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扶贫研究进展

2009-08-25 09:37钟林生成升魁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9年3期
关键词:旅游扶贫研究进展中国

李 佳 钟林生 成升魁

摘要反贫困是发展研究中最重要的议题之一。近年来,旅游业作为反贫困(扶贫)的一种方式开始受到国内外旅游学界和业界的密切关注。本文基于相关文献,对中国旅游扶贫研究的历程、内容、地域和方法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旅游扶贫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经历了起步、初步发展、快速发展三个阶段;研究内容集中于政府、社区、贫困人口在旅游扶贫中的作用,旅游扶贫的战略、模式与思路,旅游扶贫的效应,旅游扶贫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等方面;研究区域集中于云南、广西、湖北、贵州、甘肃等贫困人口较多、旅游资源丰富的省份,且偏重区域层面的宏观分析,对景区和村镇等微观单元研究不足;研究方法以定性描述为主。今后应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和深度,突出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加强定量研究,推进方法多样化,关注旅游发展与消除贫困的互动机制、旅游扶贫中的相关利益主体、旅游扶贫中本地化产业链的构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旅游地反贫困的问题与特征比较研究、旅游扶贫工程的实践性和可持续发展研究等重点问题。

关键词旅游扶贫;研究进展;评述与展望;中国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09)03-0156-07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贫困问题始终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早在1945年联合国成立之时就把“消灭贫困”写进了庄严的《联合国宪章》。然而,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尽管世界经济不断增长,全球贫困依然严重。据联合国统计,目前在发展中国家仍有近13亿人口生活处在绝对贫困状态,每年约有1800万人死于贫困。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的发展与进步。

由于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社会发育程度较低,自然景观与人文习俗受外界干扰和影响较少,造成了我国贫困区与旅游资源富集区在地理分布上的叠加。如我国贫困县占多数的中西部地区拥有较多的生态旅游资源类型,自然保护区数量占全国自然保护区数量的80%以上,我国70%的旅游景点、近1/2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都分布在较贫困的农村地区。这无疑为旅游扶贫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基础。据国家旅游局统计,加多年来,通过发展旅游直接受益的贫困人口占全部贫困人口的1/3左右。与此同时,旅游扶贫问题受到国内旅游学界和业界的密切关注,并逐渐成为旅游领域的研究热点,取得了一大批重要成果,为指导旅游扶贫实践、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本文用“旅游”作为主题词,再分别以“贫困”、“扶贫”在中国知网(www.enid.net)上进行二次检索,获得学术期刊文献403篇,博士学位论文2篇,硕士学位论文加篇(截止2007年12月)。通过对这些文献的分析和论述,以期全面反映近20年来国内旅游扶贫问题研究进展,为准确把握今后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提供依据。

1研究历程

我国关于旅游扶贫问题研究是随着一些老、少、边、穷地区的旅游开发带动当地脱贫致富的实践经验总结而兴起的。据检索,1987年发表的《湖南省大庸市广开门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一文是最早涉及旅游扶贫问题的学术论文从文献的数量看,中国旅游扶贫问题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见图1)。

第一阶段(1987—1996年):这是我国旅游扶贫研究的起步阶段,呈现出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研究成果少。这一阶段时间跨度虽然长达10年,但发表的论文只有15篇,年均1.5篇。二是以定性描述研究为主。1996年,第一篇以“旅游扶贫”为篇名的论文出现这与1991年全国旅游局长会议上提出“旅游扶贫”口号,1996年国家旅游局把旅游扶贫作为重要调研课题,并与国务院扶贫办相继召开旅游扶贫工作会议有关。

第二阶段(1997—2001年):这是我国旅游扶贫研究的初步发展时期,5年共发表论文100篇,年均20篇,是前10年年均论文数的13倍多。主要特点为:一是研究领域扩大,除广泛关注贫困地区的旅游资源和旅游扶贫效应外,政府在旅游扶贫中的作用、旅游扶贫战略、旅游扶贫模式、旅游扶贫问题与对策、旅游扶贫融资等问题开始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二是研究方法由定性描述向简单定量分析转换。

