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科学信息传播的三次科学著作翻译运动

2009-08-13 09:47王汉熙宋以超周祖德胡树华
关键词:阿拉伯文明科学

王汉熙 宋以超 周祖德 胡树华

摘要:从时空尺度上观察,科学文明的发展在客观上存在跨地域传播的历史轨迹,而且这种跨地域传播引发了在学习和吸收已有科学文明及在社会形态改造之后产生了全新的科学文明,由此获得了科学文明跨地域传播的历史轨迹;从技术尺度考察这种跨地域传播历史轨迹,发现了存在基于科学信息本体结构的科学传播结构,这种结构能为科学信息本体结构的存在性考察提供证据。

关键词:百年翻译运动;阿拉伯文明;欧洲中世纪科学著作翻译;文艺复兴运动;中国近代科学著作翻译运动;科学信息传播;科学信息本体结构

中图分类号:G239.19;G301;G304;G321.9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09.04.030

在创建数字平台和互联网络的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平台时,笔者探讨了科学研究中的科学信息传播的机理和机制,发现科学信息载体是科学信息本体结构(OSSI)。

驱动科学信息本体结构运行的机理是科学优先权结构起点效应,机制是OSSI在科学信息驱动模块(SIDM)作用下的科学信息发布模块(SI-IM)和科学信息生成模块(SICM)的参量联构。其联构形式之一是面向科学信息传播的科学信息本体结构(MOSSIODSI)。

为验证面向科学信息传播的科学信息本体结构(MOSSIODSI)的存在,笔者考察了影响世界发展历程的三次大规模科学著作翻译运动。

一、百年翻译运动与阿拉伯文明

公元6世纪的阿拉伯半岛,贵族统治造成社会矛盾日趋激化,氏族部落之间的连年混战,罗马帝国、埃塞俄比亚、伊朗的相继入侵,导致要求统一,抵御入侵,保护商路的呼声日益高涨。穆罕默德(Mohammed,570—632年)于公元610年创立伊斯兰教,622年建立神权国家,开始统一阿拉伯半岛,至750年阿拔斯王朝(750—1258年)诞生,一个横跨欧、亚、非大陆的阿拉伯帝国(622—1258年)横空出世。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使得以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为标志之一的阿拉伯文明进入一个全新发展时代。这一时代分成前后相联的两个时期:第一时期——翻译、引进和介绍时期;第二时期——吸收创新时期。

830年哈里法麦蒙(al-Ma'mum 786—833年)在巴格达创办了一个综合性学术机构——“智慧宫”,内设翻译馆,重金聘请东西方翻译家,将收集到的希腊、罗马、波斯、印度和叙利亚的古籍译为阿拉伯文。在这里,阿拉伯先贤们挖掘、考证、勘误、增补和注释了古希腊和世界各地的数百种哲学和科学著作的原本和抄本,通过整理、校斟和收藏,将古希腊和世界各地的科学文化遗产从断送殆尽的境遇中拯救了回来,以国家体制的形式,组织了大规模的世界各地域文献翻译工作。

最先译出的是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紧随其后的是印度数学家婆罗摩笈多的著作《婆罗摩历算书》。不久,亚里士多德、柏拉图、阿基米德、托勒密等人的著作相继译出,据统计,其数量超过干部。

阿拉伯在翻译古希腊和世界各地学术著作的同时,还在智慧宫创办了天文台,开办了天学和医学学校,培养了大批的科学人才。经过百年翻译运动和教育培养,阿拉伯人全盘继承和吸收了古希腊科学的思辨方法,在此基础上开始了全面的创新和提高,在数学、天文学、医药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等学科领域继往开来,不断进取,获得了辉煌成就,涌现出数百部流芳百世的精典科学著作,从而将人类科学文明提高到一个新高度。

