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高尔基三部曲中的“真实”

2009-08-21 07:35孙红蕾
山花 2009年14期
关键词:阿廖沙高尔基真实

高尔基是世界著名的无产阶级作家,也是我国人民最熟悉、最喜爱的外国文学家,他的长篇小说《母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和散文诗《海燕》等作品曾激励过几代中国读者,在我国广大读者中曾产生过不可估量的影响。

统观高尔基的文学创作,“真实”始终贯穿于其中。高尔基最杰出的代表作《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三部曲,都非常真实地展现了他从小到大所处的生活环境,遇到的各种不同的人和事,以及给他带来的启示。这种真实源于他的亲身经历。他出生于下诺夫哥罗德的一个木匠家里,早年父母双亡,寄居在开小染坊的外祖父家里,只上过两年小学。因外祖父破产,他从10岁开始在“人间”流浪,做杂工,当学徒。高尔基的童年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度过的。在那种黑暗生活中,残酷的社会事情太多了。小孩子做错了一点事,要脱掉裤子挨打;父子兄弟间为了分家,吵架斗殴,甚至打得头破血流;外祖母毫无过失,也逃不了外祖父的拳打脚踢;米哈伊尔舅舅为了寻开心,用烧红的顶针捉弄老匠人格里戈里;母亲跪在地上请求继父不要在外面鬼混,继父却用他穿着靴子的脚狠狠地踢她的胸部;格里戈里为外公干了一辈子活,当他双目失明,丧失劳动能力时,却被赶出染坊,流浪街头以乞食为生;外公不但残酷剥削工人,而且六亲不认,与老伴一起煮茶时,茶叶也要放在手心里细细数过,生怕自己吃了亏。最后,又把老伴与外孙赶出家门,让她们自谋生路。这是高尔基对自己亲身经历的童年的一个真实的描述。

处在这样丑陋的社会,我们不得不担心阿廖沙的心灵会不会也被玷污?但幸好这世界也不完全是丑陋不堪的一面,身边还会有善良正直的人存在,他们给了阿廖沙信心和力量,使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并相信黑暗终将过去,未来是属于光明的。

《童年》以严谨的现实主义手法,极其生动地描绘了阿廖沙童年的艰辛和俄国小市民阶层的人情世态。作品主要塑造了两大类人物形象,作者通过对这两大类人物的叙述表达了对他们的爱憎之情。两大类人物一类以外公为代表的自私残暴的人,一类是以外婆为代表的正直、善良的人。外公是阿廖沙十分讨厌的一个人,对他无论是外貌描写还是内心世界的刻画,总有作者辛辣的讽刺意味在里面。他矮小、干瘦,只有外婆的肩膀高,走起路来步子快而细,自私残忍,野蛮粗暴,动辄就打人骂人,哪怕遇上一点不如意的事情也要歇斯底里地发作。为了维护他那摇摇欲坠的小业主地位和分崩离析的家庭,他残酷地虐待工人伙计。有钱时作威作福,独断专行。破产后更加贪婪吝啬,品格低下。物质上破产,精神上也完全垮掉。尽管在这个市侩气十足的人身上还有一点人性的闪光,如他年轻时候在伏尔加河当纤夫,经历了贫困和沉重的生活,是一个生活的斗士与勇士。当他给阿廖沙讲到那时的经历时,露出一种真诚而兴奋的表情。再如他叫阿廖沙识字也体现对阿廖沙的疼爱。但这一切并不能掩盖他整体人性上的残忍与自私。对于外公的种种恶劣行为,阿廖沙是非常讨厌的,尤其是外公无故殴打善良的外婆时,他无比愤怒,报复外公。这种厌恶、愤怒同样也存在于作者心中,通过对阿廖沙反抗外公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以外公为代表的那一类人的蔑视、厌恶、否定,也表达了作者对小市民阶层肮脏、龌龊不良品性的否定。与对外公那类人的厌恶相反,作者通过对外婆等人的回忆,表达了对以外婆为代表的劳动人民的热爱、崇敬之情。外婆善良慈祥,爱亲人,爱邻居,爱所有的人。她心甘情愿把生活中的一切压力都承担下来而毫无怨言。生活的困苦、丈夫的殴打、儿子的忤逆……都熄灭不了她内心深处的仁爱之光。她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与诗意的劳动妇女,她能歌善舞,善于讲形形色色的传说、童话、民间故事。她还是一个勇敢的人,作坊起火时,所有的人都惊慌失措,只有她冲进火海,抢出水桶大小的一桶硫酸盐。因此,尽管她有对恶势力顺从忍耐,对上帝盲目信仰的缺点,这并不影响她整体人性上的光辉。与外婆同类的人还有小伙子茨冈与房客“好事儿”。小伙子茨冈是个弃婴,被外婆收养,长大后就成了外公的雇工,他勤劳能干,力大无穷,虽然被外公与舅舅当成牛马使唤,仍很善良乐观。相对于小伙子茨冈来说,房客“好事儿”则是一个成年人,对生活有透彻的了解与感悟。他是祖国无数优秀人物中的一个,见识远大,教阿廖沙用心观察生活、发现生活,教他做任何事都要讲究技巧。这些人都是阿廖沙所喜欢与崇敬的,他们对阿廖沙人生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从正面唤起了阿廖沙对生活的热烈向往。这些人都不同程度地向阿廖沙敞开自己的心扉,帮助他了解到在生活中除丑事之外,还存在着健康与富有创造性的东西。作者在作品里写道:“在童年,我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蜂窝,一些普通、平凡的人们像蜜蜂一样,把自己的知识和关于生活的想法的蜜送到那里,每个人尽自己的力量慷慨大方地充实着我的心灵,这种蜜往往是肮脏而苦涩的,但这一切知识仍然是蜜”。

