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家雯
就期刊和报纸而言,都属于纸质平面媒体,它们的封页犹如人脸,一眼就给人是否有品味、有格调、有内涵的印象。这里,笔者结合自己从事多年的美术编辑工作,就综艺类期刊和报纸的封页和彩页设计谈一点粗浅的体会和心得。
一、立意是灵魂
综艺类期刊、报纸的封页和彩页设计的立意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创新。目前综艺类报刊铺天盖地,竞争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如果不能在设计上吸引读者的眼球,那毫无疑问就会在较量和比拼中败下阵来。艺术上的创新是重要的和主要的求胜之道和取胜之术。期刊、报纸封页和彩页设计,其艺术表现形式也无非是写意或者写实,也可以是二者的结合。运用得法,产生一个绝妙的创意,就会取得事半功倍、出奇制胜的效果。在此,就以笔者喜欢的法国小说中译本《红与黑》的封面来说吧,它译自司汤达的名著,整个封面呈现出红黑二色,似乎正喻意着《红与黑》的书名。男主角于连整个形象近乎一个剪影,被黑色包裹着,动势上则取直立姿态。和他面对的是市长夫人,她的一生是压抑的、无奈的、悲怆的,面对于连,她很有点不知所措。封面设计者没有就事论事地照搬生活表象,他在自己的创作感情上认为市长夫人的心灵是纯洁的。所以,他在处理这个人物时坚决摒弃了花花哨哨的衣服和歪歪扭扭的动作,立足于一个“贞”字,这是设计者的高明而独到之处:善于从审美对象中吸取审美情感,又善于移情人物,将自身的感情融于审美对象中。有了较高的视点,有了对人物的深刻了解,一个全新的立意就产生了,接下来的事就比较容易了。
笔者从事综艺类期刊和报纸的封面和彩页设计多年,记得为每周广播电视报2008年21期封面设计时,曾经有过多种方案,几经推敲和反复,终于从万众一心这个立意上受到启发,经过电脑的制作处理,让神色凝重、充满向往的小女孩们手捧着心形红烛,镶以暗红色的主色调,色彩浓重、反差强烈、回味隽永。然后打上文字:“凝聚民族力量重建美好家园”。这样一来,越发衬出了心灯的光照,这正是当汶川地震发生后,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对灾区人民的挂念。深刻体现了大灾之年有大爱的普世情怀。这是一个十分感动人的画面。设计紧扣主题,立意明确,而且简洁明了。
当然,手法的运用要为内容和立意服务,如果能做到有机结合,那就算作珠联璧合了。一定要注意灵活运用,切忌生搬硬套,普遍真理只有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之时,才会显示出真正的特色。
黑格尔说过:“绘画不能像诗或音乐那样把一种情境、事件或动作表现为先后承续的变化,而是只能抓住某一顷刻。从此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道理:情境或动作,动作的整体或精华必须通过这一顷刻表现出来,所以画家就须找到这样的一瞬间,其中正要过去的和正要到来的东西都凝聚在这一点上。”画家如此,期刊和报纸封面和彩页的美术设计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二、构图中的美学
有了一个完整而又独特的立意(即用脑设计)之后,紧接着就可以用手设计了。这就好比做菜,所需的料都已备齐,下一道程序便是烹调了。如果说立意阶段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宏观规划”,那么,构图阶段所要解决的问题则在于“微观调控”,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是整体与局部、面与点的关系,如果处理得当,就会浑然天成、水乳交融。可以说,构图是封面和彩页设计的基础,也是这个过程的主导,其中将涉及诸如内容与形式、形式与方法、造型结构和变化等问题,而最主要的是要充分利用绘画手法进行美术的再创造。有许多时候,封面和彩页的设计并不需要绘画,可以用照片、电脑效果来替代,但万变不离其宗,它的道理是与绘画一致的。
美感是设计者追求的目标,目标还要通过手段或手法去实现。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说过:“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绝佳的意境,同时也是一种实现目标的手法,即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然而,不管目标也好,手法也罢,关键的一点还是要对作品的主题要旨有深入透彻的理解,要充分悟出个中的奥秘,然后给予或含蓄或淋漓的表达。
笔者曾为每周广播电视周报设计过一个彩版,主题是“世界杯完全视听宝典”。为了造就独特的构图效果,选取了红、兰两大色快作底色,版面上是一群绿茵场上的足球硬汉,正蹩足劲在大声吼叫,充分张扬着男子汉的硬朗;左上角则是这些男子汉们杰出的代表贝克汉姆的形象。他露出的几乎是全身,双手攥紧,张大的嘴巴似乎正在招呼同伴拼搏……这个版面整个都让人物形象占据了,而且都是清一式的男子汉头像,尤其是他们大张着的嘴巴。给人以一种力量和昂扬情绪的感染。表达了全世界都瞩目的这个“欲望之夏”奋斗和拼搏的意念,红黄两种颜色代表两种不同的气氛,反差鲜明,他们背后的那个硕大的足球给人留下遐想的空间,更加强了这种效果。这个版面后来在全国广播电视期刊评比中获一等奖。
