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咏梅
目前,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偏低,有的可以说相当低,究其原因,作文教学中的“读”的程度不够,长期以来,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有一个误区:好像只要多“练”,学生作文水平就会提高,而结果呢?愈练愈糟;学生一听作文就愁,愁不出来就凑,凑不出来就诌,下笔言不由衷,生编硬造,其结果只能是:政论文无根无据,内容空洞,记叙文犹流水帐,枯燥乏味,难以打动读者。
那么,我们该如何改变学生这种作文局面呢?笔者认为路只有一条:引导学生多阅读。陆游有句名言:“工夫在诗外。”读书是写作的基础,生活的源泉,不读书,只重练,犹缘木
求鱼,南辕北辙;不阅读,只是写,如空中楼阁,欲速而不达。有源才能有水流,有“输入”才能有“输出”,“读”不“输入”大脑,又拿什么把“写”“输出”出来。
试看1999年高考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好多学生无从下手,而高考下来,却有这样一位同学喜孜孜地对老师说,他的作文可以得55分,并解释说《科幻世界》第7期有篇科幻小说叫,《心歌魅影》,就是写记忆移植的,它帮他打开了思路。假如他没有阅读这篇文章,那么他也是一个“丑小鸭”,只能望“题”兴叹,而幸运的是他读了,正因为读了,才使他有了那么足的信心。
又如1996年的漫画命题,要求“就画论画”,写带有作品欣赏性质的议论文。有位考生用莱辛的《拉奥孔》的“包孕过去,启迪未来”的美学观点去类比这两幅画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读出了更喜欢的理由。还有位考生按题干要求。在谈理由、说看法的艺术比较中提示寓意:美其名曰‘整形,实则‘宰割。一矢中的,一针剔透,有入木三分之深刻,从人才问题的一个侧面。引用《新唐书·韦嗣立传》中的话“不才者进,则有才之路塞”,很恰切,小小年纪就能把正反规律颠倒运用却仍不失辩证关系,可见其读书广究理深。
当然,笔者举此两例不仅在强调阅读对考试中写作文的好处,更在于强调写作“头一步还是得多读”,再不能以练“代”“读”啦。自古至今有成就,有影响的文化名人都是,读”出来的,叶圣陶先生说:“他们有个不二法门,就是熟读名文,读着读着,自己顿悟。”于漪先生也说:“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地质层,积淀了中华文化的精辟。”读优秀的文学作品,特别是读经典名著,最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学生的一生建立一种精神的底子,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同时这也是积累词汇,积累语言材料,建立语感的最有效的途径,在建立语感的同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会不断地得到丰富与提高。这样以来,我们的语言教学中又何愁“写”呢?又怎么会“诌”呢?
既然“读”对“写”是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去指导学生的阅读呢?笔者在实际教学中试行了以下方案。效果不错,写来与同行们共同商榷:
1.课前5分钟朗读。读的内容可以是与所预习的内容有关的材料,也可以是一周内限定的话题,还可以是一则能给人启迪的小故事,小寓言。要求读后即席发表自己的看法。不
得信手拈来,临时应付,须有根有据,提供资料来源,以便其他的对此感兴趣的同学查阅。
2.开设阅读课,推荐阅读书目,引导学生多读书,勤奋积累。每周开设一次两课时的阅读课,让学生在阅览室内自由选择书报认真阅读并摘抄,作笔记。半个学期时举办读书报
告会以交流心得体会。
3.两路并举,狠抓练笔,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发动学生大胆地写,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好文”辟进“新潮园地”。实践表明这样做对学生写作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的提高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4.专题专练,“读”以致“用”。为提高学生的实用写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实用文体,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模拟写作训练方案。模拟写作训练是一种创设情境,有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在该环境中进行写作的一种切实可行的写作训练。然后让学生在《阳春白雪》的乐曲中进行仿写《春》或《春的节奏》。
最后,再强调一下: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真正把素质教育提上日程,教师不能忽视阅读这一领域,尤其是课外阅读,假如仍一味地“练”学生的见识毕竟有限,那么他们就很难完成审美素质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