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才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教学活动,不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以及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同时还肩负沟通师生情感,优化教学资源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很有必要加强师生情感交流,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不但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同时对师生内驱力的产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对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和谐健康发展,优化教学资源,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加强师生情感交流 优化教学资源
从社会意义的角度来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绝大部分都属于情感的交流。在师生间的双边的教学活动中,绝不仅仅是单一的传授知识的过程,同时还存在师生间丰富多彩的、和谐融洽的情感交流。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交流是实现其他教学目标的长效催化剂,也是保证教学目标能够得到认同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师生各自都具有独特的情感体念,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教学行为来激发并满足学生对学习的需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并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主要是对知识的渴望与兴趣以及与教师个人的积极情感。因此,通过长时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认为加强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交流具有以下几点重要意义:
首先,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任何一门学科都是实用性和趣味性很强的学科,目前,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具有一种惧怕的心理,觉得学习枯燥无味、深奥难懂,其根原何在?我认为是受“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所导致的,应试教育使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变为枯燥无味的单纯知识传授的过程,教师主观地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收集器,一味地强加硬灌。因此导致教师在确定教学任务时,只讲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不讲发展情感、意志、性格,对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常常估计不足。根据学生的好胜心理较强的特点,应该引进竞争激励机制,增加交流锻炼的机会,消除胆小怕说,不敢交流等心理障碍。课堂上师生的情感交流,教师突出的是语言交流的过程,也就是说,鼓励学生大胆交流,有什么说什么,使课堂气氛轻松、和谐、民主、平等,消除学生心理压力。教师对学生鼓励得多,学生就有成功的愉悦感,对学习自然而然就增强了自信心。从而为提高教育教学扫除学生的心里障碍,为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确立
肖伯纳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我们倡导的教育原则。但是,在课堂上往往并不是这样,一部分教师总认为我是老师,一切说教由我说了算,从不顾及学生的感受,常常把学生放在被动的、从属的地位。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大段的独白语言,或未能顾及学生的原有水平,现实的心理状态,或未能实现心理移位,学生就可能进行与课堂教学无关的活动,或者走神,或者懒于参与。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了,就要注意课堂教学中师生情感交流的实施了,如此方能实实在在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对知识主动想学,主动理解,主动积累,主动领悟,主动运用,主动扩展,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同时也展示了教师的教学艺术,提高了教学质量。师生情感交流是围绕学生学习的需要来组织安排的,它能使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灌输。没有学生主体地位作保证,就不可能实行有效的师生情感交流。
第三,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对师生内驱力的产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大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舞。”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情感,既有由教学工作本身的进展而体验到的欣喜、愉快、兴奋、激动、惊讶、烦恼、焦急、忧愁,也有师生间难以避免的个人情感关系,如喜爱、敬佩、厌烦、憎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积极情感的作用,并利用这种积极情感促进教学。学生从教师那里得到的重视、关怀、理解,形成学生对教师的积极情感。课堂教学的师生情感交流,也有利于教师的情感体验。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感投入是一种自变量、容易被人察觉,课堂教学的反馈是师生共同活动的结果,它使教师产生情感体验,这是一种因变量。一堂课下来,教师感到心力交瘁,疲惫不堪,怒气冲天,即使勉强“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损伤了教师的身心健康,也不是一堂好课。相反,一堂课下来,教师很振奋,感到精神上的满足,对学生、对教材以及对自己有了新的理解,感到头脑充实,这将产生无穷的内在动力。
总之,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和丰富灵活的课外活动加强和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取得学生的信任和拥戴。通过自己的教学行为和高超的教学艺术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面积、高起点地完成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