由以上史实我们可以看到,在阿拉伯帝国时期,通过对于古希腊和世界各地文明的翻译、学习,并在此基础上的大规模研究,阿拉伯的科学文明产生了质的飞跃。

二、阿拉伯科学著作翻译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西欧中古时期(公元476—1640年),政教合一,基督教神学占据统治地位。在教会的统治下,欧洲社会的极端分层,造成了经济发展严重滞障同,社会显得凋敝与破败,人们开始变得生活无着。西班牙此时正处于阿拉伯统治之下,经济繁荣,科学发达,这引起了欧洲社会贤达阶层的关注。来自法国、德国与英国的求学者开始聚集到穆斯林统治下的西班牙科尔多瓦、塞维利亚与格拉纳达等地的高等学府,如饥似渴地向穆斯林学者学习科学,就连英国国王乔治二世也不例外。他们开始有意识地将阿拉伯科学著作通过翻译介绍给欧洲,最初把阿拉伯科学著作系统地翻译成拉丁语的是非洲人康斯坦太因(Constantine 1020—1087年)。他从1060年开始在蒙特·卡西诺斯修道院(Monte Cassino)工作,直到1087年去世。由于他的工作,拉丁语国家开始吸收阿拉伯科学成果。

公元1196年,东征的十字军攻陷托莱多城,在该城发现了大量阿拉伯文的古希腊著作。在教会统治下已经不知道自己来自何处的欧洲人突然发现他们传说中的祖先竟是如此伟大,居然早在1000千多年前就拥有了如此伟大的思想,表述这些思想的著作不仅被异教徒翻译成为阿拉伯文字,而且帮助阿拉伯人创造了如此富足的财富。于是就在托莱多城开办翻译学校,吸引大批欧洲学者来校学习,开始着手对上述著作进行翻译。最终,在托莱多被译成拉丁语的穆斯林科学著作多达数百部。

由阿拉伯文到拉丁文科学著作的翻译工作,在西班牙最为活跃。自1125年到1280年有一系列的翻译家针对许多题目孜孜不倦地工作着。由于他们的工作,我们才得到亚里斯多德、托勒密、欧几里得和医学家阿维森纳与阿维罗伊以及阿拉伯天文学家与数学家的著作,还有一大堆占星术书籍,以及不少的炼金术的书籍。这些翻译成拉丁文传人中世纪欧洲的阿拉伯科学著作(如奠基现代代数的《算术和代数论著》,奠基现代天文学的《天文论著》,等等)对欧洲科学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

阿拉伯帝国的科学著作通过翻译进入中世纪的欧洲,直接从根本上冲击了教会的神学统治基础。这种冲击的核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科学教育将人从神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牛津大学的第一所学院成立于1264年,到了1400年,欧洲境内的大学超过了50所。在这些大学中,通过翻译和研学由阿拉伯人保存的古希腊、古罗马的文献,教育和辩论的风气得以助长。例如,利用希腊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因素和非基督教的自由思想,与经院哲学对立;利用罗马法关于产权和契约信贷的原则,为新兴的资产者的利益辩护;利用古代文学艺术中的现实主义成分,与来生观念作斗争。为了引经据典地与宗教神学统治进行明争暗斗,欧洲中世纪的先贤更加努力搜求古典作品的抄本。薄伽丘是这项工作的杰出者,他曾清理过许多意大利古老寺院的藏书。到15世纪,许多古籍已被收集起来。研究希腊时代的文化,蔚为学术界之风尚,这种风尚敲响了教会时代的丧钟。

其二,新的科学研究方法撼动了教会神学统

治的理论基础。阿拉伯科学发展的核心价值有二,一是全面创新了实验观测方法,二是开创性地提出了数学理论。

在科学认识论方面,罗杰尔·培根(Roger Bacon,1214—1292年)曾经长时期在托莱多留学与从事科学翻译工作,由此他开始关注实验方法作为科学研究的基础价值,探索获取真理的道路,从而吹响了探索近代科学研究方法的号角。

通过继承阿拉伯天文学理论、物理学理论、地理学理论和数学理论,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开普勒基于第谷的观测数据提出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伽利略发明了观测天象的天文望远镜,哥伦布和麦哲伦等人的地理大发现,证实了地圆学说。这些重大科学成果导致了托勒密地心说理论被根本否定,使得建立于其基础之上的神学教义不可避免地遭到质疑,教会统治的根基被撼动了,从此,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拉开了大幕,近代科学的发展以江河奔腾之势,一泻千里,不可阻挡!

