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与高技术集群企业的互动模式研究

2009-08-20 08:32吴晓波李璟琰
现代管理科学 2009年7期
关键词:知识转移互动模式大学

吴晓波 李璟琰

摘要:顺承知识观的理论要义,文章以大学和高技术集群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形式多样的大学一产业互动,分析了不同学术群落之间的知识转移活动。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得到了互动模式划分的两个维度——资源属性和契约属性;并将大学与产业问的互动划分为孵化式互动、顾问式互动、联盟式互动以及项目式互动等模式。

关键词:大学;高技术集群;知识转移;互动模式

一、引言

美国“硅谷”,依托斯坦福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强大的技术与研发优势,发展成为世界计算机和软件产业中心:印度班加罗尔亦凭借印度理工学院等高等学府及其丰富的计算机技术人才,成为继硅谷之后的又一信息产业中心。它们的成功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当地大学或科研机构强大的技术与服务支持。

从知识的观点出发,学者们分别针对集群内外部知识源展开了各种探讨,主要观点聚焦于三方面:其一,向集群外部的知识源学习。例如,Keeble和Wilkinson(1999)通过对英国剑桥地区的实证研究发现,区域和国际网络在当地高科技企业的外部创新资源导人、合作研发以及科技人才引入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提出了向集群外部知识源学习的建议。其二,从集群内部知识源吸收。魏江(2003)总结了集群内部六类知识溢出源:特定企业自身、用户企业、供应商、竞争或互补企业、集群代理机构和公共服务机构,并认为大学、科研院所等公共技术支持部门产出的基础性或基础应用性研究成果是集群内部学习的知识来源之一。其三,集群内外部知识网络的构建对于知识源的具有深刻影响。如,Belussi和Areangeli(1998)考察了网络结构的灵活性与网络学习的相互关系后认为,具有高度弹性(成员频繁变更,关系类型重组、空间范围扩大等)的网络往往能够创造性的学习,以动态的技术环境等。

当前,我国高技术产业集群纷纷在各地兴起并蓬勃发展。从实践角度看,大学作为集群内部知识源对高技术集群企业知识能力的提升将起到越来越关键的作用。为此,本文着眼于这一实际,将大学作为高技术集群内部知识源,从而考察其与集群内知识网络主体——高技术企业之间的有效互动模式。

二、大学一高技术集群企业互动

所谓社会互动(Social Interaction)。一般是指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通过接近、接触等方式而发生交互作用的过程。大学一产业互动合作能更好的促进学者的创新与开发绩效。这其中。互动涉及的主体包括专利许可与技术转移驿站fLicensing andTechnology Transfer Offices)、战略研究机构(Strategic Researth Offices)或孵化器(Incubator),以及风险投资机构(Venture Support Organizations)等。实证研究表明,人员流动、非正式接触、咨询关系的建立以及联合研究项目构成了大学一产业知识转移复合渠道的主体,而专利与衍生企业这两种形式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则相对较弱。

对于大学一企业互动模式的研究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中,互动的主要内容大多集中于专利活动和大学衍生企业两方面。从专利数据出发,学者们着眼于不同研究视角开展_『丰富的实证研究;同样,“大学衍生企业”也是互动的焦点内容。在第二阶段中,研究则开始更多地关注大学与产业两者间知识的转移。然而。大学一产业互动研究中的“双向知识流”通常被忽视,特别是由产业流向大学的那部分。在与实际的产业互动过程中,大学研究学者们能通过与产业从业人员的交流沟通,了解实际商业环境中面临的诸多技术问题以及其他一系列学术研究范畴内颇难涉及的有价值的研究方向。同时,更多地参与到多样化的大学一产业互动中。能使学者们在实际应用情境下对现有的研究产生更为生动的理解和诠释,并通过长期与客户近距离接触,积累更多技术更新以及用户需求方面的即时信息。可见,对于大学和高技术集群内企业双方而言,互动带来的收益都是不容忽视的。

