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刚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安徽商业领域经历了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阶段、“分配型”的流通功能转化为“交换型”的流通功能阶段和初步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流通体制三个阶段,流通业快速发展,流通体制改革逐步深化,流通业对经济贡献率快速增长,现代流通方式迅速发展,大企业、大市场的迅速发展为流通业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农村商品流通改革和市场建设试点全面实施。从发展趋势上看,安徽要进一步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完善市场体系,促进流通业结构调整和流通现代化。
关键词:流通业;流通体制改革;现代流通方式
中图分类号:F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18-0008-03
改革30年来,安徽商业流通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从流通主体、流通渠道、流通方式、经营业态,直至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商品市场初具规模,市场机制初步形成并发挥作用,民营商业企业异军突起,流通主体实现多元化,流通设施和技术不断改善,现代流通方式从无到有、快速发展;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的流通格局初步形成,以市场化为标志的商品流通体系初步建立。流通业在引导生产、促进消费、扩大内需、增加就业等方面的作用日趋显著,已逐渐成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先导型产业。从发展趋势上看,安徽要进一步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完善市场体系,促进流通业结构调整和流通现代化。
一、30年商业改革成果
(一)流通业快速发展
从近几年安徽省GDP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与GDP具有同步性。2007年安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7.4%和19.8%,增幅均创历史新高。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不仅提高消费预期,增强消费能力,也推动了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和消费结构的调整,无疑为扩大消费、促进内贸流通业加快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经济的增长刺激着流通和消费,为流通业加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2年的1256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380亿元,年均增速14%左右,五年累计完成9000亿元,10年来不断创出新高。
(二)流通体制改革逐步深化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随着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县以下商业已基本由个体私营经济主导。国有流通企业改制、改组、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取得积极进展。一些国有中小内贸企业通过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售卖等方式,已经基本放开搞活。流通体制改革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多种所有制格局已经形成,适应市场经济的流通宏观调控机制和市场调节机制逐步建立。
(三)流通业对经济贡献率快速增长
商务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增加税收收入、带动社会就业的重要力量。过去五年,商务对全省GDP增长的贡献率年均超过30%;商务领域税收收入占全省税收收入超过20%;带动就业占全省从业人员25%左右。商务经济贡献不仅体现在增加有效投入、带动总量增长上,还体现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上。
(四)现代流通方式迅速发展
包括沃尔玛、家乐福等世界500强企业在内的9家著名跨国连锁零售企业集团入住我省,实现了商业领域利用外资零的突破;现代流通方式不断创新为内贸流通业加快发展催生出内生动力。新型流通业态不断出现,现代流通方式快速发展,我省流通业从小到大,流通方式从少变多,流通企业由弱变强。这不仅是内贸流通业自身发展的表现,也催生出内贸流通业发展的新机遇。
(五)大企业、大市场的迅速发展为流通业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通过实施重点流通企业培育工程,扩大省级重点流通企业培育范围,建立国家、省、市三级重点流通企业培育体系,争取各级政府对流通业发展的支持,落实企业在用地、用电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做强做大,发挥其商品采购和市场销售网络优势,使其成为履行社会责任的典范和政府稳定市场运行、保障市场供应的重要支撑力量。一批大企业、大市场,近几年发展迅速,为全省流通业的发展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并成为我省内贸流通业的支撑力量。全省重点培育的年销售额超5亿元大型连锁流通企业达到8家,其中徽商集团超200亿元、百大集团超150亿元,继续名列中国企业500强。
(六)农村商品流通改革和市场建设试点全面实施
通过推动企业加强配送中心建设,提升连锁配送水平,保障商品质量,抓好农家店质量建设,加强诚信教育和业务培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引导拓展服务功能,加快构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扩大农村消费,农村商品流通改革和市场建设试点全面实施。新农村建设尤其是农村商品流通改革和市场建设扎实推进,标准化连锁店、配送中心、农产品重点批发市场和出口示范基地分布于全省乡村,不仅仅为农村带来了良好的消费环境、丰富的商品,促进了农产品的进城和出口,更把现代消费理念和现代文明引入农村,推动农村市场日趋活跃,农村消费加速增长,有力地促进农村地区内贸流通业的快速发展。到2007年底,全省累计建设290个农村商品配送中心、17000个连锁农家店,覆盖全省所有乡镇和30%以上的行政村。
二、对流通业改革的评价
商业领域的改革,从总体上讲与经济体制改革同步,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在一些局部环节,存在失误和不足。客观给予评价,是为了进一步完善商业运行体制。2003年,商务部提出中国商业改革发展的重点是未来5年国内商业领域将建立包括一套完善的法规体系、信用体系、市场体系、现代流通体系和市场监测调控体系在内的五大体系,以适应现代商业发展的趋势。现在5年时间过去了,这些体系建设依然艰难,更谈不上完善。
(一)流通业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流通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从内外贸合一的改革转向整个流通体制的调整和完善。但我们始终没有一个完善的流通体制,一调整机构就拿商业开刀。我们商业机构每次都变来变去的。物价上涨了,货物紧张了,商业部门就要负责任;经济形势好转了,商业就被放在一边,没人重视。比如2007年猪肉价格涨幅过快,从商务部长到国务院总理都天天催问,出了问题就来找商业部门。因此,现在必须考虑的是如何建立稳定高效的、竞争有序的流通体制的问题了。
我国商业体制的改革,最初从取消计划商品、放开流通渠道、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扩大市场准入开始,到改革国有国营商业,打破国有商业的垄断地位,实行国有商业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让原有的国有商业改制为股份制或民营公司,参与市场公平竞争。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又批准外资零售商进入国内市场。在此过程中,商业行政管理体制作了多次相应的改革,国家成立了统筹管理内外贸的商务部,对内贸企业的管理也由直接管理转变为宏观管理;在省一级也都建立了职能对口的商务厅,这就比较适应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对接的新形势,促进国内中资商业与外资商业的共同发展。但是这一新的商业体制还没有彻底理顺。与全国大多省市一样,省一级流通业管理机构分分合合,而市一级的商贸管理机构,多数地方撤销,少数地方保留,即使保留的也主要是负责处理国有商业改制的某些遗留问题。县一级的商贸管理机构则基本上全部撤光。市县商贸管理体制不仅与中央的不对口,即使在省内也很不一,这种上下不对口、职能又不一的体制,必然影响到对市场流通的管理,使对商贸行业的领导力量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