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涛
有人说:兴趣是成功的一半。这对于正在求知阶段的中学生来说,尤其如此。很多学生和老师都有切身体会,一个学生某学科学得好与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的强弱。现在的学有专长的专家学者,大都在青少年时期即对其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而刻苦钻研,锲而不舍,终成大器。而语文科的学习,学生大多感到锁碎杂乱,枯燥无味,语文教师又常常囿于封闭的方法,固定的程式,使本来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变得死板单调,因而学生失去兴趣,被动地应付,造成教师难教、学生厌学的普遍心态,构成语文教学的极大障碍。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是改变上述局面,取得教学突破的迫切要求。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关键在一个“活”字,老师教得活,学生学得活,知识用得活,学生越学越活。才会有学习的兴趣。语文知识不是一潭死水,而是滚动的河流。语文教师应充分把握它的特点,丰富多彩的地源源不断地发掘它内在的潜力,使语文教学具有引人入胜的吸引力。下面结合我的经历和感受谈谈我在这方面的几点认识。
一、旁征博引,开阔学生眼界
语文科所包含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一个语文教师应成为一个“杂家”,要通晓古今,博览中外,在语文教学过
程中,适当穿插引用一些古人诗词、名人语录、警句箴言、写作趣闻、历史遗事等,不但可以开阔学生眼界,使学生感到祖国文化的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从而激发其求知欲,而且还可以收到触类旁通,此意彼达,陈仓暗渡,曲径通幽之效。譬如教授《风景谈》这篇课文。怎样通过“风景”的形,把握“政治”的神,是掌握着这篇作品的钥匙。教时可先引入张志和《渔歌子》,使学生体会到背景对主体的烘托,恬静、优美的景物所衬托出来的寄情山水,自得其乐的隐居者的形象,从而让学生思考课文怎样通过谈风景来写主宰风景的人,怎样通过风景描绘来赞美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使学生茅塞顿开,趣味盎然。
当然,教学过程中的旁征博引既不能牵强附会,更不能喧宾夺主,贴切恰当才能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反客为主,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过去长时间内所实行的“注入式”教学,都是把学生置于“客体”地位,单向传递信息,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因而失去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搞活教学,就是要“反客为主”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由灌输式的单向信息传递所形成的被动接受能力转变为诱导式多向信息交流所形成的主动创造精神,实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创造性的“立体教学”。“立体教学”不仅有教师与学生相互信息传递,而且有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这种教学法的实施,要注重反向思维,增强“换位”意识,以生为师,生师互通。譬如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布置作业、批作业、自己命题作文、互批互改等。这样,由学生被动接受信息变为主动探索知识。信息传递立体化,富有开放性和立体性,大大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和创造精神,形成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的可喜局面,因而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由内及外,紧密联系社会生活
语文科学生厌学的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传统的只限于课堂里、书本上的封闭式教学使语文同气象万千的时代、
社会、生活隔绝开来,形成教死书、读死书的局面,学生没有真情实感,不能学以致用,自然无兴趣可言。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也正是语文教学走出狭谷的途径,必须置教学于五彩缤纷的时代信息之中,由“小课堂”扩大到“大课堂”,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小课堂的系统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它远远不能形成坚实深厚的语文能力,必须扩大课外阅读,参加课外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大课堂里去扩展知识领域,激发学习兴趣,增长创造才能。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新人。正如语文教育专家刘国正同志所说:“语文教学要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就必须实施开放式教学,不断汲取时代的活水,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在广阔的社会舞台上,实施‘大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