三、大学-高技术集群企业互动模式的提出

大量事实使人们开始思考,互动是否存在着更广泛的类型,即互动模式是否具备多样性。Schartinger等人(2002)研究指出,相比于契约研发以及联合研发而言,专利授予、专利许可在公共部门一私人企业互动的各项活动中只占据了一小部分。Agrawal和Henderson(2002)以MIT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为研究对象,通过数据分析证实了专利受让、专利许可仅占到知识转移活动的10%。从合作动机看,DEste等人(2005)也指出,大学研究人员之所以与产业开展互动是基于多重原因的:其中包括获取额外的研究资金、检验研究适用性、创造接触行业技能与设施的途径以及与时俱进地了解行业实际问题等。如此看来,没有一种单独形式的互动能满足如此多样化的动机。因此,本文将试图找出模式划分的维度,以确保划分结果的纯粹性与完备性。

DEste & Patel(2007)又基于英国地区的实证研究指出,大学与企业的互动既包含正式协议(大学与产业签订的具有法律效率的合同等),也包含非正式结网活动(包括非正式集会、碰面与各种会议)。为此,他们将这些活动归为五大类。分别是:非正式集会与会议、咨询活动&委托研发、创立新实体、培训以及联合研发。尽管上述五大类互动形式的划分的是规则的,但仍不在能满足对于“模式”总结的系统性要求。由此。本文将基于学者们总结的一系列互动具体内容,提出大学一高技术企业在集群环境下的互动模式。并尽可能使其系统化。

四、大学一高技术集群企业互动模式的划分

环顾知识密集型服务业(FIBS)与制造业互动的已有研究成果,Tordoir(1995)基于服务提供过程中专业知识和技术互动整合的研究,将服务供应方(FIBS)与客户(制造业企业)之间的互动划分为了三种基本模式:诊断式联系(Sparring Ralations)、合作式联系(Jobbing Relations)及销售式联系(Sales Relations)。但此时,模式划分维度尚且不甚清晰。而后。Gadrev和GaHoui(1998)继承并发展了Tordoir的理论,他们所提出的服务供应商一客户交互界面模型具有两个衡量维度:一是双方的交互强度。也就是诊断式联系或合作式联系:二是服务供应商在客户企业中的执行程度,也就是服务供应商在提供服务产品后是否进入客户企业帮助其实施产品功能。

然而,即便我们将大学与KIBS方等同,将制造业与高技术集群企业方等同,“执行程度”这一维度仍不能准确刻画出模式之间的差异。这是因为,类比主体之间的差异仍是不容忽略的;也就是说,大学与FIBS相比参与项目的驱动力和研究导向有所不同:而高技术集群企业与制造业企业相比也体现更多“创新服务型组织”的特征。然而,我们

却可以顺应这种思维继续考虑,在界定模式划分维度的同时一并考虑互动主体的自身特征。正如一些学者关注到的,互动模式可按照资源配置情况、缔结互动协议时间的长短与正式程度两个维度划分。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大学一高技术集群企业的互动模式按资源属性和契约属性两个维度进行划分。

为确保模式划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我们把这一过程分解为两个阶段:首先,找到大学一产业,企业互动的主要渠道与表现形式;然后借鉴、修正相关研究中模式划分的维度。并以此为依据概括大学一高技术集群企业互动的几种典型形式。图1是本文构思的核心,它揭示了对于不同模式的界定。

对于上述模式划分,有两点需要:其一,资源属性、契约属性两者并不存在负值。就资源属性维度而言,主要考察的是资源配置情况,即资源是集中在互动主体一方(纵坐标下端)的还是分布于两者各自边界内或共同体当中的(纵坐标上端);而契约属性则更容易理解,箭头从左至右表征了互动协议缔结时间长短的递进与正式程度的不断增加。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阐述各模式的具体内涵。

1孵化式互动。孵化式互动是催生新实体的典型形式。借助大学科技园这一平台,高技术产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找到了技术研发的有力依托。硅谷、剑桥、加班罗尔以及台湾新竹等产业集群的成功向我们昭示,大学与集群的地缘关系使得衍生行为更易发生;同时。孵化器等一系列公共服务机构又进一步加速了新实体的成长,然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国。孵化式互动的产出不仅包含大学教师与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活动、高新技术成果的孵化,还包括了大学企业(university-owned Enterprise。又称高校校办企业)的创立。

