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作满 让杂志永远活下去!

2009-08-25 09:38朱作满庄文静
中外管理 2009年8期
关键词:杨总烟厂恳谈会

朱作满 庄文静

当年,在本刊发展的危难之际,作为本刊全国理事会的发起人和第一任理事长,朱作满将军无论如何都是值得我们感恩的人。如今已退休十余年的朱总,依然精神矍烁,充满激情地回顾了十多年前的故事——恍如昨日……

有新东西的杂志

1990年代初,我还在新兴集团担任总经理时,就认识了《中外管理》杂志。

那时,由于改革开放的时间还不长,光靠传统的管理方式和经验经营企业还不行。企业要步入市场经济,就必须学习新东西。所以,我一直关注着企业的改革、变化和发展,也在思考如何将企业管理上一个新台阶的问题。当时获得这些信息的渠道并不是很多,如果仅靠自身的摸索,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企业需要指点,需要新的东西。

而在《中外管理》杂志中,我可以获取许多国内外的、新鲜的管理理念,特别是杨沛霆总编的思想和深度,都让我非常敬重。

我就交待助手:杨老是值得我们敬重、值得去交朋友的专家,应该多创造一些和他见面和向他学习的机会。

成立理事会,大家受益

1993年秋天,在第三届官产学恳谈会的午餐会上,我和杨总聊天。当时,我了解到《中外管理》杂志社正处在最困难的时期:杂志的投资方因故突然撤资。作为没有花国家一分钱和一个编制办起来的杂志,突然没有了经费来源,活下去都很困难,我深刻理解当时杨总编的艰难和不易。

我就想,杂志为我们传授知识、提升本领,对企业有这么大的帮助,我们有责任为她创造一些条件,让她能继续为企业提供更多的知识。于是,我就提了一个建议:成立一个理事会,让有条件的企业出一些资,来帮助杂志继续办下去,让大家都受益。

就在会议现场,我和几位企业家沟通了这个提议,由于大家都非常敬重杨总编,并且热爱这本杂志,当时就得到好几位企业家的响应。不久,第一届理事会就成立了,记得大概有十几家企业参加吧。企业虽然要承担一点儿责任,但是获得的收益和帮助却是很大的。而且,杨总还在理事章程中特别强调:理事会是杂志社的重点服务单位。

接下来,我这个理事长就近水楼台了。除了参加官产学恳谈会之外,我们集团就请杨总编给全体干部讲过好几次课,领导干部们都反响强烈,更让我们意识到:传统的管理手段和经验固然很可贵,但更需要用科学管理来提升和发展企业。

记忆犹新的启示

作为搞企业的人,时常都有一种紧迫感,希望不断武装自己的脑子,获得新东西。我和杨总编相识后,总是在如饥似渴地汲取他的智慧。

杨总在一次讲课中,提到了一个云南玉溪烟厂的例子。玉溪周边的许多农民,都在为烟厂种烟叶,烟厂则提供给农民病虫害防治知识以及技术指导,然后回收农民的烟叶。这样,当地的农民有了稳定的收入和积极性。同时,烟厂还将一些工序交给了当地的乡镇企业去做,而自己只做最核心的部分,比如烟丝等。这是我最早接触的外包概念,也让我意识到这是一种管理思路的变革:要不为所有,但要为我所用。也使我意识到,要在思路上不断地创新。

这个案例,我至今记忆深刻。

我想,一本刊物之所以有生命力,是因为读者有需求,能够为读者起到指导和引路作用。那么,它也自然可以常青。作为过来人和受益者,我衷心祝愿这本杂志越办越好。管理

(本文根据采访录音整理而成,未经本人审阅)

责任编辑:杨 光

猜你喜欢
杨总烟厂恳谈会
福建数字经济发展院士专家恳谈会召开
内蒙古籍文化名家青年才俊恳谈会在京召开
烟厂离心风机隔声罩的设计与研究
北方某烟厂利用螺杆空压机余热提供生活热水的案例分析
背后
背后
心愿
你说我是谁
中交西筑2014新产品发布暨客户恳谈会在京召开
烟厂烟丝储存间空气中有机污染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