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国 张宝华 魏 巍 樊晓亮
摘要:文章阐述了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资源保护和管理方面取得的建设成就,分析了雾灵山保护区各项事业和谐发展的举措和意义。
关键词:雾灵山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S7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18-0164-02
河北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北京、天津、唐山、承德四城市之间,是一个以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和森林生态系统为重点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4246.9hm(142平方公里),主峰歪桃峰海拔2118米,为燕山山脉主峰。森林覆盖率93%,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成为京津地区的绿色屏障和重要的水源涵养地。1984年建立河北省级自然保护区,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1995年加入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通过近20年的努力,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的建设和发展,使雾灵山各项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先后被国家有关部委命名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中国青少年科学考察基地”、“全国林业科普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示范单位”。2007年被搜狐旅游网站百万网民评选为“京郊最美的山色”第一名,北京国际旅游文化节组委会指定为2008年“北京奥运旅游目的地”,河北省林业局评选为“五星级森林公园”,被河北登山协会评选为“河北十大名山”榜首。近几年,雾灵山保护区管理局走出了一条以保护为宗旨、积极开发、永续利用、自我完善的新路子,主要在以下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以保护为根本,确保生物多样性安全
雾灵山自然保护区是自然遗产最珍贵、自然资源最丰富、自然景观最优美、生态地位最重要的区域。区内自然风光神奇瑰丽,动植物资源丰富,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钱豹、金雕等陆生脊椎动物173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人参等高等植物1870种,是我国不可多得的一座“物种基因库”。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既是重要的生态资源,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资源。因此,保护好雾灵山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成为保护区管理局的根本首要任务。
自成立保护区以来,保护区管理局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成效卓著。实施了“三大举措”,实现了“三个突破”。
实施“三大举措”。一是建立起了完善的资源保护体系。保护区管理局—管理区—管理站及社区护林组织形成了较完整的资源保护组织网络和管理体系。防火工作责任重于泰山,保护区管理局制定了《森林防火实施预案》,加强了防火工作的组织领导,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制,始终把森林防火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管理局—管理区—管理站—管护人员层层签订森林防火责任状;采取学校家庭联动式防火宣传模式,在林区中小学上防火课,向中小学生宣传防火知识,从而带动家长树立防火意识;经常性地深入乡村开展联防工作,发放防火宣传年历,每年组织周边乡村干部召开一次“护林防火联防会议”,与周边乡村和护林员签订防火责任状;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强化防扑火能力建设,成立专业扑火队组织,完善防火装备;加强宣传教育,张贴宣传标语、出动防火宣传车、利用乡村有线广播等多种形式宣传,使森林防火,人人有责的观念深入人心。
制定了保护区重大有害生物应急预案,加强森林病虫害预测和预报,对有重大危害的病虫害制定防治方案,有效地保护了森林资源的安全。
二是建立起了森林防火和资源保护电子监测系统。运用高科技手段对保护区森林资源实施远程动态监测、管理和保护,使保护区真正实现了防火监测数字化,资源监控网络化,防火指挥科学化,保护区迎来了森林防火和资源管理的“数字化时代”,同时也为全省森林防火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
三是建立起了完善的资源保护制度。资源保护和森林防火的指挥、宣传、扑火和案情侦破系统逐步完备,值班住宿、防火瞭望、电子监测等相关制度进一步完善,资源保护和森林防火目标明确,责任落实到位。
