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花 李豫新
摘要:目前中国干旱区经济的主体是农业,而绿洲是其载体。当前绿洲农业现代化还面临农民受教育水平低、资金短缺、区域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地域分布特征的制约等问题。实现中国干旱区绿洲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出路是推行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生态农业发展。
关键词:绿洲农业;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320.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9)07-0020-04
产业化是目前全球农业的方向,也是现代农业的标志,已成为各国农业发展战略的选择。农业产业化的概念是由农村工作者提出的,并迅速引起理论界的广泛关注。虽然至今尚未有一个大家一致赞同的定义,但基本内容已趋一致,即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进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紧密结合起来的经营体制,实现农业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它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为联动,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提高集约化水平和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农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综合性开发、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农工商、科工贸一体化的利益共同体。农业产业化就是把被传统农业和传统计划经济所割断的各个产业链环连接起来,按照市场经济要求,重新组合优化,在农业内部形成一种新的经济循环过程。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世界各国的农业现代化有共性,也有个性,而基于目前中国的国情和农业现代化所处较低水平阶段,中国要走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之路。根据中国国情和未来农业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农业现代化的经验,21世纪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可以概括为:(1)生产手段的现代化;(2)劳动者的现代化;(3)管理组织的现代化;(4)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现代化;(5)资源环境的优良化。
一、加快产业化经营对绿洲农业实现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绿洲农业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有长足的进步,但基本上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直接受制于自然条件的影响,生长周期长、资金周转慢、技术进步滞后、比较收益低、多环节的农产品流通渠道、扭曲的农业利润分割方式、脱离资源优势的农产品加工项目,使绿洲农业在市场和产业的竞争中始终处于提供初级产品的极为不利的地位。相对于既定的农业资源而言,农村劳动力供给严重过剩,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尖锐;农业现代化所需要的巨额资金难以筹措,农业投入不足。而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扩大农户经营的外部规模效应,把传统体制下被人为分割的生产、加工、销售诸环节有机地连接起来,通过扩大农产品生产的外延,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条,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农产品加工、运输、贮藏、销售的增值利益,使农民作为生产者和经营者分享其应有的利益。
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应用增加的收入,可以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增强农业开发的深度和广度,扩大农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加速改变农业弱质产业地位的进程。因此,农业产业化就是在家庭承包的基础上,把农户生产通过龙头企业组织与国内外市场连接起来,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
销售的紧密结合,是促进绿洲农业发展和实现绿洲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二、农业产业化对绿洲生态农业现代化的拉动作用分析
随着改革深化,农民和农村在向市场经济迈进、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会遇到较多困难,实行农业产业化可进一步促进农村改革与发展,使农业现代化由单项突破进入整体推进的新阶段。具体而言,农业产业化的作用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农业产业化加速了绿洲生态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技术变革
中国的农业技术变革主要由政府引导和推动,其主要是对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扶持,但在技术变革中终端往往因为农民拥有的要素结构和人力资本的限制而受阻。在传统的绿洲经济中,作为先进技术接受者的农民,一方面由于受教育水平的限制,对于现代化的技术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去接受;另一方面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需要资金,从农民的角度考虑,短期利益和以往的经验比投入资金、引入新技术以带来高收益更容易采纳。而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龙头企业追求自身利益过程中,龙头企业一方面在资金上可以给予农民支持,向农民提供优惠的技术服务和与此相应的要素,同时,在先进技术的采用方面可以起到示范作用,使农民更快地接受现代科学技术,从而强化农民对新技术接受的意识和能力,使更多的农业适用技术迅速得到推广。
(二)农业产业化可以减少农业资金的流失,为实现绿洲生态农业现代化积累资金
绿洲传统型农业受区域环境因素的制约,一直是弱质产业,由于农业比较利益低,以致经常发生农业资金向非农产业的流转,特别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情况下,这种趋势更加明显。绿洲农业仅靠自身积累式的发展很难实现传统农业到现代化的转变,必须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才能使农业更快、更稳的发展。而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使原来仅靠生产经营的农民获得来源于加工增值的更多收入,从而提高了农业的比较经济收入,强化了农民对农业投入的诱因,而且使农民具备了对农业进行投资的资金基础;另一方面,实行产业化经营的企业为能够保持稳定的优质原料来源,必然会投入一定的资金,修建自己的原料生产基地,这就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农业投资长期不足对绿洲农业现代化的束缚。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绿洲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
