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牌战略何去何从

2009-08-25 09:37仲浩宇
消费导刊 2009年14期
关键词:完善建议

仲浩宇 张 云

[摘 要]随着国家质检总局不再直接办理与企业和产品有关的名牌评选活动,使得名牌战略处于了一个尴尬的局面。本文结合当前各种对名牌评选的质疑的看法,从法经济学视角分析名牌战略的利弊,并基于此给出我国名牌战略的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名牌战略 质疑分析 完善建议

作者简介:仲浩宇(1983-),男,中国计量学院经济法学研究生;张云(1974-),女,中国计量学院副教授,本文指导教师。

导言

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有如一场飓风,席卷了不乏知名品牌的22家乳制品企业,更加引发起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忧虑,并引起了国家决策层的高度重视。 9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出《关于废止食品安全免检制度通知》,一部执行了多年的免检制度迅速被废止,对广大质疑免检制度的消费者而言,这实在是一件令人大快人心的好事。

一、我国名牌战略的实施过程

早在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鼓励中国企业:“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创出我们中国自己的名牌,否则就要受人欺负。”到了1996年12月,由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质量振兴纲要》中,明确提出质量振兴的主要目标是:经过5至15年的努力,从根本上提高我国主要产业的整体素质和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该《纲要》还提出要在我国的主要工业产品中,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名牌产品。2001年11月10日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开创了中国产业经济全方位对外开放,全面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世纪。这一方面创造了与世界经济接轨和参与资源全球配置的国际环境,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和机遇。而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产业、产品进入了形式上公平对等而实际上并不公平、对等的国际竞争,这个竞争集中表现在产品的争夺战上。产品质量的竞争、品牌的竞争就成了竞争的焦点,因此大力推进“科技创新,造就名牌”的名牌战略,就成了最突出的问题。2001年12月29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布了《中国名牌产品管理办法》。其目的正是为推进名牌战略的实施,加强中国名牌产品的监督管理,规范中国名牌产品的评价,推动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引导和支持企业创名牌,指导和督促企业提高质量水平,增强我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2005年5月7日为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自主世界名牌,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精神,商务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科技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扶持出口名牌发展的指导意见》。其目的是实施出口名牌战略,加强自主品牌建设,培育一批出口名牌,是增强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试图使我国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实现外贸可持续发展,实现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

然而,08年的三鹿“毒奶粉”事件,严重影响了我国名牌的信誉,甚至连我们自己都开始质疑中国的名牌是否靠得住。于是2008年9月20日质检总局发布了《关于不再直接办理与企业和产品有关的名牌评选活动的公告》。《公告》规定,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的要求,国家质检总局不再直接办理与企业和产品有关的名牌评选活动。至此,中国的名牌战略的发展开始变得不再明朗。

二、我国名牌战略现实中质疑分析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产品的种类繁多。在市场交易中,同一种类的产品的品牌也是琳琅满目,虽然消费者在购买时虽然拥有了更多的选择,但是一时间却又不知从何挑选。消费是一种决策活动,对消费者而言,买与不买、买这种还是买那种以及具体交易的确定都是一个决策选择问题,而选择必然涉及信息。[1]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处于交易两端的人们对交易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信息优势方出于某种考虑可能会对信息劣势方构成威胁,使其应该有的权益受到侵害,出现不安全、不健康的问题。正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单靠市场来解决是不可行的,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需要政府进行干预。政府出台名牌战略的初衷为平衡消费交易中消费者与生产经营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然而具体实施却使得消费者对名牌战略产生了一系列的质疑。

(一)政府的评选

2004年9月2日,一篇名为《涉嫌违反行政许可法,中国名牌评选遭质疑》的文章引发社会的强烈关注,全国成百上千家报刊媒体、先后转载、跟踪报道,引发举国对中国名牌制度的集体反思。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张树义直指中国名牌要害,“这是不折不扣的政府设租、企业寻租行为”,他认为中国名牌某些方面具备行政许可的特征,某些方面又不算。如要评名牌,必须先得经过申请,经过有关机构审查,达到标准了,授予证书,这类似行政许可,因为行政许可的一个特征就是“硬申请”,不是行政机关主动去做,当想要做某个事,必须找行政机关申请,审查批准后,准予干这个事,所以具备行政许可的特征。但名牌认定是对产品的质量、信誉等进行认可,不存在“准许”从事什么活动的性质,因为生产者早已在生产这个产品了,从这个角度看,又不具备行政许可的特征。中国名牌存在“硬申请”和“准许使用”的特征,但它又不完全符合《行政许可法》中对“许可”的界定。[2]

