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思危
前几天,和《中外管理》杂志杨沛霆总编见面。他提到马上就是《中外管理》杂志创刊200期了,正筹备出一本特刊,想请我撰写这期特刊的卷首语。一本可以说和我们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步创办的杂志,18年来一直关心我们企业的发展,自负盈亏,走到今天,很不容易。如今《中外管理》又作为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连接企业管理实践的一个很好平台,所以我就欣然应允了。而且,我也很高兴能有机会和我们企业家们谈谈心,就大家关心的一些热点问题,谈一点儿自己的看法。
中国经济,率先复苏有望
最近,社会各界甚至全球都在讨论中国经济复苏的问题,看法也不尽相同,有的比较乐观,比如索罗斯,但也有的比较谨慎。
从今年前两个季度的统计数据看,中国经济确实已经明显出现积极的变化。中国的经济周期往往是10年一个周期。我国从2001年开始,GDP进入两位数增长,2008年回落至9%。这当中,既有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也有自身经济增长到一定程度,开始进入周期中下降阶段的因素。
第一季度时的数据,还不足以表明中国经济已经回暖。因为中国经济需要靠投资、消费、外贸“三驾马车”拉动。金融危机发生以后,这三方面都受到严重影响,特别是外贸。
虽然一季度投资效益不很明显,但二季度的数据,证实了我前一段的看法:到今年二三季度,中国经济就将回暖。因为这时,四万亿的投资开始发挥效益。所以我的推断是:从整个宏观经济形势来看,下半年要比上半年好,明年要比今年好。到2011年,中国经济应该可以走出危机,恢复到9%以上的正常增长局面。世界经济明年可能也会有一定的回升,但中国要比世界早一些复苏。
通胀压力,要看虚拟经济
最近,还有一个话题开始引起了各界的关注,那就是今年我国信贷投放增长很快,人民币的供应速度也持续加快,有可能引发通货膨胀。
按照通货膨胀的经典定义,是指货币供应超过实体经济的需求,导致物价(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升。但在虚拟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吸收货币的不仅仅是产品加服务,还要加上金融资产。2007年货币供应充足,但通货膨胀率并不高,就是因为那时房市和股市大涨,吸收了大量的货币,没有造成物价总水平的提高。但是当2008年房市、股市一下跌,吸收货币的能力减少,通货膨胀就明显了。今年一季度,银行贷款增加了4.58万亿,但只有部分进入实体经济,另一部分流入了股市和房市,造成股市和房市暂时和局部的回暖。目前看来CPI和PPI都很低,但如果货币政策还一直如此宽松,一旦股市和房市的泡沫破灭,通货膨胀就会开始显现。
因此我特别想强调的是,我们不能因为出现了积极变化就放松努力。我希望大家要能够预见到可能会有的挑战,及时采取预防性措施。
金融改革,要以诚信为本
这次全球经济危机,祸起是金融危机。那么这次金融危机的本质是什么?我们要认真分析,吸取教训,来更好发展我国的金融事业,推进我国的金融改革。
这次危机,我认为主要是两个问题,核心都是诚信问题。一个是信用制度被破坏,一个是金融从业人员的道德风险。
作为教训,我们应该坚持金融系统的诚信、坚持金融系统从业人员道德标准,防范出现问题。我国在这次金融系统没有受到大的冲击,并不表明我国的金融系统没有问题。只不过,第一是我国金融系统有政府做后盾,老百姓放心;第二是我国金融系统不够发达,基本上没有金融衍生品、投资银行和评级机构;第三是我国的银行不缺流动性;第四是我国的金融监管部门比较慎重。
说到诚信,我们就会想到社会责任。其实前几年我就讲过:资本不能没有道德,从商不能没有诚信。所有金融系统的基础,就是信用制度。如果信用制度被破坏,对经济会有非常严重的影响。所以,我们要不断推进我国金融体系改革,同时还要继续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应当看到,我国因金融系统不够发达而减少了风险,但也表明我国金融系统的效率不够高,国际竞争力不够强。因此还需要努力推进我国金融系统的改革。我认为金融改革的方向有三个:一是要推进国际化,就是要提高我国金融系统的国际竞争力;二是要推进市场化,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放宽民间资本的进入;三是要推进系统化,要逐步实现综合监管和综合经营,目前要加强各个监管部门之间的有效协调。