农业科技进步,是新阶段绿洲农业发展的力量之源。绿洲经济由于受地域分布特征的制约,农户的小规模分散经营,制约了现代科技的应用,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而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户生产环节和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大大提高了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程度,为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奠定了组织基础;龙头企业为了提高产品质量,积极应用现代的加工技术和装备;农产品原料基地的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为采用优良品种、改进栽培技术、应用农业机械、搞好储藏运输创造了条件。对于地处运输不便之地的绿洲,先进、适用的储藏运输技术保证了绿洲农产品更加安全、快捷地进入大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绿洲农产品的竞争能力。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实行龙头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模式,促进农户从事小而专的商品生产,建立了有一定规模的商品生产基地,使龙头企业有稳定的原材料来源,提高集约化水平,实现布局区域化。对于绿洲经济而言,技术对于资源的边际替代率不可小视,一方面,龙头企业从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会加大力度采用一些对绿洲脆弱的生态环境产生正的外部效应的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另一方面,专业化、规模化生产要求龙头企业必须采用先进适用的现代农业科技来改变绿洲经济现有格局中存在的生产分散、产品质量差、加工层次低等问题。绿洲经济走产业化的道路,通过采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从技术上实现传统绿洲经济到农业现代化的转变。
(四)农业产业化引起绿洲农业区产业结构的非农化,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速了绿洲传统农业到绿洲生态农业现代化转变的实现
农业现代化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农业现代化的程度越高,农业所需劳动力就越少。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可以解决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但是对于绿洲区而言,仅依靠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是十分有限的。主要出路是不断地进行农业的深度和广度开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在农产品的深度加工上有广阔前景,可以把一个产品发展为一个产业,而且也拓宽了农业的领域,使农业从单一的种植业、原料生产、初级加工向精加工、深加工以及保鲜仓储、运输销售等环节延伸,向工商业、运输业、建筑业、服务业和高科技等领域拓展,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绿洲区农业人口负重大,已成为制约绿洲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绊脚石”,只有将传统农业中剩余的农业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转移到农产品的加工等环节中去,才能实现绿洲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而农业产业化通过将农业产业链进一步延伸,不仅使绿洲农业人口负重减轻,同时也增加了农业人口的人均收入,加快了绿洲区农村现代化的实现。
(五)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促进农产品深层次开发,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增值,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把若干农户结合起来,形成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适度经营规模,实行连片种植,统一采用生产技术,提高规模化程度,为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开辟新的途径。一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促进农产品基地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并可以充分利用绿洲现有的资源,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从而提高绿洲区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做到以最少的投入达到最大的效益。二是龙头企业与农户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采取保护价收购、提供服务、部分利润返还等形式,使农业获得社会平均利润,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在贸工农一体化的系统内流通以节省交易费用,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
(六)“小生产”与“大市场”连结起来,加速了农业企业化与市场化的步伐,推动了农业经济市场化
随着绿洲经济逐步走向市场化,绿洲经济必须参与市场竞争。中国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是家庭承包经营。但家庭承包经营的特点就是农户的分散性、无组织性。而绿洲区的农户由于地域特征,所经营的土地更加分散。面对强大的竞争市场,他们无所适从。弱小的农户独自承担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成为制约绿洲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产业化则把分散的小农户组织起来,形成聚合规模经济,提高农业整体素质,提高农业的市场集中度。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分离而封闭的状态,把农业与其他经济部门,特别与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一体化经营,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结起来,加速了绿洲农业企业化与市场化的步伐,推动绿洲农业经济市场化。它既可以让农户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又可以让市场正常运转并且品种繁多,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要,从而较好地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不对称的矛盾。
总体来说,农业产业化是指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优化组合一、二、三产业的相关部门,大规模进行农产品商品化分工分业的联合生产和销售,以整体推进农业向现代化持续发展的有效运行组织经营机制和格局。农业现代化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建设先进而发达的农业,为此所采取的手段或措施是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对绿洲农业现代化而言,当务之急是在农业生产中采用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要素。但是,当前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在农业生产领域大规模采用先进生产方式和生产要素的同时,受到小规模农户分散经营的制约,又遇到农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方式落后于产前、产后等部门的阻碍,使一体化经营难以真正形成。农业现代化必须依赖农业产业化来克服农业小规模家庭经营局限性,而农业产业化又必须借以农业现代化来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增强农业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
