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主题及作者思想观念的另一种解读

2009-08-21 07:35胡足凤梁亚茹
山花 2009年14期
关键词:李甲杜十娘冯梦龙

胡足凤 梁亚茹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以下简称《杜》)是冯梦龙《警世通言》中的名篇,也是“三言”乃至整个中国古代白话小说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它所反映的时代内容,所表现的深邃思想,所采用的艺术手法,都是非常突出的。尤其是它所塑造的杜十娘,一直是现当代文学评论界赞美的对象。这篇小说也被认为是最能表现冯梦龙进步思想的典型作品。几乎所有的文学史和其他论著都对此予以充分肯定。“‘情,为冯梦龙文学主张的核心。……对‘情的张扬,对‘情欲的肯定,将人的感情、人格尊严放在首位,讴歌个性解放,成为许多短篇话本小说共同的主题。……对个性解放的讴歌,首推《杜》。……冯梦龙对封建传统思想的叛逆,在妇女问题上有着极为鲜明的体现。”“这个爱情悲剧的感人力量在于,它写出了一个下层妓女的合理的美好的人生追求,在这一追求中塑造了一个崇高的美的灵魂,同时以一种深沉的悲悼和义愤,表现了这个美好灵魂和美的人生追求的毁灭”。 如上论述随处可见。

文学作品的主题,尤其是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观念,是很难有一个绝对统一的答案的。上述对冯梦龙思想观念等的分析评论,固然有其道理。但换个角度来看,应该能得出一些不同的结论。笔者以为,冯梦龙编写这篇小说的本意和表现的思想观念,以及它在客观上体现的警示效果,主要并不在于赞美杜十娘对真挚的爱的追求,对真正的人的生活的追求和对束缚女性封建礼教的批判,而在于对传统儒教观的维护。作者试图展示的一个重要观念就是:杜十娘的悲剧正是她所追求的爱情违背了传统的儒教价值观的必然结果。

我们可以从《杜》对《负情侬传》的改写和《三言》中与其他的描写妓女爱情的故事(如《玉堂春落难逢夫》、《赵春儿重旺曹家庄》等)的对比中,能看出作者的这一保守观点。

《杜》的故事来源于明人宋懋澄编的《九龠集》中的《负情侬传》。《杜》对《负情侬传》作了多方面的改变:1.主角的调换。《负情侬传》主要写李生如何负情,把李作为主要人物,列为作者批判和揭露的对象。而在冯文中杜十娘成为主要人物,主要写她如何策划脱籍,如何打算与李生浮居。2.情节上的改变。宋文中杜十娘是因“交益欢”而“誓以身归李生”,并不是开始就有从良之志;而冯文中是早就有了从良的打算,一直在物色从良的对象。3.对百宝箱设置的改变。宋文中百宝箱是姐妹们临别时所赠;而冯文中则改成了百宝箱是杜十娘秘密积存的私财,体现了她的心机。

主角和情节设置的改变导致了作品主题的转移。冯文把杜十娘作为主角,百宝箱作为主要道具,都是为突出杜十娘的特点而作的精心改动。在情节上,冯文塑造了一个富有心机的杜十娘,她争取自由幸福生活的举动都是在计划中有步骤地进行:在长期的妓女生活中,她在贪得无厌的鸨母身边,点滴积攒起一笔惊人的财富,并事先寄存在信得过的姐妹那里,成功防范了鸨母。她“久有从良之志”,不过一直在选择合适的对象。当她经过长期观察,觉得李甲忠厚至诚,可托终生时,才“甚有心向他”。所以“杜十娘爱上李甲,并决心克服重重困难要嫁给李甲,并不是简单地出于一种爱情,而是为了跳出火坑,摆脱被剥削、被压迫、被侮辱的悲惨境地,活得像一个真正的人” 。当杜十娘脱籍与李甲开始新生活的时候,她也并没有立即对李甲全抛一片心,而是有所保留。她始终对百宝箱不吐一词,到了“李公子囊中并无分文余剩”时,杜十娘也只是说:“郎君勿忧,众姊妹合赠,必有所济。”秘密拿出其中一小部分以应当时之需,并未直言百宝箱的价值与来历。

