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与对策

2009-08-17 09:53尚守恭李海珍
职业教育研究 2009年8期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制约因素农村

尚守恭 李海珍

摘要:通过详细分析当前制约我国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加大宣传力度,转变传统观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加大投入,扩大规模,鼓励多种办学形式;面向市场,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市场引导与学校自主相结合,加大改革力度。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农村;制约因素;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培养农村发展急需的各种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做出了应有的贡献。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构成日益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直接因素。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8.2%,初中文化程度占49.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占11.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0.6%,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①进入21世纪,现阶段农业的中心任务是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并将其作为新世纪我国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途径和重要措施。但当前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缺乏、劳动力素质不高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制约农业发展的症结,带来了农业的高成本与低效益,影响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不能适应建立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需要。同时,按照我国制定的发展战略,未来10年内将有1亿以上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如果农民进城前得不到很好的职业教育,势必影响我国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影响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目标的实现,制约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和加快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要。因此,要把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重点放到农村去。然而,目前我国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和影响了其发展。

制约我国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

错误观念几千年来,我国传统文化强调“学而优则仕”,在这种观念影响下,许多人认为中等职业教育是雕虫小技,是没有前途的教育,极大地阻碍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蓬勃发展,企事业单位管理层的收入越来越偏高,同时,管理层中高学历者的比例也越来越大,这让人觉得不取得高学历就等于没有好的前途。在重学历和文凭、轻素质和技能的人才培养观与使用观以及对口高考的人才选拔体制影响下,普教“车水马龙”,职教“门前零落”。高等学校连续几年大幅度扩招,拉动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快速发展。对于希望通过求学来改变自己命运的农村子女来说,升入大学无异于“救命稻草”,这使得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雪上加霜。

参差不齐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师资队伍可以培养出良好的职业技能型人才。据权威机构统计及预测,到2010年,我国职教师资应达到105万,平均每年需增加3万人。近几年,我们的职业教师队伍虽然得到了快速补充,但因为大多数教师是由普通学校转来,不仅存在着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现象,而且存在着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及专兼职结构不合理现象。表现在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少;学历偏低;职称偏低;大多数青年教师缺乏专业实践经验,专业技能、教学能力不足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教育财政投入不足中等职业教育扩招后,职业教育的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将进一步下降,难以保证教育质量。2001年至2002年,全国教育经费支出增长了18.5%,而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支出仅增长了6%。从财政经费看,中等职业教育占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的比例由7.27%下降为6.35%。从国际经验看,职业学校生均成本高于普通高中生均成本约10%。由于财政性经费投入不足,2003年全国职业中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仅1684元,有10个省区低于普通高中,有的地区比普通高中低2000元以上。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投入更低,2003年全国职业中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仅为239元,有16个省区的职业教育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低于普通高中,有的地区仅为普通高中的50%左右。由于发展职业教育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教育收益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实现,加上前几年职业学校自身及外部环境的问题,许多地方尤其是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对职业学校的投资兴趣与力度明显减少。虽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共同筹资,从2007年开始对进入职业高中学习的农村学生给予每年1500元的资助,但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改观,与此相对应的是政府职能没有得到及时强化,没有做到统筹管理,使得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制约的局面仍然延续。

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我国农村职业学校的课程普遍是以专业学科为中心的模式设置的,即将各类课程按教学顺序排列为分阶段的相关课程,组成各门课程既相互衔接又各自独立的学科体系。教学安排要么机械地将文化课和专业课捆绑在一起,形成文化课+专业课的模式,要么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构成。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课程门类划分过细,相关学科的内容多有重复之处,使得教学投入大,甚至在相关课程上出现重复投入,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浪费时间,又浪费教育资源,使教学效益大打折扣。(2)片面强调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课程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我国初中后职业学历教育本身还需担负国民教育的任务,在课程设计和教材建设上还未跳出普通教育课程体系的窠臼,不论哪门课程,都刻意维护和追求学科理论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不注重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的培养,因而忽略了有关职业态度、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的教学。(3)现行的课程结构虽然便于课程的编制和教学的组织,但对中职与高职之间的课程衔接却是不利的,也不利于学生灵活选择学习内容。

培养层次与宏观社会人才结构需要脱节合理的学校层次结构是指各种职业学校之间的比例比较科学。目前,在层次结构上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过度膨胀。据统计,2000年,全国职业初中近1200所,招生32万人,在校生近90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包括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20250所,招生411万人,在校生1307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的比例为51%,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184所,招生19.4万人,在校生40多万人。②可见,我国整个职业教育体系的特点是重中间轻两头,中职规模过大。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转型,对技术人才需求标准的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由于过度膨胀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问题就会凸显出来,培养层次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最终会导致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进一步受阻。