虽然我国的名牌战略中明确有规定评选名牌不向企业收费,不增加企业的负担,但是实际上每年评选的名牌是有数量限制的。我国虽然在短短的30年间里从计划经济过度到市场经济,市场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保障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有些制度还不具备或者不完善,市场不能够正常的发挥作用,当品牌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时候,企业往往会将生产性创新活动方面的天枰倾向了“寻租”等非生产性活动倾斜。我们国家一直呼吁建设法治的中国,为的就是公正平等,保障社会秩序。因此在市场经济秩序中不能没有国家力量的介入,国家除了提供法治的环境外,还要在许多方面发挥作用。政府部门评定名牌产品,实际也是在以政府声誉为上榜品牌质量担保,名牌战略的实施的初衷是好的,一旦上榜品牌产品出现较为严重的质量与安全问题,必定也会同时对政府部门公信力造成重创,而且搀杂不正当公关与腐败因素的名牌评定行为,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寻租企业的信息优势,导致误导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选择,从而对部分企业利益与消费者利益构成双重损害。

(二)经营者的误解

对于名牌战略,我国的很多经营者往往将品牌误解为广告宣传,认为品牌要传递给消费者的仅仅是存在着某种产品的事实。这些生产经营者往往热衷于参加各类评比活动、跑关系、拉选票。生产经营者往往把他们的主要精力用于结交官员,陪吃、陪喝、陪洗(桑拿)一类活动,而不是改善经营管理、实现产品升级和技术创新。[3]这种错误的认识危害甚大,对于企业自身来说,增加了企业负担,分散了精力,企业将管理的重心从市场调查、提高产品质量、拓展销售渠道上转移出去了。

尽管从传统理论上说,生产经营者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改革来取得垄断地位,并获取超额垄断利润。而同时这种垄断地位可能会激发其他同行竞争者不断创新改革,因此每家生产经营者不能够易长期保持这种地位。唯有政府干预市场形成的经济租金可以长期保障生产经营者的信息优势,确保了其超额收入,这就诱发了生产经营者为获取或保持政府给予的垄断地位而争相向政府官员寻租的动机。寻租的成本与企业所获取的经济租金的差额越大,寻租的动机就越强烈。在这种情况下,从生产经营者和政府官员的角度看,合谋瓜分经济租金就是一种经济理性行为。评选为“中国名牌”的生产经营者可以迅速赢得消费者的信赖是生产经营者乐于放弃创新而进行寻租的根本原因。

其实品牌是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靠产品的高质量、高性能和优质服务,逐步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同与赞誉而形成的一种资本。实施名牌战略要求经营者保证产品质量,杜绝假冒伪劣产品;要求经营者以诚待客,做好售后服务工作;要求经营者尊重知识产权,拥有自主产品;要求经营者提高管理水平,打造消费者放心经营者、放心产品。通过这种正常渠道来使生产经营者取得消费者的喜爱和销售市场是名牌战略的初衷,然而这种初衷却被许多经营者的误解,认为有“名牌”这样的光坏在头顶上闪耀会使自己的产品能够拥有更好销路、获得更好的利润,而没有这些光环的中小经营者更是剑走偏锋,想出了挂靠搭便车的想法,这些错误的想法导致经营者单独为追逐利益而丧失了理智、诚信,其结果是消费者的信心消失殆尽,买到“省优、部优、国优”的产品回家却担忧,最终也使生产经营者的路越走越窄,进入了死胡同。

(三)消费者的心理

品牌事实上也就造成了产品的差异性,而名牌确保了品牌,某种程度上对消费者而言就确保了质量。消费者在做出购买决策时,都会因购买行为存在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感,从而产生不安全心理。不安全的消费心理对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信心造成严重的打击,对其购买行为造成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消费者不安全的消费心理是因为信息不足或占有的信息错误,这种消费心理会使消费者因惧怕交易结果对其不利而作出放弃交易或减少交易的选择。品牌最根本的作用就是帮助消费者降低搜索信息的成本并降低感知风险,如前分析这是造成企业寻租的根本原因。虽然市场上拥有信息优势的生产经营者并不都会侵害消费者的利益,市场中诚信的生产经营者不在少数,但由于不良生产经营者的存在,消费者消费时很难区别诚信生产经营者和不良生产经营者,则诚信的生产经营者同样会被消费者视作不良经营者,这样诚信生产经营者的利益也会受到损害。而受到利益损失的生产经营者面对自身的损害往往倒闭或者随波逐流而也转投寻租之法去换取利益。如此恶性循环使得消费者信息劣势更加明显,当面对无诚信的消费市场时,只能使消费者放弃选择导致经济的萎缩。因此,消费者是不是应该端正一下消费的心理呢?