实现“三个突破”。即在防火和资源监测上,突破了传统的单一检测方式,实现了远程微波电子监测、瞭望站监测和地面巡护相结合的全方位、立体式的网络化监测;在防火和资源管理上,突破了传统的陈旧管理模式,形成了统筹安排、部门联动、群防群护相结合的防火管护新格局;在防火宣传上,突破了标语、碑牌等常规宣传手段,形成了广播、电视、宣传年历和上防火课、召开防火会议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宣传新格局。
由于资源保护成绩突出,2004年保护区管理局被省森林防火指挥部授予“森林防火先进集体”和“三年无森林火灾先进单位”。2005年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森林资源管理先进单位”,2006年被河北省林业局、人事厅、总工会授予“十五期间河北省林业工作先进集体”,2006年被河北省林业局授予“河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及
自然保护区建设先进单位”。
二、科学规划,积极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雾灵山保护区内物种丰富,山势雄伟,峡谷纵横,幽潭飞瀑,林海茫茫。自古以来就是一座中华名山。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曾遍游雾灵山(北魏时称伏凌山),并在《水经注》中写道:“伏凌山甚高峻,严嶂寒深,阴崖积雪,凝冰夏结,故世人因以名山也。”明代学者顾炎武在《昌平山水记》中记载:“其山高峻,有云雾蒙其上,四时不绝。”明洪武年间,中丞刘伯温曾到雾灵山巡视,并留下巨型摩崖石刻“雾灵山清凉界”碑。清顺治二年(1645年),雾灵山被清王朝划为“清东陵”的后龙风水禁地,封为皇家风水宝地,清圣祖仁皇帝康熙曾游览此地,并题《晓发古北口望雾灵山》诗一首。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多次瞩目雾灵山根据地的建设,并派高级领导到雾灵山组织抗日活动;建国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雾灵山的建设和发展,胡耀邦、江泽民、姜春云等先后到雾灵山视察,江泽民于雾灵山北麓题词“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雾灵山是大自然的缩影和沙盘。在平地里从南到北几千公里的植被变化,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景致变幻,只需在这里从山下到山上几十公里便可以尽情无遗地展现出来。在海拔落差1600余米范围内,从山下到山上依次排列松栎混交林带、阔叶林带、落叶松云杉林带、亚高山草甸灌丛带,带谱界限清晰,季节分明,规模宏大,景色壮丽,集峰、石、林、泉、瀑、涧与各种野生花卉为一体,是座立体式的多资源的大花园。季节变幻,品种推新更迭,争奇斗艳,是从春到秋鲜花盛开的大花园。
雾灵山“春赠百花香,夏送万木葱,秋织锦绣绮,冬塑冰雪淞”,四季风光瑰丽,是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雾灵山云海、日出、佛光、晚霞、雾凇、石海、奇峰、秀水、古树等构成了一幅集泰山之雄、黄山之奇、华山之险、峨眉之秀、青城之幽于一体的美丽的自然山水画卷。
为充分利用雾灵山优美的自然资源和重要的区位优势,促进雾灵山周边地区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维护和改善京津地区的生态环境,雾灵山保护区管理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严格保护、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立足京津,辐射周边”的发展战略,统筹规划,科学管理,以发展大旅游、兴办大产业为基本目标,倾力打造生态旅游品牌,有雾灵山特色的生态旅游得到了长足发展。目前,雾灵山以其秀丽的自然山水,巍峨的奇峰峻岭,变幻莫测的气象景观,成为人们旅游休闲、避暑度假、科学考察的胜地。
保护区管理局按照“核心区管死,缓冲区管严,实验区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编制了《雾灵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规划方案》。按照规划方案在保护区实验区开发了仙人塔、五龙头、龙潭、清凉界4个生态精品景区,旅游公路50公里,游览步道10千米,停车场3万平方米,观景休息亭3个,售货商亭3个,精品游览线路60千米,仙人塔、龙潭瀑布、清凉界碑、五龙头等120多个景点,雾灵山云海、日出等诸多奇特瑰丽的自然景观,形成了以森林景观为主体,苍山奇峰为骨架,清溪碧潭为脉络,人文古迹为点缀,自然景观于人文景观浑然一体、风格独特的山水画卷,成为特色鲜明,品位高雅,功能完善,环境优美,情趣盎然和生态文化浓郁的华北自然生态名山。
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旅游从业人员全部实行聘任制,对宾馆、饭店、售货商亭、旅游车队等难于管理的经营性项目全部实行承包经营,景区卫生管理人员和售、检票人员全部实行培训上岗。实行科学规范化管理,制定并严格执行了《旅游从业人员服务道德规范》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成立旅游稽查管理组织,加大对旅游经营、管理、服务、卫生和安全等环节的监管力度,服务环境做到了净化、美化、绿化、亮化,服务场所实行三公开,雾灵山旅游经营管理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目前,雾灵山生态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已具备一定规模,有中高档宾馆3个,有客运中巴车13台,年接待游客15万人,年经济效益500万元,年社会经济效益1亿元。极大地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社会就业、产业调整、百姓致富创造了新亮点,为地方经济发展拓出了新的增长点。