解决制约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因素的对策

加大宣传力度,转变传统观念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新闻媒体、职业学校要大力宣传优秀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与突出贡献,大力宣传中等职业教育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人物,特别是通过职业培训“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典型事例,在全社会弘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风尚,真正改变部分群众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为使“要致富,学技术”、“读完初中上职中,打工致富一路通”的观念深入人心,各地职业学校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宣传品等形式,宣传职教办学优势,特别是要使广大农村青年认识到参加职业培训的好处,使升学无望辍学在家的广大农村青年走入职业学校继续接受教育,学到一技之长,更好地服务社会。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2年下发了《关于加强职业培训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为进一步提高中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供了指导思想,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必须要尽快解决教师学历不合格、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不过硬等现实问题。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职业学校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狠抓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使广大教师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成为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能讲会做的“双师型”教师。一是,职业学校要吸收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学校任教,并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场地、师资,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逐步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操作水平。二是鼓励教师在职进修,鼓励教师考取各类职业资格,实现专业之间的转换。三是认真落实专业教师每年到对口企业实践2个月的政策,提高教师操作水平,适应实践教学的需要。四是积极推行聘任制,优化教师队伍,把教职工的收入与学校发展、个人工作业绩挂钩,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努力实现教师由学科型向“双师型”转变,努力实现职教教师队伍结构与职业教育发展实际需要相适应。

加大投入,扩大规模,鼓励多种办学形式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强化职能,提高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合理定位中等职业教育,在政策、资金上给予一定扶持,充分把“科教兴国”落到实处。教育主管部门要从长远的角度,宏观统筹,统一规划,稳定现有的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严格执行中等职业学校不再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不得并入高等学校或改办其他类型学校的政策规定。要以优质职业学校为龙头,组建职教集团,发挥集团优势,以强带弱,共同发展。每个县要办好一所起骨干作用的中等职业学校(县职教中心),积极发挥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县职教中心)的辐射作用;与相关职业学校联合办学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与有条件的乡镇中学连锁办学,扩大招生规模,降低学习费用,方便农村青年就近接受中等职业学校的学历教育和培训。同时,要大力发展民办中等职业教育,认真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教育部等七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意见》,开展形式多样的个人办学、合作办学、企业办学,鼓励社会团体、民主党派、事业单位办学,减轻财政负担,加大职教投入规模。应积极探索国有民办、民办公助、公办转制、股份制和中外合作等模式,在公办中等职业学校中引入民办机制,积极推进公办中等职业学校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和运行机制的创新,使职业学校真正成为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实体。

面向市场,优化专业课程设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中职学校应该充分认识到推进教育产业化必须以市场为先导。要对社会的人才需求情况进行实事求是地调查和研究,面对市场需求对专业设置进行有的放矢地调整和优化,避免专业重置以及教育资源浪费。改革课程设置,就是要求课程模式从单一走向多样化,从封闭走向开放;就是根据不同类型、不同规格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使课程设置多样化;要减少必修课,增设选修课,同时实行更加灵活的学分制。21世纪的中等职业教育,必须改变传统课程设置上的“学科中心”模式和为特定岗位方向服务的做法,顺应科学研究和科学知识综合化发展的趋势,增设综合化的跨学科课程,建立综合化、多学科、主体交叉的课程体系,以宽基础、多方向的课程结构为指导,体现理论基础较扎实、专业知识宽而新的特点。

市场引导与学校自主相结合,加大改革力度学校是面向市场的独立办学主体,加强与市场的衔接,构建学校、企业、社会整体合作的办学模式是学校的努力方向。农村中职学校应根据农村经济建设及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调整专业设置,解决专业结构及人才培养和就业的矛盾问题;以社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社会化的新视野,加大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力度,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第一位,积极推进“校企合一”、校企合作,形成产教结合、校企共进、互惠双赢的良性循环。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观念的指导,建立在终身教育理念基础上的职业教育观是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论基础。应以大职教观为指导,实现职教——普教——成人教育一体化,构建职业教育终身化的模式,提升农村职教的层次。在这一过程中,应形成纵向衔接(小学、初中、高中、职业教育)、横向贯通(职业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的系统,使职业教育终身化,终身教育社会化,以适应农村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健全、贯通中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培训等机制和渠道,使得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更加健康、灵活,为新农村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贡献更大力量。这样既可改变人们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偏见,也可为中职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提供良好通道。

注释:

①许丽英:《新时期欠发达地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2005年第7期第57-59页

②王湛:《在2001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年第4期第6-13页

参考文献:

[1]汤敏,左小蕾.把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重点放到农村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24).

[2]黄尧.在2001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5).

[3]马树超.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的若干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5,(5).

[4]郭耀邦.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1,(3).

[5]吴立保,殷世东.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结构问题、原因及对策[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8).

[6]应晓建.浅析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OL].(2005-12-06).http://www.xswjt.com/ne/Article_Show.asp?ArticleI

D=268.

作者简介:

尚守恭(1964—),男,山西寿阳人,昔阳县高级职业中学教学副校长,讲师,主要从事中等职业教育研究。

李海珍(1972—),女,山西昔阳人,研究生学历,昔阳县高级职业中学教师,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高中政治学科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中等职业教育制约因素农村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浅析中职数学课与专业课的衔接
“新常态”下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三大转变
将情感教育融入“老年护理学”教学中对中职卫校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影响研究
论城市社区体育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制约因素的探讨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