第三阶段(2002—2007年):这是我国旅游扶贫研究的迅速发展时期,6年共发表学术论文310篇,年均近52篇,是第二阶段年均论文数的2.5倍多,是第一阶段年均论文数的34倍多。主要特点为:一是研究进一步细化和深化,研究视角由贫困地区转向贫困人口。这主要与1999年英国国际发展局(DFID)提出的PPT(pro-poor tourism)概念有关。旅游扶贫机制、旅游扶贫中的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的信息与能力建设、女性与旅游扶贫等成为新的关注点。二是研究方法多元化,比较分析法、访谈和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分析、计量经济学或发展经济学模型等得到广泛应用。

2主要研究内容

2.1政府、社区、贫困人口在旅游扶贫中的作用

不少研究者认为,扶贫是政府责无旁贷的任务,政府应在旅游扶贫中起主导作用,主张采取政府主导型的旅游扶贫战略和模式,政府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在做出决策前与贫困者协商沟通;对旅游扶贫用地或资产给予优惠政策;应用计划控制和刺激投资手段,鼓励私人业主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完成旅游扶贫承诺;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和完善市场,鼓励旅游业进入贫困地区,从而使城乡可持续发展和扶贫工作融为一体;通过政策和财政手段以及高效的各级政府机构落实各项扶贫措施;促进扶贫企业和产品进入国内市场,修订阻碍贫困者就业和小企业发展的有关政策;把旅游扶贫同扶贫事业发展战略和小企业发展战略结合起来,等等。

旅游扶贫的目标是贫困人口如何在旅游发展中获益和增加发展机会,而社区参与旅游是实现旅游扶贫目标的有效途径,其作用在于:它可在各个参与者之间起到催化剂和联络沟通作用;为贫困者在培训、自身能力建设、技术支持等方面投资,为旅游就业提供有效的人力资源;为小企业和贫困者之间架起桥梁,为他们排忧解难,提高效率和防范风险;向政府制定者反映贫困者的心声;大力支持旨在加强扶贫的各类旅游活动,推动多边贸易关系中的扶贫活动。

贫困者参与旅游活动的作用在于:作为独立劳动者或创业者,同时也作为社区成员或股东,直接参与旅游规划和收益管理;加深对旅游业的理解,产生切合实际的期望;在旅游业和小企业就业中发展技能;探索发展文化产品,为市场提供商品;在透明管理共同资产和收益,与小业主以及政府的合作过程中,强化社区组织功能;通过提高对资源和环境的认识,主动积极地起到保护环境和文化的作用。对于贫困地区来说,若要充分发挥旅游的扶贫功能,必须从制度上设计保证居民参与的赋权机制、咨询机制、利益分享机制、培训机制等,建立贫困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监测与评价体系,制定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贫困社区参与旅游发展规划。

2.2旅游扶贫战略、模式与机制

许多学者基于理论和实践分析,提出了旅游扶贫的战略思路:贫困地区政府应积极引导、支持和实施旅游扶贫战略;注重旅游扶贫效益分析、发展模式选择;通过旅游扶贫活动,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增加可进入性;多渠道筹集旅游扶贫资金,进行合理的融资安排;制定有利于贫困人口参与的机制,提高他们参与和分享的能力;重点发展有利于贫困人口参与的旅游,如民俗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背包旅游等;发挥旅游产业的高关联优势,积极开发旅游商品,与地方主导产业相协调,构建本地化的产业链;重视旅游扶贫试验区的建设和示范作用;重视旅游区的形象建设和营销活动;把旅游扶贫开发与社区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建设、其它扶贫手段相结合。

