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翔
[摘要]歌唱的呼吸,是声乐的重要技能,是歌唱训练的重要内容。本文从歌唱情感的潜在因素和情感获取的途径两个方面,着重阐述了歌唱的呼吸对于歌唱情感培养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作用。
[关键词]歌唱的呼吸;情感;功能;声乐教学
歌唱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它包括了呼吸、发声、共鸣和语言四个部分。说起人的歌唱学习,与其生理能力的提高密不可分。学习声乐,就要先了解人体器官作为发声体的具体结构及发声原理。人体就像一件乐器,其参与歌唱发声的器官就像一把小提琴:呼吸器官如同琴弓推动发声、发声器官就像琴弦、共鸣器官就是共鸣箱、歌唱咬字器官就是调音器。而这些器官既相对独立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既相互联系又互相制约,只有当它们之间达成默契,融为一体时,才能发出美妙的声音。然而,在这所有的问题中,呼吸才是歌唱的基础中的基础。
呼吸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是维持生命的重要因素。人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心理上的变化也会在生理上直接体现出来。人的情绪不同,说话声音的高低不同,速度不同,强弱也不同,语气更不同。当人的情绪处于紧张、激动的时刻,呼吸也会加快并且变得急促;相反,在沉闷、孤寂、压抑的情绪下,呼吸也会短暂并放慢速度。当人感到所处环境平静、休闲、舒适时,呼吸也会稳定而舒展。这些种类的呼吸,都只是生理反应上的自然的呼吸。自然呼吸与歌唱呼吸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为了保障生命所需能量的供给,而且是相同的器官在工作。生活中人们的言语随着表情达意的需要,也常常要变换着语气、语调来说话。言语的语气语调虽然有声音高低、长短、强弱的变化,但是没有固定的要求,而歌唱则不同。歌唱的声音有固定的高低,有一定的长短,也就是歌唱有正确的音准和节奏,力度的变化,音色的优美、动听等要求。歌唱的呼吸是非自然的,它需要人们在自然呼吸的基础上加以控制和调整。这是因为歌唱的声音要保证在音量、音域、音色上符合歌曲的要求,所以呼吸时间的长短、强弱都需要歌唱者自身的意识加以控制。这种控制需要长时间的、运用正确的方法去练习。
古人讲:欲正其声,先调其气。训练正确的呼吸是整个歌唱学习的开端。要使声音富有生命力,就必须得到呼吸的支持。声带震动产生声音,这声音经过共鸣腔体把它们加以扩大和美化,从而形成动听的歌声。但是共鸣不止需要腔体,还需要空气。空气是声音传导和发生的媒介物质。随着吸气动作的进行,人的口腔、头腔、胸腔都进行着一系列的动作,呼吸越是深,越有利于共鸣腔体的打开和相通,声音的质量才会提高。要使声音富有生命力,就必须得到呼吸的支持。把握好歌唱的呼吸,对歌唱时情感造就和表现,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情感是声乐表演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情感的歌声就像一个人失去了灵魂。歌唱中由于歌者在人生阅历、家庭环境、文化素质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对同一首歌曲的情感方面的诠释也肯定会因人而异。声乐教学,也应遵循这一规律,在求同的大方向下注重个性的培养。不仅应包括歌唱基础技能的训练,如呼吸、发声、共鸣、咬字等,还应包括对歌唱情感的培养。教师如何在课堂上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情绪,并在歌唱中将所有情感释放出来,也是声乐教师应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我听过很多声乐课,经常听到老师对学生说,歌曲情绪的把握有所欠缺,歌唱时没有融入情感。而这种笼统的说法常常会让学生感到一头雾水,甚至还会打击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其实,每一个歌唱者的内心中都潜藏着各种情感元素,但是由于长时间的控制和压抑,使得各种情感元素的释放产生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在歌唱表演的时候,由于紧张,使歌唱者出现忘词等现象,甚至唱不出来,影响其演唱水平的发挥,这时候如何去正确引导,如何用更准确的,更浅显易懂的语言来使歌唱者快速的融入到所演绎的歌曲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然而歌唱情感并不完全是简单的、浅薄的情感宣泄,而是歌唱者在演绎、表现和创造作品的过程中的一种感受和体验,是建立在音乐审美素质,甚至综合文化素质的基础上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内涵。在歌唱的过程中,通过的技能训练掌握一定的歌唱技巧,并在充分理解歌曲内容、提升内涵的基础上,充分释放歌唱情感。从呼吸的方法或呼吸动作入手,不仅是获得歌唱情感的主要渠道,还是培养学生获得歌唱情感心理体验的主要途径。用一句话概括:技术是情感的基础,情感是技术的升华。