由以上史实我们可以看到,在中世纪的欧洲,由于人类对于先进文化的敬仰,阿拉伯科学文明成为欧洲先贤学习的对象。十字军东侵,发现了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遗存,从而导致了新的一轮大规模科学著作翻译运动,建立在这次翻译运动基础之上的学习、继承、研究和开创,导致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近代科学发展来到了,人类科学文明出现了一个质的飞跃。

三、西方科学著作翻译与中国近代社会发展

1551年10月,天主教传教士方济各·沙勿略(Francis Xavier,1506—1552年)由海路到达广州,随后数十年间,大批西方传教士纷至沓来。他们在带来教义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个别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局限性的士大夫开始通过翻译西文著作,学习并介绍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徐光启(1562—1633)就是这项工作的开创者,他与传教士利玛窦(Mattco Ricci 1552—1610年)合译了《几何原本》的前6卷,还参与编译了地理学专著《泰西水法》。与徐光启同时代的李之藻(1565—1630年)与利玛窦合作编译的《同文算指》是中国编译西方数学的最早著作。徐光启、李之藻和利玛窦是中国翻译西方科学著作的奠基者。根据统计,利玛窦翻译150余种西方书籍,其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翻译著作有《几何原本》、《同文算指》、《名理探》、《穷理学》,等等。

大规模将西方文明介绍到中国的先锋人物是林则徐(1785—1850年)和魏源(1794—1857年)。林则徐到达广州后,他又将会英语的华侨、澳门教会学校学生招为幕僚,翻译《澳门新闻纸》、《新加坡新闻纸》;1839年6月17日在虎门接见了美国传教士卑治文(CalvinStuart Brice),表示想得到地图、地理书和其他外文书,特别提到想得到英国传教士马礼逊(Robert Morrison)所编《华英字典》;他令人将曾任东印度公司长驻广州“大班”的德庇时(SirJohnFrancis Davis)所著的《中国人》译成中文,名为《华事夷言》(1836年在英国出版);1839年7月组织了对瑞士法学家滑达尔(Emericide Vattel)的国际法著作《各国律例》的翻译;1839年底,林则徐又开始组织翻译英国人慕瑞(HughMurray)1836年在伦敦出版的《世界地理大全》,译名为《四洲志》。林则徐罢官之时曾嘱托魏源续修此志,魏源则据林所主持译编的《四洲志》参以历史志及两人记录,辑为《海国图志》50卷(后扩为100卷)。该著囊括了世界地理、历史、政制、经济、宗教、历法、文化、物产。对强国御侮、匡正时弊,振兴国脉之路作了探索,提出了“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等引导近代中国现代化的重要观点。

1840年鸦片战争举国震撼,清朝统治者在与西方军队的较量中充分认识到先进装备的极端重要性,开始办工厂,制军备,兴商业,这些都与引进科学技术密不可分。“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共识,因而出现了大规模翻译西方科学著作的运动,这其中的首要工作是兴办译书机构。

在官办译书机构中,京师同文馆担负着培养翻译人才之重任,翻译出版西方图书多针对教学,因而其译书范围仅在物理、化学、天文算学、国际法等方面,且多为入门读物。据统计,在1862—1902年的40年间该馆译书近30部(包括未译完和未出版在内)。江南制造局1868年开设翻译处,翻译西方科技书籍,1871年开始出版图书。翻译处是甲午战争前中国最大的译书机构,据《上海制造局各种图书总目》所载,该处共译图书163部,另附刊32部,所涉门类有工程、算学、电学、化学、声学、光学、矿学等23种。

在洋办译书机构中,广学会(1887—1919年)译著出版的图书涉及宗教、法律、政治、教育、实业、天文、地理、理化等领域,共计书刊400余种,其图书在戊戌时期极为流行。墨海书馆译印了《几何原本》(后九卷)、《格致西学提要》、《光论》、《植物学》、《谈天》、《代数学》、《代微积拾级》、《重学》等9部,为中国现代科学的发蒙提供了最初的教材。据统计,广学会、墨海书馆和益智书会翻译、编著的科学图书和科学教科书多达300余种。