学者们归纳的有益的旅游扶贫模式主要有:政府主导模式;亦农亦旅模式;景区帮扶模式;异地安置模式;整体租赁模式;城企相助模式;先富助贫模式;旅游扶贫试验区模式;网络复合治理模式。李国平(2004)系统研究了广东全方位协作部门、多层面参与主体、多元化扶贫手段的立体化旅游扶贫模式及其所依附的系统运行机制。姬丹(21307)介绍了贵州天龙屯堡文化旅游开发的政府+公司+旅行社+农民旅游协会的模式和利益分配模式。龙茂兴(2006)探讨了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创新,提出了村民合资型乡村旅游扶贫模式、“1+1”结对式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和“接力”式乡村旅游扶贫模式。何玲姬等(2007)针对旅游扶贫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提出了在旅游开发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社区参与模式的构想:起步阶段采用政府主导下的社区被动参与模式;发展阶段采用政府引导监督下社区主动参与模式。游佩新媛(2006)从发展旅游的原动力、政府的角色、开发模式、当地产业结构配置、贫困人口参与情况和管理机构六方面对地方自主开发型旅游扶贫模式(以北京郊区为例)和政府扶持国际援助型旅游扶贫模式(以贵州省巴拉河乡村旅游项目为例)进行了比较。这些模式是研究者基于不同的视角和研究领域提出的,目前尽管难以进行统一的分类,但对于指导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旅游扶贫机制,不少学者也作了较深入的探讨。梁明珠(2004)依据“实现主体利益持续互动均衡”的原则,就关乎生态旅游成败和农民生计的土地补偿、利益分配、培训与就业、社区参与等问题,提出了建立“三农”利益保障机制的设想。朱晶晶等(2005)在分析旅游扶贫特性和运行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目标系统、动力系统、决策系统、信息系统、保障系统、监控系统和执行系统的旅游扶贫联动运行机制。王永莉(2007)以四川民族地区为例探讨了旅游扶贫中贫困人口的受益机制,指出应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旅游扶贫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基础教育投入和与旅游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并重视非政府部门、私人部门的参与,构建良好的受益机制,让贫困人口能够分享旅游开发利益。

2.3旅游扶贫效应

旅游扶贫最显著的效应无疑是经济效应,这也是旅游扶贫的最初目标。大多数学者通过对贫困地区旅游发展的案例研究,认识到了发展旅游业能促进贫困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财政税收、贫困人口收入增加,推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具有消除贫困的潜力。部分学者同时指出旅游扶贫存在经济风险与限制。如刘筏筏(2006)认为旅游业的波动、贫困人口参与旅游开发的机会成本以及对经济影响,威胁着贫困地区旅游的发展,使贫困人口自我发展受限,难以得到旅游开发的利益,严重影响旅游扶贫效果。张小利(2007)指出贫困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整体水平比较低,经济漏损比较严重,影响旅游乘数效应的发挥。

旅游扶贫的社会文化效应主要体现在贫困型旅游地社会文化环境在旅游活动介入后会得到整体优化:一是贫困型旅游地社会文化物质环境的改善,表现为各种与旅游相关的社会文化要素和设施得到建设和发展;二是贫困型旅游地社会文化精神环境的改善,表现为贫困型旅游地居民在旅游活动开展过程中所感受并从中获取的各种商品经济意识和现代生活观念;三是贫困型旅游地社会文化制度和心理环境的改善,表现为政府为鼓励和保护旅游活动顺利开展而逐步制定的系统法规制度和大力宣传,使之朝有利于旅游业发展的方向演化。但旅游扶贫可能产生社会文化风险,如地方民俗文化面临危机,包括地方民俗文化的变质(商品化)和消失(同化);社会文化冲突加剧;旅游业引发犯罪率上升、贫富差距拉大等社会问题。

旅游扶贫的生态效应主要表现在:旅游开发可以减轻生态经济脆弱区为缓解贫困而进行的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压力,有效克服区域性生态脆弱劣势而导致的贫困问题。如政府利用旅游扶贫基金为农户建立沼气池、修建卫生间、建造节能灶,改变了村民传统的使用燃料的方式(薪炭材),减少了对森林资源的消耗,从而减少了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农民的现金收入增加,生活条件改善,也使他们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环境的过度依赖。当然,在生态环境脆弱的贫困地区进行旅游开发也可能带来自然资源的耗损、环境退化和大气、水体、生活垃圾、嗓音等环境污染问题。