西方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在他的著作《艺术》中指出:“一种艺术品的根本性质是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它“是对某种特殊的现实之感情的表现”(贝尔:《艺术》,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什么是有意味的形式呢?笔者理解以某种特殊方式组合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问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感情。这种构图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感情的形式,可以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包括意味和形式两个方面:“意味”就是审美感情,它不同于一般的情感,是一种特殊的情感;“形式”就是作品各种构成因素的一种纯粹的关系,即纯形式。
这是设计时构图上的一种美学追求和刻意创造。
三、色彩是设计者的武器
笔者的老师、著名装帧艺术家任意先生对色彩怀有特殊的感情,他认为一幅作品能否抓住观众,色彩起着第一效果的作用。他曾潜心研究色彩组合,并在实践中使用色彩语言来表现他的作品的气氛和格调。他还幽了自己一默,说自己是一个好“色”之徒。
在笔者看来,色彩就是设计者手中的武器,高手必定弹无虚发,甚至一箭双雕。藉此可以挖掘主题思想的深度,凸现作品的本质内容,创造隽永悠远的意境,
譬如《闻一多全集》的封面设计,设计者钱月华不囿于常规思路,把精装本的封面封底布成一片黑色,一束红色火焰闪耀在封面中间,象征性地概括出了闻一多先生所处的那个黑暗时代和他的斗争精神。闻一多曾自喻自己是一座火山,与他同时代的名家朱自清也说过:“闻先生真是一团火。”据说抗日战争时期,他在四川把自己的书房全部刷成黑色,表明黑暗时时刻刻包围着他。但他是个斗士,那种红与黑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正衬托出他不屈的斗志和坚强的性格。这方面成功和典型的例子很多,还有如初版《彷徨》的封面,橘黄色作底,墨色作画,右上角是将要西下的太阳,左边三个人坐在同一把椅子上。连鲁迅本人都十分欣赏这个封面设计,他说:“《彷徨》的书面实在非常有力,看了使人感动。”再如长篇小说《红岩》的封面上的苍松和岩石,也是既冼练又具有象征意义。
笔者在新千年到来前夕设计的2000年上海电视杂志首期封
面,就是汲取了成功范本的营养,大胆采用红色调,除了红色之外,只留出一双明眸,注视着前方,头上和眼睛以下全部围上红布,这既可以理解为凝神回顾过去的一年、一百年、一千年,也可以引申为关注新的世纪的到来,充满热望、充满期盼。要表现过去和未来的诸多事件,难以择其一二,惟有双眼,是过眼云烟也好,是望眼欲穿也罢,尽收眼底。而浓重的红色预示着美好、振奋的未来,突出了生活的主旋律。这个封面设计后来在全国广播电视期刊评比中获得一等奖,大概也不外乎是因为除了有高亢的立意、独特的构图之外,还有对色彩的较为成功的把握和运用。
每年报纸和杂志都需要进行改版工作,这是一个很大的转折和考验。因为目前报刊竞争激烈,版面设计多年不变,难免使老读者产生了“审美疲劳”,无法迎合读者的“喜新厌旧”心理。另外,报刊上有大量的广告内容,有时候横七竖八,大有喧宾夺主之势。所以偶而也觉得难以下手。
为此,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多次往返于图书馆,了解国内外娱乐综艺类报刊地情况,包括它们的版面设计、用纸、色彩。近来我比较多地找一些有关色彩的理论书籍看,因为,我在从事美术编辑设计色彩过程中,报纸和期刊同样都是一份纸质平面媒体,但是由于纸质材料不同,所以设计的要求也不一样,期刊的彩色版面是铜版纸,而报纸的彩色版面只是新闻纸,在新闻纸上的照片和颜色还原差,所以设计报纸的色彩比设计期刊的色彩要求高,难度也高。因此,在用色上确实要多用些心,使报纸的彩版出新,做一个好“色”之徒。报纸虽然是文化快餐,但决不是随心所欲地拿捏出来的,特别是周报,从内容到版面形式还有纸质材料它必须是精致的。它更接近于周刊,而有别于日报,更有别于地摊小报。所以,好的周报也应该是精致的、趋向于精致的画报化。
随着纸质平面媒体的不断进步,在平时设计报刊封面和彩页时,总结出几点关键的设计理念:如封面设计采用大照片,上方加醒目的标题处理方法,这样可以突出内容、削弱杂乱的广告版块带来的视觉干扰;又如标题构成,通过精心地选用字形的构成、排列错落、粗细对比的可视标题,还能展示以美化版面和传递信息为目的的视觉审美表达形式,藉此表露自身的风格棱角,当然,报刊的改版也是经常性的事情,需要不断改进,推陈出新。一份报刊的成长犹如一个人的成长,终其一生,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