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各项工作正常进行
雾灵山保护区自1988年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已完成一期、二期、三期等基础设施建设,使保护、科教、交通、旅游等系列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为保护区多功能的发挥创造了良好条件。
1.管护设施不断完备。2003年,投资700万元完成了防火指挥中心工程;2004年投资300万元的保护区基层管理区、站工程建设;2006年投资600万元完成了落松台至清凉界防火公路工程。
2.旅游配套设施不断完善。2001年投资700万元建成了龙潭景区观光索道工程;2002年投资4000多万元完成了防火、旅游公路的硬化工程,投资150万元实施了保护区电网改造工程,投资200万元建成了保护区科研综合楼工程;2005年投资300万元完成了精品景区建设工程;2007年投资300多万元完成了龙潭双层停车场、景区改造工程;2009年投资700多万元建成了山门、生态博物馆工程。
近十年来,雾灵山保护区基本建设总投资达7000余万元,这些工程的建设为保护区实现更快更好发展提供了巨大推动力,为保护区跻身全国一流的自然保护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50千米的生态旅游和资源保护公路工程,彻底解决了制约雾灵山森林防火和生态旅游发展的瓶颈;森林防火指挥中心工程,集实时监控与远程指挥于一体,使雾灵山森林防火自动化、资源监控现代化水平居于全国领先;生态标本馆的建成,成为展示生态建设成就的“窗口”和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激发人们更多地走进自然、了解自然、亲近自然,使大自然成为人类健康成长的摇篮以及学知识、长本领的重要课堂,充分发挥了雾灵山保护区的科教基地的作用;旅游基础设施工程,完成了十八潭、青龙岭、龙潭等精品旅游线路建设,使旅游景区设施更加完善,更加具有知识性和参与性,使雾灵山真正成为了享誉京、津等周边地区的生态旅游胜地。
四、依靠科技,促进保护区快速发展
科学研究是自然保护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必须依靠的基础,是自然保护区兴旺发达的标志,是自然保护区工作的灵魂。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发挥的程度,直接取决于科学研究的水平。雾灵山保护区的科研工作,主要是围绕保护对象开展了常规性研究和专题研究,全面掌握了保护对象的习性和规律。同时与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联合开展深层次的研究,充分发挥保护区的优势和价值。完成了科研课题12项,获国家级奖4项,省部级奖7项,出版了科研专著6部,其中《雾灵山自然保护区温带森林生态系统》一书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对指
导保护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发表科技论文200余篇,其中获国家级奖5篇,省部级奖16篇。这些科研成果为保护区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五、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推动保护区可持续发展
自然保护区是林业生态建设的中间力量,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基地、科研教育实习基地、生态道德教育基地,也是林业的“窗口”。保护区管理局始终把管理作为核心工作来抓。在现有管理局—科(局、办、管理区)——管理站管理模式下,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做到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科学设置工作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实行以岗定人,并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建立奖罚分明的考核奖惩机制。保护区政令畅通,人心凝聚,为保护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雾灵山保护区管理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永续利用”的建设方针,实现了四个转变,即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实现了由粗放型管护向集约型、科技型的转变;在保护区管理上实现了由一般管理向依法治区、科教兴区为核心的法制化、规范化管理的转变;在旅游上实现了由普通森林旅游向以生态文明科普宣教为核心的生态旅游的转变;在基本建设上实现了由低速缓慢发展向高速度、跨越式发展的转变。雾灵山保护区跻身全国一流走向世界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作者简介:孙建国(1966- ),男(满族),河北兴隆人,河北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林业高级工程师,宣传科长,研究方向:自然保护区管理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