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书情未了》随感

2009-08-25 01:51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09年5期
关键词:商标注册教辅出版业

彭 云

读俞晓群先生的《人书情未了》,感触颇多。这本书仅266页,却承载着一代出版家对出版行业最深入最广泛的思考和探讨,这里面遍布着思维的灵动和天才的创新观点。

2001年,国家决定引入招投标机制,推动出版发行行业的市场化进程。业内业外对这个举措多给予鼓掌声,而很少有人指出其中存在的不足。俞先生在《人书情未了》中曾指出教材教辅十宗“最”:总码洋最大,总利润最高,平均利润率最高,资金周转率最高等。他对于教材教辅改革的态度也体现的很明显——满怀内心的苦楚,面对尴尬的现实。他对于改革总体是持乐观积极的态度的,然而读到这里,我产生了别样的思想。

其实,出版教材可能并没有传说中的暴利。多年来,国家对教材价格一直严格限制,其定价远低于一般图书的定价。过去出版社多以教材为生,现在一下子把教材利润从出版社的利润盘子里剥去一大块,这对出版社来说。实在是很伤元气的事情。固然,教材在利润结构中畸重,是不对的,但现在的做法似乎又有矫枉过正之嫌了。

今天的教材出版是整个图书出版的组成部分,我们不应该孤立地看待和处理教材出版的问题。事实上过去教材出版社在教材出版中获取的利润并更多地是用在文化积累方面的图书出版上了。你可以想像,不能保持基本的出版利润,出版社连饭碗都保不住,他怎么能够去做发展的事情?当然,我们并不否认这个问题应该由出版社在高度的危机感下在充分的竞争中解决,应该降低对教材的依赖度,我们只是要求国家在改革的时候能留些时间和空间给出版社,不要将这一剂药方配的过猛,要使其持续健康的改革和发展。

俞先生讲到1992年劲风吹,“注册”的事情一下子热闹起来,于是辽宁教育出版社也参与到了注册的一场“运动”中。当中举到了很多案例,其中以案例一和案例二给我最多的思考。俞先生举到的案例一是辽宁教育出版社成功注册了“脉望”作为商标。更将脉望美化为一朵云,头顶一本小书,飘然自在,很有卡通的味道。并且它被申请作为辽宁教育出版社的“书标”,于1996年申请商标注册,1998年注册成功。看到这里,对于出版社商标注册的事情深思良久,有了些个人的感触。

其实目前出版社商标注册的风潮的目的无非几种,有的是为了通过注册抵制跟风带来的消极影响,有的是为了树立品牌,吸引更多的读者。如俞先生的“脉望”就已创建自己的品牌为目的。此外,很多出版社寻求从不同的法律视角杜绝出版领域的侵权现象。最有名的当属出风文艺出版社以“布老虎丛书”拔萃业界、畅销市场,一时间让出版同行们豁然开朗,寻求法律保护的动力更加强大起来。而后各大出版社纷纷注册商标,在业内形成一股热潮,有人就此预言我国出版业进入品牌竞争时代。

然而时至如今,注册了商标的出版社仍然只占少数,品牌竞争也不太激烈,可能让包括俞先生在内的很多出版家都深感意外。这现象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其实,出版物相互之间区别的主要标志是书名、作者名等,甚至出版社名本身即是商标。此外,读者形成对作者的一定程度的喜好使得出版社相对于作者本身的号召力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更重要的事实是,出版社的改革仍不彻底,既挂靠在事业单位又口口声声要转制为企业的出版社缺乏市场竞争的原动力,出版行业仍然处于垄断阶段,由于其文化特殊性受到的保护使得他们并未感受到迫在眉睫的危机和威胁。即使俞先生所在的辽宁教育出版社也只是想在用教辅赚到的利润来提升地位,“跻身一流”,其出发点并不是真正的市场效益。连这样的出版大家的思维都存在着限制,可见整个出版业缺市场竞争的氛围和意识。

受上述因素影响,我国出版社注册仍没成气候,品牌意识仍不强烈。最终导致盗版、跟风出版等一系列侵犯出版社利益的犯罪行为贫乏而出版商束手无策。

这一点,俞先生处于高度的职业敏感和充分的市场化意识已经敏锐的意识到并且付诸实践。90年代久已经有这等“前卫”意识的俞老卫辽宁教育出版社留下了珍贵的品牌财富。

读俞先生的《人书情未了》更像是在读一部出版当代发展史,俞先生紧跟出版发展步伐,敢于创新的精神为人所敬佩,而其深入思考的很多问题亦值得我们出版业的后辈们加以深入考察。沉浸其中,深思良久,所得之感想必将擦亮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的前方更加清晰。

猜你喜欢
商标注册教辅出版业
以按需出版为抓手,推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
商标局:商标核准注册后将直接寄发《商标注册证》
六盘水商标受理窗口获批成立
工商总局关于印发《商标注册申请暂行规定》的通知
AR与VR技术在儿童出版业中的应用
对出版业供给侧改革的思考
强化读者意识 提高教辅竞争力
试谈教辅出版的转型升级
我国年商标注册申请量首次突破200万件大关
南宋出版业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