《赵春儿重旺曹家庄》(《警世通言》三十一卷)与《杜》有部分相同的情节:赵春儿和杜十娘都有万贯私财而藏而不露,但是两者的动机不同。赵春儿是为了帮助丈夫曹可成改掉滥交损友、散漫使钱的恶习,让他体验一下穷日子的艰难,改过自新。当丈夫真正意识到自己的过错,显出浪子回头迹象想去买官时,赵春儿也没有立即说出实情,目的是要丈夫做到“真个收心务实”。而杜十娘则不然,文中多次提到她不言箱中有何物。她要达到的目的,小说中借李甲之口点明:“若不遇恩卿, 我李甲流落他乡,死无葬身之地矣!此情此德,白头不敢忘也。”实际上,她试图以金钱为工具,通过帮助李甲,来牵制并使李甲依附于她,辗转实现自己的生活理想,提升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上的地位。在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社会里,杜十娘一改女性卑微与顺从的旧模样,从被动的受宠、受关注,转变为想依靠财富的力量实现人生价值的自主自强,试图利用金钱赢得男性的认可并在男权社会争得一席之地,这未尝不是女性争取自身解放的途径之一。然而冯梦龙向读者表明,这是行不通的。当李甲以千金易十娘时,百宝箱对她来说已失去控制李甲的作用和意义了,“沉江”也不过是她表达愤怒的一种方式。可以说她的心机和聪明,她的过于独立,正是造成她追求幸福生活失败的原因。

《警世通言》中还有一名作《玉堂春落难逢夫》(二十四卷),讲公子王景隆在京城为名妓玉堂春耗尽钱财,沦为乞丐,后在玉堂春的帮扶之下,发愤读书取得功名,并娶玉堂春为妾。此故事前半部情节与《杜》基本相似,而结局却截然不同:作者给女主人公安排了一个大团圆结局,并非如杜十娘般以悲剧收场。

应该说,这两个故事不同的结局都体现了作者的认同:《杜》从反面强化、《玉》从正面肯定了中国文人的传统价值观。李甲和王景隆都是宦门子弟,他们的地位出身,决定了必然要以追求功名富贵为前途。这就决定了两人不会因与地位相差悬殊的杜、苏的交往缠绵而放弃前程。“在以文官制为主要特征的传统中国社会里,通过读书求取功名,获得官职与前程,乃是隋唐科举制度建立以来,中国文人共同追求的目标。……在文人与妓女的爱情为主题的作品中,往往遵循着这样的叙事模式展开叙述:公子沉溺妓院,耗光钱财而沦落绝境,妓女助之,然而其目的却是劝其浪子回头,复归追求功名之正道。前面安排公子落难陷入绝境,是为了让他从贪恋烟花所面对的后果中醒悟过来,从而为后面的‘浪子回头提供前提条件,可算是‘陷之死地而后生的情节叙述。然而,落难的叙述是为了引导公子回到发愤攻书,实现功名的传统正道上来。” 所以“当一个妓女的行为选择与文人的价值实现并行不悖的时候,故事对妓女命运的处理,就会相对的来得好;相反,当两者发生冲突时,妓女的命运结局就会来得相当糟糕。”

儒家强调“志于道”,科举制自产生以来,既是统治阶级笼络知识分子的诱饵,又是束缚其精神的枷锁。在封建社会,科举是儒家“志于道”得以实现的根本途径,是文人立身扬名之正道。冯梦龙对此是绝对认同的。玉堂春帮助公子王景隆回到科举正途,荣登金榜谋得高官,这一行为在当时是受到赞扬和肯定的,所以作者最终让她在身陷牢狱时,巧遇王景隆使冤案昭雪,最终与昔日情人终成眷属。而杜十娘在李甲千金散尽后,并未劝他用意攻书谋取功名,而是谋求“与郎君于苏杭胜地,权作浮居。”对百宝箱中金银珠宝用途的计划,也不似赵春儿那样用来助夫谋官,而是“即他日浮寓吴越间,亦可稍佐吾夫妻山水之费矣”。毕竟,“功名是大事,婊子是末节,哪里有为婊子而不去求功名之理”。(《玉》)杜十娘叫李甲全然不以科举为意,她要李甲做的选择背离了当时社会对文人的期待,自然为社会和作者所不容。所以作者不肯给杜十娘安排一个与玉堂春一样的“正果”,“抱持宝匣,向江心一跳”是他加给杜十娘的必然选择。