中小企业,守住现金流
刚才谈的都是大环境,具体到我国广大企业层面,特别是当前对中小企业来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关注现金流。现在很多企业不是因为资不抵债,而是因为资产的流动性不足,现金流断裂,造成破产和倒闭。尽管一个企业有资产,但是当其资产难以变现时,就没有足够的现金来支付工资和原材料费用,就会面临现金流的断裂。
所以企业在这场危机当中,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加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就是一定要利用这个机会,调整内部结构,调整产品组合,通过纵向和横向集成化来扩展供应链,提高附加值。
同时,企业要苦练内功,加强管理和人员的培训。因为在企业效益好的时候,这些问题还不明显,但在形势严峻时,就更加需要提高人员的素质和企业管理水平。我看过很多钢铁厂,都引进了国际先进的轧钢设备,但是只有宝钢和少数几家钢铁厂能生产高级轿车用的钢板。我问过一些专家,他们说:虽然设备是一流的,但操作人员是二流的,管理是三流的,怎么能生产出高级的钢板来呢?
所以,我们的企业管理者不要觉得自己企业已经不错了,要向更高的标准看齐,努力做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
海外并购,要积极、慎重
对于企业来说,现在还面临另外一个有争议的诱惑,那就是海外并购,流行的说法叫抄底。最近,不论是我们的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有不少海外并购的行动或意图。但这究竟是不是我们的机会?或说当前,机会是否成熟?还存在不同看法。
我个人认为,当前确实是一个并购的较好时机。第一是现在国际上的直接境外投资中,并购已占到80%以上。因为许多产品的生产能力已经饱和,没必要再去建新厂,更加需要通过并购扩张;第二,中国的经济已经发展到需要“走出去”的程度,我国企业应该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提高国际竞争力;第三,由于金融危机,现在的资产价格相对比较低,而且西方一些原来的投资限制,也会相应松动。
但是,我们在看到机会的同时,依然要居安思危。毕竟,我国企业这几年的海外并购道路走得并不很顺利。我觉得最大的瓶颈,就是不了解对方的环境和有关的风险。我们往往用自己的主观判断来代替客观情况。要知道,我们的并购是在对方的国家里、对方的土地上,我们如果不了解它的法律、对投资的规定、有关审查的程序,以及工会的作用等等,就无法真正去分析风险,而且也无法制定合适的对策。所以,我们必须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做到双赢,真正取得成功。但我不大赞成“抄底”的提法,因为那有点趁人之危的味道,难以实现双赢。
其实,并购和捡便宜货不一样,如果你盲目并购,很可能你买来的东西没有用,或者是废品。你应该首先考虑:我并购的目的是什么?我在2001年和一些学者出了一本书,叫做《中国境外投资的战略与管理》,书中就提到:一般来说,我们境外投资的目的,不外乎是绕开贸易壁垒、获取战略资源、取得先进技术、开拓海外市场等。那么你要做的这个并购,是不是符合你的目的?你有没有能力买过来?管得好?退得出?这些问题恐怕才是最重要的。
因此,对准备在海外市场上通过并购获取发展空间的中国企业,我的建议就是既要积极,又要慎重。
跨国并购是当前一个重要的趋势,这不仅是为了提高我们自己的竞争力,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同时也是为了能够使我们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但一定要慎重。但我们不能因为有困难就不出征了,而是应该出征前做好准备;在出征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吃一堑长一智。
最后,祝愿《中外管理》杂志越办越好,能为我国企业提供更多新鲜、切实的管理智慧!同时,也祝愿我国广大企业在“危”中察“机”,“安”中思“危”,在国际舞台的锤炼中实现做强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