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境翻译中的美学思考

2009-08-21 07:35
山花 2009年14期
关键词:诗境原诗境界

李 旸

1.引言

诗境又称“境界”或“境”,它是中国古典诗论中内涵极为丰富的美学范畴。王昌龄在《诗格》中将诗境概括为三方面: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张少康,1999:172)明代朱承爵在《存余堂诗话》中说: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清代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讲道:“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朱光潜也曾在《诗论》中提出:“诗的境界在刹那间见终古,在微尘中显大千。”(朱光潜,1997:41)可见,诗境不但能够反映中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而且也能揭示中国诗歌艺术的精髓。难怪有人把诗境看作是镶嵌在诗歌中的“美玉”。(郑敏,1995:79)因此,译者必须透彻理解诗境的内涵及美学特征,熟谙古典诗词表现意境的艺术规律,为典籍英译的理论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2.诗境的含义

考察“诗境”的起源须由“境界”由来谈起。“境界”一语本是佛教用语,佛教中称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指人的六种感官,其所对应的是六境,即色、声、香、味、触、法。意根是指人的心之意识,法境是指这种意识所达到的状态。所以,境界既可指五种感官所感知的外界具体景象状态,也可指人内心中意识到的心灵世界的情态。因此,诗境应被界定为: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袁行霈,1987:54)古诗词中的意境,是指诗人的思想感情与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顾正阳,2008:58)

由此可见,诗境是由具体、有形的真实情境和虚幻、无形、存在于人想象中的艺术境界构成的统一体。前者构成了诗境中的实境,而后者构成了虚境,正所谓“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那么,古代诗人是如何创设描绘诗境的呢?现代古诗英译者又该如何把握和再现诗境之美呢?

3.诗境的美学特征及其传译

3.1 隐秀蕴蓄与疏意转存

隐秀蕴蓄,是指诗境中所传达的丰富含蓄、多重深义的美学特性。“秀”反映诗境中客观物象的特征,是具体而外露的,它要求诗人在描写具体物象时,不仅要自然逼真、如临其境,而且应注重对现实物象作艺术加工,使之比生活原型更加“卓绝”。“隐”则反映诗人寄寓在客观物象中的心意情志,是内在而隐蔽的。它要求诗人在创造诗境时“得之于语言文字之表,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并通过隐喻、象征等方式表情达意,以达到意蕴隽永的境界。翻译中如何在“秀”的基础上传达原作的“隐”,即如何疏解转存原诗蕴涵的多重深意就成了传译诗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下面分析两首古诗译文。

1.陶渊明《归田园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译文1

There is no dust and no confusion here,

In these empty rooms, but ample space to spare.

译文2

Nothing worldly crossed my threshold,

It is a house of sweet leisure.

此译文的关键是对“虚室”一词的疏解。译文1似乎更符合“信”之标准,将虚室译为“empty rooms”, 译文2却干脆将“虚”略去,直接译为“a house”。从字面来看,“虚室”与“户庭”对举,可以理解为“虚空闲静”的居室。然而,诗人想要传达的并非仅是其表层意蕴。陆德明曾在《经典释文》中引司马彪语:“室比喻心,心能空虚,则纯白独生也。”可见,诗中的“虚室”又可指诗人内心的空灵闲适,而恰是这层隐秀的深蕴,能更好地体现诗人超世脱俗的精神境界。可见,译文1只传译出了“室”的表层“虚空”特性,未观照“心室”“闲适安宁”这层深意,读者便无法深刻领会其中的真味。

2. 刘禹锡《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Calm are the river waters, green the willows.

From this bank Ive heard my love singing fine.

Here the sun shines but there it showers,

Can you read my mind if its rain or shine?

诗人以初恋少女的口吻表达了对爱的欢喜和疑虑,最后两句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少女对爱情的迷惘和期盼,她深爱的情郎像晴雨不定的天气,令人难以捉摸。最后一句采用谐音双关语,用天气的阴“睛”暗指心中的爱“情”,含蓄表达了少女对爱的渴望与不安。黄新渠先生疏解了诗中“晴”字的联想意蕴,将天气阴晴的表层意蕴转存为心情mind, 将最后一句点晴之笔译为Can you read my mind if its rain or shine?生动再现了原诗的隐秀意境。

诗歌语义的多义性是营构诗作整体意境的重要元素。因此,英译古诗不能单纯以词译词,即只传译表层意蕴,还应以词译意,即传达其深重多意,同时还应以词译境,激活读者思维,引领读者畅想,使其在诗境中得到美的享受。

3.2 情景相契与摹神取象

朱光潜先生曾经指出:“诗的境界是意象与情趣的契合…… 情趣简称情,意象即是景。情景相生而且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这便是诗的境界。”(朱光潜,1997:43)这段话概括了诗境的另一美学特征:情景相融相契。中国古诗中的美学意境往往有赖于现实的物质载体——意象的生成与组合。意象并不仅指客观物象,而是由客观的“象”和主观的“意”相结合的产物,它是诗歌的基本元件和诗人情志的居所。恰恰是这种貌离实合,似断实续的意象特点予人一种悠长的回味和不尽的遐思。《天净沙·秋思》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1

Black ravens perch on a withered branch in an old tree.