那么,为什么作者在表面的赞美之下,其实质却是坚持传统的儒教观呢?这主要应是作者所受的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的熏陶,而同时又受所处时代复杂矛盾的思潮影响之故。

理学在宋朝就已形成系统的思想体系,但真正作为统治思想而影响社会思潮,成为日常生活伦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明朝。明朝最终确立了程朱理学的官家哲学和治国纲领地位,再加上科举考试以程朱理学为准绳,使之影响到学校教育和每一个士人的生活和理想。但到了冯梦龙所处的晚明时代,各种与程朱理学不相融洽甚而针锋相对的思潮也纷纷出世,有的甚至大行其道。心学于南宋已初露端倪,鹅湖之会后与理学成“千古不可合之异”(王阳明语)。及至明初宋濂倡导识心、明心,陈献章直接将“仁”解释为“心”;王阳明则由程朱理学出发而最终从内部颠覆了理学的根本,提出“心即理”“致良知”,要求人们加强自身修养,自觉履行道德规范,反对程朱理学的束缚。泰州学派在对阳明心学的继承中对“天理”“良知”做了新的解读,成为明中期以来新崛起的市民阶层的思想代表。李贽的“童心说”——破除“天理之公”而张扬个体的自立,以其潜在的欲望放纵奔逸的可能性成为明后期文学中主要表现的思想。他公开以“异端”自居,不遗余力地猛烈抨击、反对 “假道学”,倡导“吃饭穿衣即是人伦物理”、童心即“真心”。冯梦龙深受王阳明、李贽为代表的进步思想的影响,“三言”的作品中对这些思想时有体现,如“富贵要仁”,“义利统一”的道德观等。

但是,这并不能说冯梦龙的思想已经彻底背离了传统儒教观,更不能说“三言”的所有篇章全都表现出某种进步思想。冯接受王、李的思想是有时间性和阶段性的,而接受的传统儒家思想却是终生的。他自幼以读书仕进为目标。但不幸的是,考到五十七岁也未中举。后终成为一贡生,虽不属科举正途出身,倒也做了一任训导和知县,让他经科举入仕的抱负多少得到一点安慰。他热衷于治经,写成了《麟经指月》、《春秋衡库》、《四书指月》等经学著作。他从未放弃科考梦,这在他的作品中也有表现,如《老门生三世报恩》中,写鲜于通八岁举神童,十一岁中秀才,后乡试屡试不中,而终于五十七岁时中举,然后中进士。鲜于通的成功,特别是那五十七岁高中的设计,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作者自己。可见,传统儒教观对他的影响之深。因此,他在《杜》等小说中时而表现出此等思想,就可以理解了。我们从《杜》中读出的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往往产生于今人的视角和观念,未必能够、也不应当强加在作者本意之上。这是时代的局限,对他在通俗文学史上的显赫地位并无影响。

参考文献:

[1]缪觯禾.冯梦龙与三言[M].辽宁出版社,1992.

[2]周先慎.明清小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冯梦龙.智囊全集[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4]冯梦龙.警世通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5]周建渝.传统文学的现代批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6]李明军.禁忌与放纵——明清艳情小说文化研究[M].齐鲁书社,2005.

[7]萧欣桥,刘福元.话本小说史[M].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胡足凤(1980—),女,江西吉安人,硕士,研究方向为元明清文学; 工作单位: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

猜你喜欢
李甲杜十娘冯梦龙
Strengthening and softening in gradient nanotwinned FCC metallic multilayers
东周列国志
“三言”与冯梦龙的“无讼”梦
试论《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故事后的悲剧美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三爱”“三恨”
不能说的秘密
智短汉
不洗脚
怎一个情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