2.4旅游扶贫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学者们认为旅游扶贫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旅游扶贫的认识不到位,将旅游业发展和欠发达地区整体经济增长视为关注焦点,忽视贫困人口和社区利益;旅游扶贫投入机制没有形成,缺乏后续建设资金;缺乏旅游专门人才;旅游扶贫思路窄,仿效问题突出,市场意识淡薄;旅游扶贫规划不科学;行业管理体制不健全,多头管理引发部门冲突,形成行政“飞地”;旅游产品配套差,旅游纪念品无特色,旅游产品缺乏参与性;旅游宣传促销困难大;旅游开发与资源、环境、文化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等。针对存在的问题,学者们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旅游扶贫观念更新——明确旅游扶贫的性质和目标,确保贫困人口的受益和发展;旅游开发措施优化——立足于贫困人口的受益和发展,开发参与型旅游产品,开发特色旅游商品,景区与社区联动开发;旅游扶贫战略优化——实施系统、全面的扶贫战略,提高贫困人口参与旅游业发展的能力,提供发展机会和支持,多种扶贫方式相结合,多种扶贫主体相结合;创新风景区经营管理体制——政府主导与专家决策、市场化运作和社区监督相结合,并建立包括资金、社区参与、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旅游扶贫保障体系。

2.5其它专题研究

不少学者还对旅游融资、旅游扶贫中的信息建设、女性与旅游扶贫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获得了不少有益的结论。如我国PPT项目可以采取BOT(公共工程特许权或特许权融资)模式进行融资;网络以及其所代表的信息通信技术(ICTs)不仅改变了旅游营销的方式、内容和效果,而且推动了经济增长和社会平等,即由于网络营销的出现,使旅游产品供应链在各个方面和各种程度上发生了改变,进而使旅游收益向有利于目的地以及当地人(特别是贫困人口)的方向流动,从而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贫困地区的女性在旅游扶贫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造成了目的地女性商品化、双重工作日以及女性文化的同化和变异等问题。

3研究地域与研究方法

3.1主要研究地域

我国贫困人口主要分布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中部和西部的山区。国家592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东部44个,占7.4%,中部173个,占29.2%,西部375个,占63.3%。因此,中西部地区是旅游扶贫研究的热点地区,相关文献占88.3%。从研究区域的省际分布看,研究范围涉及27个省(只有吉林、天津、江苏、上海4省(直辖市)未见相关文献),其中云南、广西、湖北、贵州、甘肃5省是研究的热点地区(均占15%以上)。从研究地域的等级来看,研究较多关注省区(29%)、县域(18%)、全国(16%)、地区(13%)层面,市州(10%)、景区(10%)、村镇(4%)级文献较少。

3.2主要研究方法

大部分旅游扶贫研究采用定性描述,主要侧重于对旅游扶贫的问题分析,对策、战略和思路的设想,以及运用概念性方法分析旅游扶贫的理论基础、旅游扶贫的含义,两类研究占61.8%。数理统计主要是对旅游扶贫的经济效应和贫困地区的旅游资源等方面进行简单统计。李国平(2004)、游佩媛(2006)、澹丰霞(2006)等使用了比较分析法进行旅游扶贫的模式对比和旅游扶贫效应的前后时间对比;张伟(2005),何姬玲等(2007)、常慧丽(2007)等运用访谈和问卷调查进行数理统计;郭为等(2004)、赵小芸(2004)、张小利(2007)等运用计量经济模型或发展经济学模型证明旅游对地区经济增长、收入、就业、税收等方面的贡献(见图2)。