高尔基在《童年》中也一再说明:“每当我回忆起俄国令人压抑的龌龊野蛮的生活时,我常常问自己:这种丑陋的行为有必要去写吗?我每次都怀着充分的信心回答自己:有必要!因为这就是活生生的丑陋的生活现实,这种现实目前还存在着。要改变这种现实,要从人们的记忆和心灵中,从我们沉重龌龊的生活中清除它的影响,就必须透彻地了解这种现实。”“我描写现实生活中的这种丑恶行为,还有一个比较积极的原因:虽然这些丑行令人恶心,使我们感到压抑;虽然它们扼杀了无数美好的灵魂,但俄罗斯人的心灵仍旧是那样健康、年轻,正在克服并且最终能够克服这种丑恶的行为。”“我们的生活是非常奇妙的。在我们的生活中,虽然有滋生各种无耻的败类的肥沃的土壤,但这种土壤终究会生长出卓越的、健康而且富有创造性的力量,生长出善良和人道的东西,它们不断激发我们建设光明的人道的新生活的不灭的希望。”这一方面表明了高尔基的美学原则:作家不必回避生活中的任何丑事,但目的是为唤醒人们的重视,从而彻底消灭它,并且坚信人类社会有一种真善美的自我调节机制。另一方面也表明了高尔基写童年的悲惨经历,目的不是为了向人显示他是多么值得同情与可怜,也不仅仅是简单地回忆童年生活,而是用自己童年的亲身经历,告诉读者,无论环境多么恶劣,生活多么艰难。总有一些善良美好的人,只要怀着一颗向上的心,在龌龊的环境下也能培养出健康、正直的心灵。高尔基正是以他无产阶级作家特有的感情和娴熟的艺术技巧,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成功地再现了阿廖沙作为一代新人从觉醒到成长的艰难历程。

第二部《在人间》,描绘了阿廖沙从11岁就走向社会自己谋生的经历。他备受生活的煎熬,做过各种工役,受尽欺凌、侮辱、愚弄,甚至毒打和陷害,体验了社会底层生活的艰辛,认识到了人性的丑恶。不过,外祖母的善良、厨师的正直、药剂师的博玛尔戈王后的高雅又使他看到生活的光明面;同文物鉴定人、司炉工、木匠的交往也使他感到人性的多面和复杂。这些都是高尔基对他当时所处的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然而,少年的高尔基并没有被当时黑暗又复杂的社会所吞噬。他广读书籍,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并善于思考,从中找到了生活的目标、慰藉和力量。作者运用真实而细腻的笔触所展现的俄罗斯五光十色的社会,丰富多彩的人物,再加作品中的“真切”所流露出的独特魅力,使人看到一种永恒的艺术魅力。

第三部《我的大学》,描写了阿廖沙在喀山时期的活动和成长。阿廖沙16岁时抱着上大学的愿望,告别年迈的外祖母,来到伏尔加河的另一座城市——喀山,但一到这里他就意识到进大学的理想是无法实现的。喀山的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的“大学”。它无处栖身,只好和印刷厂校对员古里共用一张小木板床,两人轮流各自在白天和夜晚睡觉。他跑到码头找工作、劈木柴、搬运货物,什么都干。后来到面包房当帮工,在阴湿的地窖里,窗户给铁网钉死,像座监狱。每天工作14小时,还要受冷酷无情的老板的虐待。生活的压迫使他痛不欲生,曾一度企图自杀。幸亏在一家小杂货店当伙计时接触到一些革命者,在他们的影响下,阅读革命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书籍,直至参加革命活动,从而使他摆脱了思想危机。喀山的四年使他在思想、学识、社会经验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高尔基仍然是运用了“真实”的写作手法,把自己在喀山经历的这四年艰辛的生活展现给读者,这四年的艰辛生活是常人难以承受的,而作者把它真实地展现出来并不是想博换取别人的同情,或者是单纯地披露当时俄国社会的黑暗与腐朽。而是要通过这些激起人们对光明、美好的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打翻令人感到压抑、窒息的黑暗统治。

伟大的文豪高尔基的一生创作了太多、太好的文学作品。如:《母亲》、《底层》、《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等。为俄罗斯文坛乃至世界文坛增添了无可比拟的光辉!其中,最为经典的堪称他的自传体三部曲了。它以最真实的、朴素的手法向人们描述了革命前夕俄国社会的黑暗、腐朽。社会最底层的人们过着的非人的生活,他们从精神到肉体都受到无情的摧残。这种真实的写照正是由于作者有着丰富的下层生活的经历,了解流浪汉的疾苦和心理,因而能够写得符合实际,真切感人,又不加以理想化。正是这种“真实”能感动读者,使读者有置身其中的感觉,从而更加能够激发出读者对光明、和谐社会的向往,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

作者简介:

孙红蕾(1980—),女,吉林白城人,毕业于吉林师范大学,现任滨州职业学院基础部助教。主要从事俄语和英语的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阿廖沙高尔基真实
向着光亮生长
——走进《童年》,走进阿廖沙的成长历程
我和阿廖沙
扑在书上的高尔基
从几种“真实”浅议《活着》的影视改编
巴赞电影理论对“真实”的澄明与立义
卡拉瓦乔《纸牌作弊者》戏剧性的真实瞬间
美剧情节越来越“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