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1世纪的人类文明带来了科技进步、法律健全和企业发展,但企业的发展却受到与违背商业道德的相关行为的干扰。本文探讨了21世纪企业管理的人性假设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21世纪的企业发展以商业道德培育为主线,同时建设性地提出了促进21世纪企业发展的商业道德培育措施。
[关键词]商业道德;人性假设;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F28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18-0048-02
21世纪的人类文明带来了科技进步、法律健全和企业发展,企业作为提供人类文明所需的各种产品与服务的载体,科技进步使之成为推动文明演进的最重要的力量,而法律的健全又使企业在承担社会角色的过程中保持着竞争的秩序,企业在竞争中成长,社会在竞争中发展。
然而,当美国的次贷危机,中国的问题奶粉事件,乃至更大范围的企业机会主义成为现实,我们不得不去正视科技进步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有限性。金融业借助先进的技术工具促进了全社会的资源整合,却由于信用的滥用导致了全球的金融危机,食品行业受益于添加剂的技术成果,却带来人们对食品还是否是真食品的疑问甚至恐慌。在法律有限的约束范围内,很显然对上述问题的解决不能完全奏效。
我们通常认为,整个社会秩序的维护一方面依赖法律,另一方面道德约束也不可或缺,而且社会越趋向于进步,道德约束也应越强,这也是文明的标志。因此,企业在以利润为主要经营动力的前提下,若失却了商业道德的同步发展,那么,即使法律完备也会使上述现象屡禁难止。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更多地需要以道德来赢得人心,赢得长远利益,以此迎来企业发展的新阶段。
1 人性假设的变化与企业发展
企业的发展除了来源于技术进步以外,更多地来源于管理的发展。而管理理论的提出大多基于提出者对人性的假设。管理理论在人性假设上的变化在实质上推动了企业的发展,完全理性人假设使企业由粗放的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方向发展;有限理性人假设使企业管理更体现为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而其后的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和复杂人假设则使企业进一步发展为从人性出发去寻求管理之道,企业不但是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更成为了能够使社会成员获得社会认同、实现自我价值和寻求自我主张的场所。
但企业发展到今天,我们看到,管理理论的上述人性假设大多服务于提出如何按照对人性的这种假设来激励员工,企业更多追求的是其内在的经济性,而没有在更广泛的视角上去涉及如何使企业寻求与其各方面的利益相关者的和谐关系,而这在当今的企业管理实践中是尤为重要的。
1.1 21世纪企业管理目标的变化——追求外在经济性与内在经济性
今天的企业管理不再像那个时期的企业管理一样,仅仅通过管理使企业内部产生一种效率即可。今天的企业管理,更多地是要寻求企业超越于自我,而与外部环境中的顾客、交易伙伴、社会大众、政府以及与内部的员工的协调。所以,管理的目标不再仅限于追求员工激励,而是追求顾客满意、交易伙伴合作、公众赞誉、投资者信任、政府支持和员工倾力。企业不但追求其内在经济性,更追求外在经济性。
管理目标的变化,需要管理者以更广泛的视角来考虑人性的假设问题。
1.2 21世纪人性假设的变化与企业发展的方向
21世纪是科技发达、信息爆炸、文化繁荣的时代。表现在构成社会的人的身上:一方面,人的知识和素养越来越高,对于客观事物的判断表现出空前的理性,通过营销创造消费者更多地让位于消费者在认识产品或服务后对其价值的审慎评估;选择合作企业,人们不再仅仅考虑利益的分割,而更多地考虑利益的长久。另一方面,信息渠道畅通,媒体发达,人们有更多的渠道来了解企业,企业成为与公众和员工打交道的透明体。此外,整个社会物质丰裕,人们有太多的选择。因此,21世纪的人,是空前理性的人,是追求长久利益的人,是信息丰富的人,是有众多选择的人。所有掩藏着虚假的伎俩、手段和超越道德底线的行为、内幕都会面临着极大可能的被曝光、被抛弃、被淘汰的结局。
上述的人性假设的变化,使企业发展为一个承担着社会重要职能的角色,企业要追求如何能够与社会的其他角色共荣共生。
2 基于上述人性假设,培育商业道德是21世纪企业发展的主线
2.1 远大目标定位于长久的竞争优势
远大目标必然是长远的,但仅仅是长远还不能算是远大目标,远大目标应该具有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合乎道德是成为远大目标的一个必要条件。开创了著名的京瓷基业,现任京瓷集团名誉董事长(会长)的稻盛和夫认为,“目标要尽量定得远大些,应尽量使事业目的光明正大、名正言顺,应使目的能够被全体员工真正地从内心接受和认同,甚至应使员工家属都能引以为豪才行。” 合乎商业道德的被员工以自我价值标准所肯定的远大目标,成为企业获得长久的竞争优势的基点。