4结论与展望

4.1主要结论

我国旅游扶贫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经历了起步、初步发展、迅速发展三个阶段,研究内容不断丰富和细化,研究方法逐步多元化。具体来看,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不同主体在旅游扶贫中的作用、旅游扶贫的战略、模式和机制、旅游扶贫效应、旅游扶贫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等方面。绝大多数研究注意到了旅游对贫困地区的影响,但对旅游对贫困人口的影响关注不足。虽然相关研究已经认识到政府的作用和社区参与的重要性,但大多局限于问题的提出、必要性论述和一般性探讨,缺乏系统的研究及具体的解决方案、机制的建立和模式的设计等,且缺乏关于旅游扶贫中非政府组织、私人部门等相关利益主体对旅游扶贫的影响和作用分析。研究区域方面,云南、广西、湖北、贵州、甘肃等贫困人口较多、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是研究的热点。从研究的地域等级来看,偏重宏观分析(这可能与数据收集难易程度有关),对景区和村等微观单元研究不足。研究方法主要以定性描述为主,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占据主流,定量方法相对较少,主要为旅游扶贫的经济学分析,且局限于旅游的一般性区域经济效应,尚无通过对旅游现金流的分析考察旅游对贫困人口的直接影响方面的量化研究成果。同时,实证研究和归纳法是研究的主流,而规范分析和演绎方法的运用尚不多见,缺乏体系化、数量化、规范化的理论研究成果。

4.2研究展望

一是拓展研究领域,关注微观层面,推进研究深度。旅游扶贫应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不仅应进行旅游扶贫的战略构思,而且应关注贫困人口参与旅游的障碍与内容、受益机制与模式,旅游对贫困人口的影响、本地化产业链构建、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协调等深层内容,使研究更紧密结合实际,使旅游事业真正能造福于贫困人口。不仅从国家、地区、省区、市县等宏观层面进行研究,还需加强对贫困村镇、景区等微观单元的深度实证研究。同时,注重借鉴其他学科的方法和理论指导旅游扶贫研究和实践的发展。如应用心理学、社会学等方法研究贫困人口参与旅游问题,地理学、资源学方法研究贫困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和贫困缓解的空间过程问题,反贫困理论和发展经济学方法研究旅游与扶贫相结合问题,用管理学中的博弈论进行旅游扶贫的相关利益主体分析,供应链和价值链理论进行贫困地区旅游产业链的构建等,从功能、效应、战略的一般性探讨转向具体的机理与模式、时空对比研究。

二是广泛借鉴国内外的有益经验,突出旅游扶贫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在国家级和省级旅游扶贫工程和试验区的发展中,应广泛借鉴国内扶贫开发和国际PPT和sT—Ep发展中有益经验,如国内扶贫开发中的小额信贷扶贫,国际PPT的案例区项目实践与研究互促,ST-EP的成立基金会、促进旅游扶贫研究、建立运作机制、开展一年一度的论坛等都是很好的做法。同时,结合国情和各地实情,注重旅游扶贫工程和试验区的可持续发展措施研究。

三是加强定量研究,推进时空对比、3s等多样方法研究。旅游扶贫需要改变定量研究不足的局面,加强对比研究、实验与观察法、问卷调查与访谈法、数理统计、模型构建、3s等方法的运用,如不同旅游形式消除贫困作用的比较研究,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旅游地反贫困的问题与特征比较研究,贫困人口对旅游扶贫的感知、参与行为和参与态度的结构方程模型,用3s方法对贫困地区旅游资源、旅游线路分布和贫困消除情况进行空间可视化表达等。

今后旅游与反贫困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关注以下问题:旅游发展与消除贫困的互动机制研究;旅游对贫困人口影响的定量研究;旅游扶贫中的相关利益主体研究;旅游扶贫中本地化产业链的构建;不同旅游形式消除贫困作用的比较研究;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旅游地反贫困的问题与特征比较研究;旅游扶贫工程实践性和可持续发展措施研究。

(编辑:田红)

猜你喜欢
旅游扶贫研究进展中国
中医外治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近十年国际STEM教育研究进展
微生物燃料电池在传感分析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磷酸化肽富集新方法研究进展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旅游扶贫发展战略研究
关于加强旅游文化建设助力平山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广西各地区旅游全要素生产率时间演变分析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