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贡明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战场,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教师自身素质要“过得硬”,这是创新的前提
数学教师要精通中学数学的全部内容,熟识新老教材,明确并掌握教材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准确理解数学思想,正确运用数学思想。
例如:在教《因式分解》这一章节时,现行教材删去了“十字相乘法”这一内容,只出现在阅读材料里,多数教师不予重视。然而,许多习题中则会出现这一类型的题目,也直接影响到九年级学习一元二次方程一章的因式分解法解方程,给后期教学和学生答题造成了影响。我就利用了这一阅读材料,重点分析了二次项系数为1的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法,利用这一多项式乘法题的练习讲解,最后让学生归纳出了“十字相乘法”的方法,学生用了不到一节课的时间都已学会,为后期教学带来了便利。
二、学生学习兴趣要“高”,这是创新的动力
一提起激发兴趣,我们就会想到多媒体教学,在农村中,我们还可以就地取材,告诉学生如何“做数学”。
如在学“圆锥、圆柱的侧面积及表面积的计算时”,可在课前指导学生制作“玩具”:一个“圆凳”,一个“陀螺”。第二天上课前,同学们都拿出自己制作的玩具要我评评,谁的最好,谁的最漂亮,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提上来了。上课时,我首先巧妙地导入“同学们的玩具制作都很漂亮,现在来看一看,怎样才能计算出你手中玩具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然后让他们把手中的玩具劈开、测量、计算,很快,他们就掌握了圆柱、圆锥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新课要“放”,这是创新的关键
1要放权,给学生合作交流的时间。
教师要让学生多说,让学生全体参与学习。例如,对例题的选择,我一般不参照书本的例题,而是找资料或自行拟题,再由学生自行讨论交流,合作探索,促使学生必须认真自学,弄清教材例题的解决办法,避免了部分学生照本宣科的毛病。
2要放手,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
自主探索可以帮助学习理解知识的形式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多让学生自己动手,决不能包办代替。
如在教《平行四边形》一章时,我带领学生来到学校附近的木工厂,上了两堂活动课,让学生们在动手操作。学生们通过自主探索,只花了两节课就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的所有性质。
四、课后练习要“活”,这是创新的延续
课后练习是学生实践的主要形式,在课后练习的设计上,不单练基本题,还要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题,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肥沃的“土壤”,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还可加些奥赛题。
1、一题多解的练习
如在教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时,我课后设计练习为:已知一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是(3,1)与x轴的交点坐标是(2,0)(4,0),求此抛物线的解析式,我让学生用三种方法解答,再分析出最佳办法,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一题多变的练习
如在教三角形内切圆的计算时,利用课本一道练习题的结论略加引伸,就能得到一个公式,可以使一些计算更简便:已知△ABC三边,AB=a,AC=b,BC=c,内切圆的圆心为I和BC、CA、AB分别相切于D、E、F,s=1/2(a+b+c)。求证:AE=AF=s-a BF=BD=s-b CD=CE=s-c
学生解答后,教师只要略加改变,把C=90度加进去,学生就又会去解答求证,从而也就得出直角三角形内切圆半径的计算公式:y=(a+b-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