2顾问式互动。顾问式互动大多基于“外包式”的咨询活动或委托研发。此时,资源配置的组织边界仍然是清晰的,也即资源仍集中于原有组织内部;此外,由于这种互动往往有着“离散联系”,且不同性质的项目往往通过不同合作伙伴实现,因此从契约属性角度看其缔结时间的长短以及正式程度均与上述“孵化式互动”存在着一定差距(例如,双方成员不必形成临时性或永久性的新组织。更不必产生组织承诺等)。在这种互动模式下,两者的相互依赖程度不是非常高,其合作历史也不一定十分长。相对于其他几种模式而言,顾问式更具弹性。

3联盟式互动。联盟式互动强调的是组织间人员的正式与非正式联系。一般来说,联盟式互动的具体形式包括:(1)行业,企业与高校分别作为独立发起方或共同发起方开展的研讨会、交流会;(2)大学研究人员、学生等与企业家、技术人员甚至普通员工的非正式联系——这种结网行为往往是正式合作发生的基础,正是这种累积的人脉关系使得信息流通渠道更加丰富,基于情感交互的连接纽带这使得互动能在更长时间内得以延续;(3)大学为企业员工开设的各种培训类课程——企业讲座、大学MBA、EMBA教育等;(4)企业为大学提供的实习基地、研究生联合培养计划、博士后流动站等。上述互动包含着互动主体双方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的交融,但由于非正式联系的存在。契约属性。(时间长短、正式程度等)却不甚明显。

4项目式互动。顾名思义,项目式互动是基于一定周期内,双方联合研发行为的交互过程。与顾问式互动有所不同,项目式合作中。互动双方将共同组建一个临时的研发团队。完成由政府或企业主导的技术难题攻关或全新领域初探等任务。这类合作往往规模较大、历时较长,伴随着互动双方的人员借调、知识联盟等行为;同时。项目式互动的产出也是客观的,因为随着而来的往往是一项全新的技术突破。企业与高校展开项目式合作表明双方已经在以往的接触中建立了相互信任机制,并能够找到资源嫠合的接口。

五,结语

尽管人们对于大学在知识转移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及其推动经济发展所做的贡献的关注度与日俱增,但学者们对大学——产业互动的模式究竟怎样这一问题上却远为达成共识。本文通过考察形式多样的大学一产业互动,研究得到了模式划分的两个维度——资源属性和契约属性,同时将其划分为四种互动模式。

另外,基于“互动”的观点,在集群知识网络环境下总结大学与高技术集群企业互动的作用机制,以及大学与集群企业互动的影响因素分析也将是极具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Agrawal A,Ilenderson R. Putting patents incontext: Exploring knowledge transfer from MIT.Management Science, 2002,48(1):44-60.

2Bonaccorsi A; Piccaluga A. A theoreticalframework for the evaluation of university-indus-try relationships

R&D; Management, 1994,24 (3):229-247.

3D'Este P, Patel P. University-industrylinkages in the UK: What are the factors underly-ing the variety of interactions with

industry?.Research Policy, 2007, 36(9):1295-1313.

4Gulbrandsen M, Smeby JC. Industry fundingand university professors' research

performance.Research Policy, 2005, 35(6):932-950.

5Schartinger D, Rarmner C, Fischer, etal. Knowledge interactions between universitiesand industry in tustria: sectoral patterns and de-terminants. Research Policy, 2002,31(3):303-328.

6魏江,产业集群——创新系统与技术学习,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知识转移互动模式大学
至善
基于“平面镜”为例分析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互动模式
高中英语教学中应用互动模式的构思
高职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知识转移方式
高管流动、关系人口学与跨企业战略学习
跨层次视角下项目社会资本对知识转移的影响
校企合作创新网络信任与知识转移的演化关系研究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
门槛最高的大学(前10名)
偶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