没有农业产业化,就没有绿洲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是绿洲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和载体。农业产业化的全面实施,加速了绿洲农村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三、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措施
(一)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实现管理组织的现代化
政府要根据农业产业化的总体发展规划,对重点建设造成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趋同进行调控,解决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等多种形式的协作与联合;从发展方向上进行引导,包括在生产基地建设、工商企业参与、农户生产以及市场、效益、结构、技术等方面进行引导;在政策资金上扶持,多方融资,突破农业产业化的资金瓶颈;协调部门与部门之间,条块之间的工作关系和利益关系,克服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工作关系不协调和利益磨擦,从而实现农业管理组织的现代化。
(二)大力培植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实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现代化
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强化龙头的带动功能,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联结方式和利益分配机制,促进龙头企业发展;创造优势名牌产品,实施名牌战略。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扩大农产品出口。加强对绿色龙头企业的培育,选择规模较大、起点较高、技术力量较强的龙头企业按照绿色经济运作的要求,重点扶持,依托其为产业骨干,组建突破城乡界线和所有制结构的企业集团,形成辐射面更大的规模优势,产生更强的产业牵动能力,带动辐射范围内的农业企业实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现代化。
(三)合理扩大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建立生态农业生产基地,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保障
生态农业生产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的基本依托,也是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接轨的重要环节。为此,应当大力提倡和支持以土地大户租赁制和土地股份合作制等方式实现土地向部分生态农业户或经济组织合理集中,依靠经济手段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土地实现规模化经营是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业机械化、农业科学技术等得以推广的基本保障。
(四)积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突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优农产品,实现农地园林化
因地制宜发展优势农业,培育区域性主导产业,是农业发展的自然基础,也是产业化形成规模效益的前提。抓好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格局,积极发展特色农业;要按照“特色+优质+规模+品牌=效益”的思路,统筹规划、突出特色,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区域优势、行业特色和品种特色,发展壮大特色农业,突出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农地园林化。
(五)加快建立和健全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所需要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劳动者现代化的实现
各涉农部门要不断完善服务网络建设,强化服务功能,对农户在技术、种肥、农膜农药、资金等方面开展专业服务。引导农民积极发展各种专业协会、研究会、中介组织等农民自我服务体系,开展有偿或互助性的自我服务,使农户有更便捷的渠道了解、接受、采纳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培育适应农业现代化所需要的新型农民。
参考文献:
[1]陈献政.加快兵团农业产业化进程[J].新疆农垦经济,1998,(4).
[2]孙占潮,张建树,谢继存.发展生态农业产业,促进生态经济良性循环[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0,(4).
[3]董树亭,靳相木.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3,(4).
[4]贺峰,等.论生态农业与中国农业现代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2).
[5]黄祖辉,王祖锁.从不完全合约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方式[J].农业经济问题,2002,(3).
[6]刘书楷,陈利根.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综合管理基础研究刍议[J].生态农业研究,1999,(2).
责任编辑:焦世玲
责任校对:武占江
Speeding up the Agri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 Management to Accomplish
the Oasis Ecological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
Yang Xiuhua, Li Yuxi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Trade, 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 832003, 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arid area economy's main body is the agriculture, but the oasis is carrier. The questions which the current oasis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 faces include the low-level of peasant's education, lack of the capital and the limitations of regional enviornment and distribution. We can obtain the basic outlet which solves arid area oasis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 is to carry out th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 management and promot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Key words: oasis agri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