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语文课“变了味”

2009-08-27 02:17毕德杰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语文课课程标准学科

毕德杰

随着语文新课改的深入开展,出现了一些能够体现新理念、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这些课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较好,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一定提高。但在听课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有的语文教师由于对教改精神领会不全面,导致语文课在教学目标的达成、内容的组织及方式方法的选择上出现偏差。有些课套着精美的“新课程”的外装,却放弃或忽视了对语文本体的钻研,致使语文课上得“变了味”,影响了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在这里,笔者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一些改进的方法和措施。

一、语文课“变味”的主要表现

一是没有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一些与其他学科知识联系比较紧密的课文,如一些科普文、状物散文等,个别教师因为没有准确把握语文课的学科特点,备课、讲课不从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出发,上成了其他方面的课。例如,一位老师在教授《神奇的极光》这篇科普说明文时,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对科普知识的讲解上,为了增加形象性,还用了很多图片和科学资料。虽然课堂气氛也不错,学生也确实学到了一些科普知识,但是却给人一种走错了教室的感觉,似乎这不是语文课堂,而是邀请科普专家在为学生讲授科普知识。

二是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或目标太多,重点不够突出。主要表现在教师设计的目标太多,知识、能力、德育、美育都想涉及,导致主要目标不明显,重点不突出,甚至生搬硬套地进行德育、美育渗透。

三是在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上出现错误,淡化了教师的作用。有的语文课,虽然注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把语文课上成班会课、辩论课,教师被学生牵着走,使课堂没有预设的目标,一片混乱。

二、对解决以上问题的想法

一是教师必须明确语文学科的任务,认清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语言的性质来看,语言既有语言形式,又有语言内容,语言形式和语言所负载的思想、情感、文化等内容是一个统一体,语言形式离开语言内容将不复存在,语言内容总是要通过一定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因此,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把语言形式的教学与语言内容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上语文课,绝对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对语言内容的理解上,还应该学会如何用语言形式把语言内容有效地表现出来。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只有作为文章去学习,理解章句间的法则的时候,才算作语文教材。所应着眼的是生字难句的理解和文章方法的摄取。”这就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本质属性。其他文科课程的教学着眼点主要是语言内容,而语文课程的教学着眼点是语言内容与语言形式的有机统一。因此,语文课一定要区别于其他学科,体现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的教学,就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让学生了解荔枝上,而应放在说明语言的准确、形象上,让学生通过增、删、替、补的方法改动文章,再通过比较来体会文章语言的准确、形象。同时,语文课还要重视朗读,要书声琅琅。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读懂文意,读透情感,读出意境,并掌握朗读的技巧。

二是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部分教师之所以把一节语文课上得不像语文课,我觉得还在于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或是对课程标准研究不够透彻,以致制定的目标偏离课程标准,没有理解语文课的本质,没有抓住语文课的根本任务,从而把语文课上得“变了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要的任务就是研究课程标准,研究教材,从而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制定出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符合学生实际、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主要任务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就好比大海中的航灯,为航行的船只指明方向。方向正确了,只要能够紧紧围绕目标教学,把一节课的主要精力放在教学目标的完成上,这节课无论如何去上,只是教学方法的新旧问题,绝不会存在“变味”的问题。

三是认真领会教改精神,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示范作用。一节好的语文课,应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在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是学生参与课堂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因为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之间实现优势互补。但学生的合作学习并不等于将教师排除在外。要想使学生的合作学习有实效,必须有明确的任务、科学的分工、适时的引导、过程的监督,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教师。因此,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不仅不能淡化教师的作用,甚至需要教师付出加倍的劳动,包括课前对学生学情的调查,对课堂任务的明确和课堂时间的预设。只有如此,教师才能给学生布置既符合学生实际,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问题,学生才能按时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而不是放任自流,一盘散沙。

四是既注重学科融合,又体现学科特点,还语文课堂本色。虽然《语文课程标准》前言部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综合,提倡跨学科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学习的视野……但综合学习并不等于不分主次,没有限度,学科知识的渗透也不是不要节制。语文课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道德、审美等教育,这无可厚非,但要注意适时、适当。如果生搬硬套地把每节课都体现这几个方面,结果就会主次不分,有时甚至会舍本逐末。语文课就是语文课,它不是实现德育、美育或其他学科知识教育的最主要的途径。在语文课中实施素质教育,不能牵强附会、生搬硬套,应做到适时点拨、点到为止,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分寸适宜,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总之,虽然语文课可以说是包容了各学科的内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贯通古今,内容博大精深。但是绝对不能把它等同于历史、地理等学科,语文教师要认清语文教学的本质,坚守好自己的阵地,守好自己的本分,不要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责 编 再 澜)

猜你喜欢
语文课课程标准学科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语文课文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超学科”来啦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语文课代表的病假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