三、名牌战略去向何方

生产经营者在获得名牌光环后,其获得高额利润的原因可能并不是在于该制度拥有的质量保障功能,而在于政府、生产经营者、消费者等不正常的行为的共同作用而导致的名牌标志的所产生的信号功能的不当扩大。这种质量信号的不当放大也会使得其贬值存在放大的可能,2008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中国35家企业入选,比07年多出来5家,这充分加说明了我国经济实力的提高。同时,由于“3·15标志、”免检等质量信号的废除,给消费者提供质量信号的手段也寥寥无几了,倘若摒弃名牌战略,消费者面临选择时会面临选择难的问题,而最终可能导致消费者放弃国内市场,转投国外产品的够买,更加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笔者倾向保障名牌战略的继续实施,并尽早出台新的政策来完善目前名牌战略的种种弊端。

四、完善名牌战略的建议

(一)评选名牌的改革势在必行

名牌战略的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市场或私人活动对信息非对称(进而引起市场失灵)导致的状况是无能为力的,必须由政府行使社会性规制职能,对信息优势一方实施规制,平衡交易双方对相关信息的占有程度来加以规避。完善评选名牌的手段。在发达国家的实践过程中,已经为此成立了专门的社会性规制机构加以规避。另外,委员会成员做了上千次关于质量管理、绩效改进以及布尔里奇国家质量奖的报告。有鉴于此,我们也可以从名牌的评选建设的改革入手,名牌评选不能由国家主导,应由市场和消费者决定。回顾以往的经验,单独由社会组织或政府评选的方法,都可能导致寻租的现象的发生,因而我国政府可以尝试协作消费者或社会力量来完成名牌的评选。每年仍由政府来出资进行评比,评选的程序可以由政府来进行制定,评选的评委由各个中立的机构进行随机选拔,评选过程透明化,这样避免了由企业通过赞助的形式获取评选出来的名牌现象,也避免了这一过程中企业寻租的现象的发生,从而提高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二)鼓励生产经营者自主创新,并充分发挥消费者和社会力量的监督作用

由于政府方面的行政资源也是有限的,仅靠政府的行政手段是远远不能充分保障名牌战略,获得名牌的生产经营者应当担当更多的责任来维护这种无形的资产。为确保消费者的信任,平衡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生产经营者应当公开其生产标准、流程以及管理手段,普及自身产品的消费知识(同时也能有效地防止假冒伪劣产品搭便车的现象),接受消费者和各种社会力量的监督,做到信息的公开化。作为名牌战略的受益者,生产经营者应当持续保持其名牌的榜样力量,有能力的企业可以设立名牌基金用于保护名牌、创新改革,对新技术的开发和管理模式的改革加强重视,有先进贡献的政府应当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让生产经营者正视自主创新比寻租能够得到更多的利益,自然能够使得理性的生产经营者舍弃寻租手段。而鉴于作为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者并非必然诚信,不正当竞争的行为不可能完全得到规制,因此政府在打击这种行为时,还应当联合与其利益相关的生产经营者共同鼓励消费者及其他社会力量监督举报,重赏之下必有成效。

(三)加强完善法制保护

目商品经济条件下,各类经济主体被赋予很大的自由活动空间,但是这种自由绝对不能危及秩序的存在,利用法律来调控经济活动、维护秩序是最显而有效的。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正式的法律来约束指导名牌战略的实施,名牌战略推出近10年却仅靠行政规章以及一些擦边的法律条文来指导和来约束企业,因此也导致了今天名牌战略实施过程中的种种弊端。事实上,被法律规制的主体却在不断地和法律进行着博弈,正如常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通过这种“智慧”使得这些主体把法律对策划,从而不能使法律完全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我国若要制定完善名牌战略的相关法律法规,必须完善好现有的法律法规。《中国名牌产品管理办法》急需修改,免检制度的废除导致了部分条款的时效,因此在删减修订过程中有必要重新思考定位名牌战略。此外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保护消费者和诚信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并加强相应的民事赔偿和刑事惩处措施,使得侵害名牌的不良生产经营者的生产成本提升,然后根据消费者和诚信生产经营者的切身利益,参考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制定保护名牌战略实施的法律法规。最终使得企业寻租、中小企业搭名牌便车、不法商贩制假售假等损害名牌生产经营者利益,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无处遁形。

结语

上世纪末提出的名牌战略在21世纪仍然是增强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应当重新正视我国推行名牌战略所出现的种种利弊,重新定位思考,更好地引导和支持我国生产销售者创新,更好地指导和督促企业提高质量水平,更好地保障消费者的消费安全,最终更好地增强我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应飞虎《信息、权利与交易安全:消费者保护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

[2]段世文《涉嫌违反行政许可法中国名牌评选遭质疑》[N]鲁中晨报,2004年9月2日

[3]吴敬琏《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M],北京三联出版社,2007年

猜你喜欢
完善建议
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分析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论经营者集中审查的实体标准缺陷与立法建议
论经营者集中审查的实体标准缺陷与立法建议
我国行为保全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论社区矫正检察监督
浅析民事保全和先于执行程序中协助执行人异议
再议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完善
我国消费者冷静期制度的不足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