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媛
摘要:职工教育培训是促进企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途径,面对铁路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如何增强职工培训工作的实效性,让职工适应铁路快速发展的需要,使培训工作真正为现场生产服务,针对工学矛盾的日益突出,充分发挥现场培训的优势,把主课堂放到生产现场,是培训方式的新探索。
关键词:职工培训;现场教学;送教上门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20-0141-01
随着铁路新设备、新技术的大量投入运用,对铁路职工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关于强化职工培训、提高职工素质等人力资源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就变得尤为重要。由于生产力布局不断调整,带来很多劳动用工、修程、修制的改革。职工队伍素质正面临动车组换型、站机一体化、集中修、客运乘务体制改革、LKJ 管理移交等生产组织方式改革的考验。面对日益繁重的培训任务,开展以“实效、实用”为目的职工培训更能贴近现场实际,本文就以加强为现场服务,做好“送教上门”提出一些建议,与同行共商榷。
一、实施“送教上门”的紧迫性
(一)生产任务十分繁重,工学矛盾日益突出
面对铁路大运输的新形势,新建铁路、客运专线、城际快速列车的开行使基层站段安全生产任务繁重,如果强行让职工参加集中脱产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运输生产的正常进行。如何在圆满完成生产任务的同时,又对职工适时开展有效的技能培训,这个矛盾日益突出,造成职工培训“讲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不良现象。严重的工学矛盾成为制约提高职工素质的“瓶颈”。
(二)培训基地教学设备有限,不能满足教学培训的需要
随着“四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培训基地基于各种原因没有设置体现新技术的实训教学设施,培训专职人员只能按照授课计划,在规定的时间内将理论知识讲完,仅限于教材上的知识点并不能让职工直观、详细了解到现场生产设备的构造和标准规范的生产技能,教学方法单一,“听得见、看不着”,理论与实际不能有效衔接,使职工学习感到枯燥。
(三)培训人员业务知识更新速度过慢,与现场实际脱节
现有的职工队伍是在传统技术装备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固有的知识、技能滞后与现代化水平的快速提升。在新装备、新技术的投入运用下,职工需要不定期地参加各种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培训,这对职教队伍知识不断更新速度提出更高要求,而现有的培训人员培训观念滞后,专业知识陈旧,有些培训人员因得不到及时“充电”经常遭遇“不知有秦汉,无论魏晋”的尴尬境地。试想,为师者自己尚且业务不精,又将何以授人?
二、实施“送教上门”的优越性
面对日益突出的工学矛盾,培训基地应当转变培训思路,把过去那种“等教上门”的培训模式转变为“送教上门”这一新的职工培训教育方式。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培训课堂要适时搬到现场“一线”,培训要实现理论、实践结合。
(一)现场教学有时比课堂培训更重要、更有价值
在现场有现实的生产设备,这些设备是真实的、配套的,具有直观性和可操作性,生产过程也是一目了然,针对所需要讲授的知识点能够更加直观清晰的解释,变枯燥的说教灌输为理论教学与实际演示相结合,既易于职工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又提高了职工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是课堂培训中任何先进的设备所不能比拟的。
(二)现场教学增强了培训内容的针对性
送教上门,不只是将有关理论知识送到了生产一线,担任培训的教师通过与职工的讨论交流,以及现场的观察调研,能够及时了解掌握现场职工对教育培训的需求,了解职工都在哪些方面、哪些环节相对薄弱,突出实际,紧贴生产所需。从而有目的、有重点地确定教学内容,进行按需施教,增强了培训教学的针对性。
(三)现场教学可以提高培训人员的综合素质,强化培训人员知识业务水平
由于培训基地条件和教学设备的局限性,针对于各类新技术、新工艺,培训人员只能从资料上获得知识加以研究并消化,而真正缺乏实践能力,实行送教上门的同时,培训人员也是为自身“充电”再学习的过程。特别是在现场实际不断提出的新课题、新内容的同时,也能促进教学老师不断地去学习新的知识,不断地丰富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四)现场教学可以提高职工学习的积极性
现场教学具有的互动性、实践性、生动性和丰富性是课堂教学无可取代的。在生产现场有先进的生产设备,配套的生产流程,职工可以针对新知识、新技术、新规章、新工艺提出问题,培训人员可以就地及时地解决问题,突出职工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与培训人员在课堂教学中所擅长讲授的基本理论和概念比起来,各类基本技能、各专业中的“四新技术”的掌握才是职工乐意去掌握的重点,因此通过现场教学可以大大提高职工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实现从“要学习”到“我要学”的改变,对整个职工培训工作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简介:刘媛(1980- ),女,河北灵寿人,西安铁路局宝鸡职工培训基地培训专职人员,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职工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