甲午战争使国人认识到仅凭坚兵利器不可能达到强兵富国卫民之目的,先进的政治制度更为重要,因而对西方人文社科理论的研究受到重视,维新派提出译书应“以政学为主,而次以艺学”。马建忠提出《拟设翻译书院议》(1894年),建议西学西书的翻译应集中在:一是有关各国的时政,如各国议会文件、外交信件、新议条款;二是官吏必备之参考书籍;三是外国学校的教科书。王韬主张“师其所能,夺其所恃”,为传播西方科学不遗余力,其主要译著是《格致西学提要》和《普法战纪》。严复翻译了《天演论》、《原富》、《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社会进化简史》、《法意》、《名学》、《名学浅说》等八大译著。

1899年出版的《东西学书录》,收录中国自1840年以来出版的译著共39类568种。1904年出版的《译书经眼录》,收录1900—1904年间出版的主要译著共25类533种。其中,有一批翻译著作,例如,《辩学启蒙》、《几何原本》、《群学肄言》、《原富》、《海国图志》,等等,对于中国近代的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和重要的影响。

由以上史实我们可以看到,明末清初的中国,由于士大夫对于先进文化的敬仰,欧洲先进文化成为了学习的对象,但这种学习是自发的,零散的,受限的。鸦片战争的失败,促使中华民族开始反醒,开始寄希望于洋务运动,从而形成了中国近代史上大规模的科学著作翻译运动;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的失败,中华民族开始思考国家的政制,从而导致这个大规模的科学翻译运动扩展到更加广泛的领域,从而导致了一场更加全面,更加空前

的大规模科学著作翻译运动,并推翻了科举制度,创办了新式教育,将德先生和赛先生请进了中国,推翻帝制,开创共和,掀开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历程。

从时空尺度上观察,科学文明的发展在客观上存在跨地域传播的历史轨迹,而且这种跨地域传播引发了在学习和吸收已有科学文明及在社会形态改造之后产生全新的科学文明。

从技术尺度考察科学文明跨地域传播的历史轨迹,可以发现存在一种科学信息本体结构参量结构。笔者认为,这为面向科学信息传播的科学信息本体结构(MOSSIODSI)的存在提供了证据。

[参考文献]

[1]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M].李珩,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宋子良.理论科技史[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3]中国大百科全书(光盘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4]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中古部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5]林举岱,陈崇武,艾周昌.世界近代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6]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7]王汉熙,胡树华,周祖德.科学著作翻译推动近代中国科学发展[J].出版科学,2006(4)—48-50.

[8]km9618.魏源[DB/OL].(2009-01-17)[2009-05-18].http://baike.baidu.com/view/13953.htm.

[9]王炳庆,陈名实.广学会的出版事业及对近代文化教育的影响[J].教育评论,2007(6):123-125.

[10]钱中兵.墨海书馆与近代中国科技传播[J].大众科技,2005(12):106-107.

[11]卢红飚.墨海书馆与近代中国西学传播[J].福州师专学报,2000,20(1):56-59.

[12]方华文.益智书会[DB/OL](2008-08-18)[2009-05-18].http://baike.baidu.oom/view/1801822.htm.

[13]王扬宗.清末益智书会统一科技术语工作述评[J].中国科技史料,1991,12(2):9-19.

[14]马建忠[DB/OL].维基百科,(2009-05-18)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9%AC%E5%BB%BA%E5%BF%AO.

[15]Rgjkc.王韬[DB/OL].百度百科,(2008-12-11)[2009-05-18].http://baike.baidu.com/view/43439.htm.

(责任编辑文格)

猜你喜欢
阿拉伯文明科学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来自阿拉伯的奇思妙想
40年后《阿拉伯的劳伦斯》片头为编剧正名
阿拉伯小镇的露天集市
对不文明说“不”
科学拔牙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