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学
随着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普及,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和深入。许多教师做出了很多有意义的尝试和探索。但是,现在也存在许多不好的现象,其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现象就是信息技术的滥用,不论是否有益都用,甚至认为用就比不用好、用得多比用少好。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关键是设计制作课件。在课件制作过程中,有的教师以录像代讲解,以录音代范读,以屏显代板书,刻意追求感官冲击、忽视了对传统教学手段的再研究和再利用。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完全摒弃了黑板、粉笔,刻意追求形式的新颖,令人眼花瞭乱。另外,多媒体运用呈垄断之势,忽视了师生的情感交流。有的教师片面地认为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声情并茂、直观形象、故而在教学中大量运用多媒体,同行评课,上级检查,也常将有无多媒体的应用作为评定一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这样就使多媒体在教学中畸形发展,不管材料是否合适均一哄而上,大有一统天下之势。
在课程改革的大前提下,如何克服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应用中的不良做法,使之真正帮助我们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真正提高语文水平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义务和责任。
在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这个问题上,有几个基本的前提必须明确。
第一,就人的语文学问来说,信息技术并非必需的。只要传统的纸、笔、书在人们的生活中依然存在,那么,我们就可以仅仅依靠一张纸,一支笔,一本书获得较强的语文能力,仅仅依靠一支粉笔,一本书教出高水平的学生,信息技术不是语文学习的必要条件,同样也不是提高语文水平的必要条件。这正是语文学习的特点,认识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有了这个认识前提,我们才可能少走弯路,才有可能克服目前普遍存在的信息技术的滥用现象。
第二,信息技术对于教学来说就是一个辅助工具,其意义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之于教学的意义没有本质的不同。我们必须明白,信息技术的本质就是工具,任何工具对于人在其原初的意义上都是帮助,帮助人实现某种目的。
第三,信息技术不能取代学生对文字本身的阅读和感悟。语文能力的核心是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驾驭能力,图像、视频和音频永远不能取代文字的功能和作用。例如,通过直观的方式解释斑羚飞渡的方法是可以的,但这样并不能加深学生对斑羚飞渡一文思想的理解。
对于从来没有见过安塞腰鼓的人来说,加上一点视频材料,使学生对安塞腰鼓的气势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是有益的,但是这种视频材料并不能使学生体验到作者写安塞腰鼓的那种情感。
以上三点认识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是根本性的,是我们更好地、更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实现我们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必要前提,是我们思考的逻辑起点,是我们实践的起跑线。
那么,信息技术对学习和语文教学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呢?
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这个平台可以给我们提供传统方法完全无法实现的交互便利和快捷。
其时,适时、适度、适量地运用多媒体使电化教学和传统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促进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真正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思想。这样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有利于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
一、运用多媒体指导朗读
初中课本中朱自清的《春》,既是语文朗读训练的极好教材,教学时教师可配以音乐让学生朗读。那淙淙的流水,清脆悦耳的鸟鸣,婉传悠扬的牧笛声,可以把学生带入一个春暖花开、充满勃勃生机的春天,这样同学们不仅掌握了朗读的技巧,而且能真正体会到春天的美好。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有些文章仅靠文字分析是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如果借助多媒体,不仅可以使学生接受得快,而且能引起情感共鸣。
一位教师在教《乡愁》这首诗时,分别用图片展示了作者小时候,长大后,离家后的图景,而且在讲完全诗后播放了歌曲《我的中国心》,顿时,课堂气氛一片肃穆,师生情感所创设的情境,使学生产生情绪上的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了作品的主题。
三、运用多媒体指导作文教学
传统作文教学,教师虽然精批细改,学生却不愿品味体会,只注意分数。如果运用多媒体,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每次作文后,教师选取好、中、差三篇作文制成课件,让全体同学共同讨论评改,了解哪些地方可以借鉴,常见的毛病有哪些,如何修改,然后指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有的老师利用互联网BBS的方式指导学生写作文,这种方式的快速、及时、师生间交互的灵活,广泛、深入等等,都是传统作文无法实现的。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是多方面的,只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任务、内容及学生的认识水平,合理地加以运用,就能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开发学生智力的目的。
信息技术是好东西,但它不是万能的。你可以利用互联网定餐甚至配菜,但是你还必须用非数字的方法烹制,你还必须动手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你可以利用数字技术设计汽车,研究汽车,甚至进行实验,但是你还必须、通过切割、打磨、组装的方法,才能让汽车在大街上奔跑。认识到这一点对于语文教学是至关重要的。
文字是语文教学的心,是语文教学的根,不论用什么方式和手段来进行语文教学都不能离开对文字本身的解读和品味,没有了这个根,语文教学将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