歌唱呼吸的方法多种多样,不同方法的运用起到的作用也有所不同。关键是哪一种方法或动作,最能唤起人的情绪,最能获得歌唱的情感体验,并与歌曲的情绪相吻合。例如初学者最常用的“啊”字吸气法,老师经常提醒学生歌唱时吸气象闻花或半打哈欠。这种方法与生活相融,有生动具体的动作形象且通俗易懂。运用这种方法吸气时,口腔、咽腔、喉腔、胸腔都充分打开,不仅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吸足大量空气,使呼吸下沉,而且十分有利于歌唱中情感的调动和情绪的转换。“啊”字吸气时,口腔上下张开,下巴略向下,既可以抑制肩部和胸部的上抬,又可以使气吸到较低的位置,有利于声音高低强弱的变换和控制,与歌唱发声的动作相适应。除此之外,“啊”字式的吸气,还特别有利于歌唱中迅速恢复因前一乐句的结束带来的疲劳,并回到原有放松、自然的状态重新吸气,为配合发声时共鸣腔体的改变起到积极的作用,有利于声音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在练习歌唱时,老师经常提醒学生应时刻保持一种吸气状态,在吸气发声的过程中,主观上想着“吸着唱”,就会使呼出的气流得到控制。在这种“又吸又呼”的过程中,既可以体会鼻咽腔扩张的感觉,另一方面,还可以让使声音更容易紧贴咽壁往头腔集中,寻找更好的共鸣位置,使音色变得更加通畅、明亮、圆润。除此之外,在保持“吸着唱”的过程中,学生还要着重体验不同的乐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呼吸之间的紧密联系。
在歌唱中,吸气是要和情绪相对应的。带着情绪吸气,对人们获得情感体验尤为重要。在歌唱技能训练中,是获取歌唱情感的第一步。由于吸气动作不仅带动着口腔、胸腔和头腔等歌唱部位的共鸣产生,生理上的共鸣同时带动了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激发了演唱者的表现欲,透过表层的单纯情感模仿发掘到更深一层的记忆中类似的情感体验,进一步促使内心深处所有情感得到进发,形成了一种从外到内最后又完全释放到外的一种情感冲击,这种对抗是强烈的,也是真实的,歌唱本身在这个过程中也上升到了一个更深的境界。而这种真实情感的释放也只有在不断的反复练习中,把外部情感转化为歌唱的真实内在情感,融入歌声当中,并伴随发声动作、歌唱状态和肢体表现等诸多方面,在训练中,可以利
用镜子,直接观察自己的表情和动作,并尽快储存到记忆里,以备歌唱时再次提取或使用,使歌唱情感更加真实,促进歌唱情感和表情的形成和稳定。
带着情绪呼吸,是体现不同歌曲、不同乐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最初要求。每一个演唱者在唱之前的准备工作,不仅仅是熟悉歌曲的曲调、歌词,更重要的是要理解歌曲作者想表达、展示的真正思想与情感。在对歌曲的思想情感有所把握的基础上,再加以自身的情感宣泄,才能完整地表达、演绎出作品的真谛。并赋予它新的生命力。而这一切开始实施的第一步,就是带着情绪来呼吸。从吸气动作中就预示或铺垫了将要歌唱的情感性质,并以此为纽带,把之后的每一个乐句都串联在一起,使歌曲的字里行间都贯穿这饱满的情绪。一般来说,较为舒缓、忧伤的抒情歌曲比起曲调明朗欢快的歌曲,情绪更容易体验和掌握。在培养学生体会呼吸与情绪之间的联系时,从此类歌曲入手,可以较为容易达到效果。如外国艺术歌曲《尼娜》、《阿玛丽莉》、《我亲爱的》、中国作品《梅娘曲》《燕子》等等。想要把握好歌曲情绪,必须详细、深刻地了解歌词内容,以及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和人生经历。例如《梅娘曲》,田汉词,聂耳曲。歌曲作于1934年,是田汉的话剧《回春之曲》插曲。《回春之曲》描写一些南洋的爱国青年华侨,为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回国参加抗战的动人故事。《梅娘曲》在该剧第三幕,当剧中主要人物高维汉在战争中负伤后,他的爱人梅娘违背父母的意愿,只身从南洋赶回祖国,看到自己的心上人因受伤而昏迷不醒时,抑制不住内心的悲痛所唱的一首歌曲。开始的乐句是弱拍起,第一句“哥哥,你别忘了我呀”亲切、深情、准确地表现了梅娘见到昏迷不醒的恋人时,内心充满的痛苦与爱恋的心情。接着是叙事性的,梅娘力图以回忆他们在南洋时的生活情景,唤起自己情人的记忆力。但是,她的情人终究因伤势过重而“已经不认得我了”。演唱时,就要注意歌曲情绪的一步步过渡及深化,从回忆往日的甜蜜,到离别时的惆怅,再到最终的悲痛欲绝,吸气时要带有哭泣的感觉,整个歌曲始终贯穿痛声诉说的情绪。待学生对这类歌曲的情感体验有所理解和掌握后,可继续引入其他情绪的歌曲,以扩大他们歌唱情感体验的视野。
练习歌唱的呼吸应因人而异,不能干篇一律地要求大家都用同样的方法练习,只有歌唱者本人进行一段时间的练习,经过长时间的推敲才能体会到精髓。而声音是检验呼吸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它服务的。因此,调整好呼吸、发声、共鸣、咬字等各方面以及各个器官之间的配合后,用自己的耳朵,甚至借助别人的耳朵来判断声音的好坏,就变的意义重大了。值得注意的是,训练声音是为了唱好歌曲,如果只有一个漂亮的声音而不在意歌曲的内容,通常是得不到大家的认同的。这是因为歌唱者的声音没有足够的内涵,声音缺乏震撼力,因此艺术缺乏感染力。我们对歌唱中任何环节的锻炼都应以表现艺术为目的,呼吸、情感都不例外。
总而言之,歌唱是人体发声的各部位同时运作的过程。因此,从歌唱呼吸中获得情感,在歌唱的整体动作中稳定歌唱情感,保持良好的歌唱状态,是声乐教学和歌唱情感培养的新课题,也是发展歌唱技能、丰富音色、提高声音质量、提高艺术创造力和表现力的重要途径。在当今的声乐教学中,歌唱的呼吸也许还有许多功能没有被人们感知和运用,进一步分析研究呼吸的潜在功能和科学理论,对于拓宽声乐教学的视野,加强声乐教学的灵活性和能动性,都具有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