2.2 向上的价值观凝聚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只有那些具有向上的热情和执著的坚守着“精英主义”信念的企业,才具有形成独特竞争优势的信念动力。而这些向上的价值观的形成往往凝结着企业对伦理道德观而不是利润观的深刻理解。
如IBM 公司的核心价值观是:
(1) 尊重个人,尊重组织中每个人的尊严和权利。
(2) 为顾客服务,提供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公司都好的顾客服务质量。
(3)工作卓越,组织执行一切任务时,应以卓越的方式加以完成。
2.3 双赢战略赢得和谐的竞争环境
竞争从根本上来说,是在整个社会环境下的利益分割。处在同一利益共同体内的组织为各自利益展开竞争,在整体利益一致的情况下,人们会认为,己方得到的多,对方得到的就少,己方得到的少,对方就会得到的多,所以,常有“商场如战场”、“你死我活”、“置对手于死地”、“向上游厂家和下游经销商要利润”等之说。但在长期竞争环境中,人人都是理性的,我们不可能凭借自己的“聪明”去轻易擒获别人的“愚蠢”,在参与竞争的各方智力相当、资源相当、优劣势相当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在人人都同样经济的假设下,以双方的双赢而不是己方单赢为行事原则,才能真正与他人结成利益共同体,各自各享应得的一部分利益,从长远来看,以伦理而不是简单的功利为出发点,竞争环境会更和谐,这种竞争也更容易使企业换来所谓的“人脉”,在靠一己之力很难拓得大空间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这种战略更具竞争优势。
2.4 卓越领导以品德为基塑造组织的强劲生命力
孔子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领导者作为组织的领航人,其人格品性和行为习惯会在组织的管理过程中成为员工的行为指引,一个品行正直、操守严格、宽容厚道的领导者更容易在组织内开创出和谐、愉悦的工作氛围,富有道德心的领导者更容易得到员工的欢迎,这样的企业也更容易得到社会的认可。因为从人性的根本出发,人倾向于在被信任、宽松的环境中去选择行为和提高行为的积极性。
3 培育商业道德,促进21世纪的企业发展
3.1 加强法制建设是基础
法律强制与道德教化相比,具有其硬性约束的规范作用。以商业道德为准则,若能使道德准则在当今社会环境和人文素养条件下,通过法律形成规范,并进行严格的监督执行,那么,长期的强制规范会逐渐形成人的行为习惯。尽管按照正统的管理理念,通常会认为人本管理是管理的发展趋势,但是,不经过法律的率先规范,仅仅依靠道德教化去使人自觉地恪守道德,至少在目前还为时尚早。
一个个领先企业之所以出现在发达国家,与其在工业文明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持续的法制建设关系密切。不经过严明法律的洗礼,企业商业道德的形成将是遥遥无期的,毕竟对于企业来说,利益总是最难抗拒的。类似于沃尔玛这样的跨国大公司之所以在我国选择供应商时,要做极其详尽的伦理道德检验,除了部分来源于企业自身信誉的维护外,更多地来源于所在国家的法制监督。
因此,在推动企业发展的进程中,尽可能通过法制来使商业道德诉诸法律条文,是目前最现实的选择,也是以商业道德来推进企业发展的基础。
3.2 提升文化素养是关键
法制建设是基础,但在此基础上,若不进行最关键的文化素养的提升,那么,社会将退回至野蛮的严刑峻法时代。法律只是手段,若在法制建设的同时,人的文化素养在逐渐跟进,则企业的商业道德会逐渐成为自觉的自我约束,人在自身文化素养层次基础上,会进行良心拷问,会有为人的操守节制,即使有利益诱惑,但会逐渐形成基本的道德底线。
提升文化素养,一方面需要加强教育,另一方面则是在环境中要形成正向的舆论引导,使企业一方面自律,一方面迫于舆论压力有意识地节制不合道德的行为。
3.3 培训企业管理者有关商业道德的知识或案例是直接手段
法制建设和文化素养提升都不是一夕之功,若直接对企业管理者进行有关商业道德的持续的知识培训,则能使其从理论上形成主观意识,同时以实际企业的有关案例做培训,更能使管理者形成对企业经营之道的深刻思考,这些都将有助于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自觉恪守商业道德。
参考文献:
[1]柯林斯,波勒斯.基业长青[M].真如,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
[2]杨俊青.管理学通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收稿日期]2009-04-05
[作者简介]杨菊兰(1971—),女,山西大同人,硕士,山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工商管理、企业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