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基础探析

2009-08-21 09:14
经济师 2009年7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劳动力转移可持续发展

蒋 琼

摘 要:我国正处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合适的新农村建设的经济理论基础对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文章通过分析认为:舒尔茨的传统农业改造理论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托达罗的劳动力转移理论对推进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定位。平衡发展理论指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行动方向。工业反哺农业理论为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提出新举措。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业改造 劳动力转移 可持续发展 平衡发展 工业反哺农业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7-229-02

自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新农村以来,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新农村建设作了大量研究,主要对新农村建设的背景、意义、内涵、重点内容、路径、次序、困难及难点等方面进行探讨,而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基础研究很少。我国正处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合适的新农村建设的经济理论基础对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试图探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基础,试图为新农村建设寻求适合指导我国新农村建设实践的理论,以实现推进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稳定持续发展。

一、舒尔茨的传统农业改造理论

1964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W.Schltz)在《改造传统农业》一书提出了一个新的农业发展模式——“高收益投入模型”。他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要得到较快增长,不能靠现有资源配置,而要为农民提供新的更有生产性的高收益生产要素以及掌握新要素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这就需要发展中国家对农业研究和农村教育投资。舒尔茨提出了改造传统农业的建议:(1)建立利于农业转型的制度,实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的、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家庭农场经济体制。(2)增加现代农业要素投资。引进现代生产要素是改造传统农业的根本出路。加大对农业研究开发与农业推广的投资,并且向农民提供有关新生产要素的信息,同时农民会使用这些要素。(3)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是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通过学校教育、在职培训以及提高健康水平等途径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及技能,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因此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是要引进新的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增加农民人力资本。

舒尔茨的传统农业改造理论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大国,农业发展缓慢,农业生产力水平低。新农村建设把发展生产放在首位,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首要任务。如何发展现代农业,改变农业增长方式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舒尔茨的传统农业改造理论给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发展提供了解决的途径,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强农民文化教育及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农村生产力。

二、托达罗的劳动力转移理论

美國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在乡-城人口流动研究中创立了人口流动模型。该模型把研究的重点从工业与农业的关系转向了城市和乡村的关系,旨在对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做出解释。托达罗认为,城乡人口流动的速度和规模并不取决于城乡之间的实际收入差异,而是取决于城乡预期收入差异。在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农村预期收入等于农村实际收入。而在城市,由于存在失业现象,预期收入不等于实际收入,预期收入是实际收入和就业概率的乘积。托达罗模型得出的结论是:依靠城市现代化部门的扩张不足以解决发展中国家存在的严重失业问题。原因在于:一方面,资本积累必然伴随着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降低对劳动力需求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现代部门创造的就业机会越多,在城乡实际收入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城乡预期收入的差距就越大,从而诱使更多的劳动力进入城市,加剧城市的失业状况。托达罗主张增加农村有效就业机会,发展农村小工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同时建议政府对农村加大投资,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和农村的生活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他还指出了缩小城乡差距,减少城乡发展失衡,注重农村发展,从根本上转变人们流向城市的愿望,缓解城市就业压力等理论及政策。

托达罗的劳动力转移理论对推进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农民生活富裕,而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从农业收入中获得收益的伸展空间有限,要想提高农民的收入,实现农民生活富裕,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项重要的途径,这正是托达罗的劳动力转移理论的应用。通过劳动力转移,实现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的收入,实现生活富裕,这正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上提出来的,当时根据世界资源危机、环境恶化、人口增长、粮食供给等矛盾,提出人类要善待自然,与自然资源环境和谐相处,实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是:发展经济兼顾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以求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相协调、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持续发展。1991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荷兰召开的有124个国家的首脑和高级专家参加的国际农业与环境会议,所通过的《登博斯宣言》明确指出将可持续农业(SAD)和农村发展(SRD)有机结合,提出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SARD)的概念,并要求各国应管理和维护自然资源基础,实行技术变革和制度创新,以确保当代人和后代人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这种发展维护土地、水资源、植物和动物遗传资源,是一种环境不退化,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能被社会所接受。《登博斯宣言》提出了“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的三个基本目标:粮食持续增产安全目标,农村综合发展脱贫致富目标与保护资源和环境良性循环目标。三个基本要求是:高效低耗无污染,实行循环经济以增强农业生产的后劲求稳定,实行综合经营求增收。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定位起了指导作用。党的十六届五中会明确提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其中“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与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的三个基本目标和三个基本要求有很多相同之处。党的十六届五中会会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生产发展被放在了首位,2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又进一步明确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从我国农业的资源供给实际、产品供求实际、粮食安全实际、环境实际情况出发而作出的重要决策,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在中国的实际应用。可持续农业是环境重要性、食物充足性和社会公平性的有机结合。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是可持续农业的基本组成内容。由于存在粮食安全矛盾,新农村建设中强调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现代农业和强调生活宽裕,由于存在资源供给矛盾,我们强调生产发展要加强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农业的科技进步,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加强对农业资源环境的保护。新农村建设中强调“村容整洁”,是针对我国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落后,配套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或缺乏,环境污染严重提出来的,实际上是对可持续发展中“不造成环境退化”,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具体化和进一步升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与我国经济社会“整体上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阶段”水平相适应的,这也更好地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论所倡导的“环境不退化、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能够被社会接受”的思想。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新农村劳动力转移可持续发展
浅谈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的问题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