Houses stand by a tiny bridge with water flowing under it.

Skinny horses are running on ancient roads against the wind.

The sun is setting in the west.

A broken-hearted man is wandering on the edge of the globe.

译文2

Dry vine, old tree, crows at dusk,

Low bridge, stream running, cottages,

Ancient road, west wind, lean nag,

The sun westering

And one with breaking heart at the skys edge.

诗中短短28个字竟然拼合了12个意象,凄美的意境淋漓尽展,真可谓情景混融,契合无间!译文将如何展现这种意境呢?译文1采用陈述解说的形式,再现了诗中12个意象,但过多解释性的文字阻碍了读者想象力的发挥。相比之下,译文2则技高一筹。译文不但忠实移植了原文在词语、结构上的思想内蕴和语言风格,甚至连意象拼缀方式也与原作极为近似,充分传达了原诗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与中国诗歌独特的风格气韵。

由此可见,对意象的处理至少应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对意象如实地移植转存。译者应充分挖掘原作的思想神韵,发挥形象思维的优势,将物象、心象结合起来创造完整的空间艺术图景,完整如实地取象转存。二是译者在转译意象时,应充分观照原诗的意象组合方式与语言特色,忠实采用原文的对偶、比喻、夸张、象征等修辞手段摹神取象,传神达意,为读者创设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

3.3声情相谐与音律观照

中国古代很早就意识到诗歌音乐性的重要性,认为“气因律而生,节假律而明,才得律而清”,(张少康,1999:171)音乐美始终被视为营造诗歌整体意境不可或缺的方面。然而,诗歌的音乐美并不完全是声音组合的效果,更取决于声与情的和谐统一。诗人不但要运用语言本身去感染读者,而且要通过音韵和节律打动读者的心灵。情景交融、声情并茂才能达到诗境艺术美的最佳境界。

英汉语言差异使中英诗歌在音律上风格迥异。汉语是声调语言,而英语是语调语言,有轻重音的区别特征,所以称汉语诗歌的格律为“平仄律”,而英语诗歌的格律为“轻重律”。此外,中国古诗往往具有严格的字数(四言、五言、七言)、韵律和平仄的限制,还常常借助双声词、叠韵词和象声词等方式取得音调的和谐;而英语诗歌更注重传达诗歌格律、音步与韵式所体现的节奏美。以李白《静夜思》的不同译本为例进行分析。

Arthur Cooper的译文

Before my bed

There is bright moonlight,

So that it seems

Like frost on the ground.

Lift my head,

I watch the bright moon,

Lowering my head,

I dream that Im home.

许渊冲的译文

Abed, I see a silver light,

I wonder if its frost aground.

Looking up, I find the moon bright,

Bowing, 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

总体看来,Arthur Cooper的译文基本忠实于原作,但未做到形和音的和谐统一。他把原诗四行拆成八句,致使诗作原有的平仄和尾韵构成的强烈音乐感荡然无存。而许渊冲的译文则更好地传达了原诗的“三美”,不但在字数、行数、韵脚方面与原作保持了忠实对等,而且以英诗典型的格律(抑扬格)和韵式(ABAB)传译更易为目的语读者接受,充分再现了原作言短情长的风格特点。

在英译古诗音律时,译者应在忠实原文感情内涵并参照原诗音律的基础上,尽量以目的语诗歌的规范来传达原诗的匀称和谐美,同时要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对于不能协韵的不必强求,决不可因韵损意,削足适履,更不宜完全照搬原诗格律。

4.结语

诗的意境是中国古诗一个极为重要的美学范畴和文化核心。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优美深邃,其隐秀蕴蓄、声情和谐、情景契合无间的美学特质是诗人卓越诗才放射出的奇光异彩,为我们留下了享用不尽的精神宝藏。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以诗人般的敏感,充分观照原诗意境的美学特征,将丰富的情感、独特的审美情趣注存诗中,深入挖掘诗境的深层意蕴,疏意转存,摹神取象,力图保存原诗的音乐美感,不断以创新的眼光解读传译中华诗歌的优秀遗产,使中西诗学交流之花永远鲜活不败。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2]郑敏.中国诗歌的古典与现代[J].文学评论,1995.6.

[3]朱光潜.诗论[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

[4]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丁祖馨.中国诗歌集[C].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

[6]唐诗宋词鉴赏辞典[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7]李建军.新编英汉翻译[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

[8]顾正阳,喻萍.古诗词英译中的意境美[J].中国翻译,2008.4.

作者简介:

李旸 (1968—), 女, 河北唐山人,唐山师范学院外语系副教授, 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语言学。

猜你喜欢
诗境原诗境界
营造闲静的诗境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佘景峰
诗境
峨眉山月歌
品“境界”
改诗为文三步走
以学定教,让诗歌教学“得言、得意、得法”
慎独的境界
“人师”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