论得失。如在世界现代史教学中,我设计的题目是“战争与和平谁是历史的主流”,正方的观点是“和平是历史的主流”,反方的观点是“战争是历史的主流”。这种讨论具有竞争机制,符合学生的特点,他们为了驳倒对方,查阅了很多书,讨论的场面十分热烈,趣味横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责编 庞丹丹)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历史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培养思维能力
教材精读
培养思维能力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