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俭
新课程突出了学科教学要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故此,学科教学便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而语文学科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为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奠定基础
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以权威者自居,训斥学生:要尊重学生,平等待学生。“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在课堂上要营造出和谐、民主、自由、宽松的教学气氛来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我经常和学生这样说:“你们既然承认老师是你们的朋友,那我们之间就没有隔阂了。朋友之间有什么说什么,想到什么说什么,有道理就行。老师做得不够的,你们帮我指出:你做得不好的,老师帮你纠正,以诚相待才是关键。错了有何妨々在朋友面前出点错不害羞,反而有益,因为朋友会真心帮助你。”因此他们在课上回答问题是完全不拘束的,胆子特别大,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没有了心理负担,思考的环境也轻松了,自然效果也就更好了。营造了一个积极的、互相帮助的、关怀的环境,不管你以何种身份去接近学生,相信学生的心理负担也就不存在了,各种学习活动也能顺利开展了,并且,通过教师对学生的爱,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感化,为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定了基础。
二、充分挖掘语文教材潜在的心理教育因素,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也是切实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只要真正树立了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就会发现语文课本处处暗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内容表现了对祖国的爱,对民族的自豪感和尊严感,对社会劳动和公共事务的义务感,对社会集体的荣誉感,对同学的友谊等,而这正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如苏教版教材第十一册中的《长江之歌》,就是表达了对我国第一大河——长江的热爱、依恋和赞美,从而激起了学生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苏教版教材中的《卢沟桥的狮子》,这篇课文介绍的都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卢沟桥的狮子令人叹为观止,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学生为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而骄傲,就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审美感是一种与人的审美需要相联系的一种高级社会情感。小学语文教材中培养学生审美感的课文举不胜举。有的课文表现自然环境的美,如苏教版教材《鼎湖山听泉》,描写了鼎湖山千姿百态的泉水,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美好:有的课文表现了人格美,如《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文所表现的就是革命前辈那种宽容、慈善待人的品格。
良好性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教育的过程,苏教版教材中《海伦·凯勒》一文叙述的就是她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和顽强的毅力,这样的课文举不胜举,这些人物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学了课文后,可让学生写篇读后感,感受海伦·凯勒微笑面对人生,与命运顽强搏斗的人生态度。同时写作教学是渗透个性教育的最佳机会,在写作教学中及时发现、恰当肯定、正确鼓励、积极引导都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渗透。
三、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目前在校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因为家庭和社会原因,许多学生养成自私、唯我独尊的不良性格,对此,我在教学中组织学习小组,采取合作式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之间交流合作。这样既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又锻炼了语言的表达能力:还学会了与人合作。关心他人,为他们今后在生活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还促进了他们对知识技能的学习。
自信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它能将人的一切潜能充分调动起来,可以激发较高的水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并达到最佳状态。在教学中应给学生多一点理解和尊重,多一点关爱和信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说“我能行,我能克服困难”,并创造机会,适当降低难度,使他们也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如,一次学习小组汇报成果时,其中一名学困生,在其他成员都作了精彩发言后,轮到他发言时怕说错了,同学们会取笑他而不敢说。这时,我对他说“别害怕,你一定行”,“别紧张,你再想一想”。同时,又让全组学生鼓掌鼓励他,对他说:“我们全体同学相信你一定行。”适时我再降低要求,让他先读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后,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使他受到了极大的鼓舞…这样使他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信心。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渗透不仅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教育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过程。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教学目标,同时注意优化教学环境,精心进行教学设计,适时渗透心理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责任编辑:曾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