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伟 宋文佳
嵩岳寺塔位于嵩山南麓的嵩岳寺内,背靠太室山,西傍西灵台山,东依东灵台山,南面山坡漫缓开阔,数十里之外,即遥遥可望。寺东溪水潺潺,是极尽山野之妙的胜景之地。
塔是佛教产物,起源于古印度,自汉代随佛教传人中国。中国佛塔自东汉末年始建,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建在寺院内外作为供佛、佛事纪念或标志的塔。通称为佛塔;另一类是安葬高僧、大法师灵骨及有关佛经、袈裟、法器等遗物的墓塔。嵩岳寺塔则属于前一类,是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所建。嵩岳寺塔始建于北魏,距今已有近1 500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砖塔,也是我国今存惟一的十二边形密檐式塔。
据唐北海太守李邕撰写的《嵩岳寺碑》记载:“嵩岳寺者,后魏孝明帝之离宫也。正光元年,傍闲居寺。广大佛刹,殚极国财。济济僧徒七百众,落落堂宇逾一千间……隋开皇五年,隶僧三百人。仁寿一载,改题‘嵩岳寺。……十五层塔者,后魏之所立也。拔地四铺而耸,凌空八相而圆。”北魏永平二年(509年),宣武帝诏冯亮与僧暹及河南尹甄琛等,在嵩山山岭幽胜处营建离宫。正光元年(520年),孝明帝元诩合宫为闲居寺,并在寺内建嵩岳寺塔及堂宇千余间;隋仁寿元年(601年)更名为嵩岳寺。唐高宗、武则天游嵩山时曾经以此寺为行宫,并造无量寿殿、定光佛堂等,其后又建有逍遥楼、凤阳殿、八极殿等建筑。自金元时期,嵩岳寺开始走向衰落,寺院内木结构建筑今已无存,惟嵩岳寺塔岿然屹立。清代时,又重建了山门、大雄宝殿、伽蓝殿和白衣殿。现存建筑除嵩岳寺塔外,还有大雄宝殿、伽蓝殿和六祖殿,嵩岳寺塔是该寺留存至今最具建筑艺术和景观价值的代表性建筑。
我国塔的建造是从木塔开始的,东汉末年笮融曾建木塔。砖塔的出现略晚于木塔。砖塔是我国古代建筑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洛阳伽蓝记》中曾载:西晋太康六年(285年),太康寺已建成二层砖塔。由于我国早期古建筑以木结构为发展主流,而砖结构在材料与建筑技术诸方面都处于初级阶段,所以木塔占据了优势。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木质建筑易引起火灾,不宜久经风雨,而砖的耐久性、材料的易取性等优点逐渐凸显,加上砖石建筑技术的提高,砖塔从北魏时期开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我国早期的塔,都做成方形平面,南北朝时期亦以方形为主。嵩岳寺塔为十二边形密檐式砖塔,这种密檐形式是继楼阁式塔与亭式塔后又一种新的塔型,是建筑造型设计和建筑技术的杰出范例和现存标本,其初创与典范的地位充分体现出人类杰出的创造力,因此学术界称其为中国密檐式塔的鼻祖。
嵩岳寺塔总高36.78米,用青砖和黄泥浆垒砌而成,外表呈柔和的米黄色。塔的外部,由基石、塔身、宝刹组成,塔心室为八角空筒状。塔身中部砌一周腰檐,把塔身分为上下两段。腰檐下段为素壁,东、西、南、北四面各辟一券门通向塔心室。券门采用两伏两券的砌筑方法,门上有尖拱形门楣和卷云形楣角,尖拱门楣顶部置三瓣莲花组成的饰物。腰檐上部除辟门四面外,其余外壁八面每面砌一座单层方形塔龛。龛上部砌出叠涩檐,正面嵌铭石1方,铭石下辟半圆拱券门,用一伏一券法券砌,有尖拱状门楣和卷云形楣角。门内为长方形小室,室后壁尚存佛像背光图案。龛下部为长方形须弥座,座的正面辟壶门二。门内各有砖雕护法狮子1个,共16个,正,侧、蹲、立形象各异,昂首挺胸,直竖长尾,写实性强,与龙门石窟等中原地区北朝佛教石刻中的护法狮子风格特征相同。腰檐上部各转角处均砌一八边形倚柱,柱头饰火焰宝珠与覆莲,柱下为砖砌覆盆式柱础。
塔身上部有叠涩密檐15层。由于诸层檐叠出的砖数不一,叠涩檐弧度各异,各层檐间的壁高自下而上递减,檐宽逐层收分,使之外轮廓呈现优美的抛物线造型。叠涩檐间的塔壁上均辟有门窗。每面正中砌筑板门两扇,门上皆有尖拱状门楣,楣角呈卷云形。多数门楣下施垂幔。有的两扇板门紧闭,有的则一扇稍开。除11个小门为真门外,其他皆为假门。叠涩檐间共砌门窗492个。塔刹通高4.745米。自下而上由基座、覆莲、须弥座、仰莲、相轮及宝珠等组成,皆为青灰条砖平顺垒砌后砍磨而成。
嵩岳寺塔中心构成一个空筒,以木楼板分成各层塔室,宋代战乱时楼梯毁于战火。登封当地还流传着一个“大火烧蟒”的故事。传说当年嵩岳寺中曾有一老一小两个和尚。小和尚每天在塔下打坐时总有飞翔的感觉。有一天,他把这件事告诉了师父,师父觉得奇怪,就让他试试。果然,不一会儿,小和尚就离开地面,越升越高。老和尚觉得蹊跷,往上一看,竟看到塔顶有一条巨蟒。老和尚急忙大喝一声,大蟒受惊,小和尚这才落下。老和尚于是一把火将大蟒烧死,而塔内楼梯也一同被烧毁了。
嵩岳寺塔是在公元6世纪初西域沙门大规模迁入中原的背景下建成,是佛教鼎盛时期的北魏遗物,其空筒结构成为高层简体结构的先驱,堪称世界上最早的筒体结构建筑。塔的整体结构完美统一,典雅古朴、气势磅礴,达到了高度的艺术水平。该塔在佛塔的类型上有极大的开创性,可作为佛塔中密檐式塔的重要例证。从整体造型到细部雕饰均有明确的宗教文化内涵,是佛教文化的传播与演变在建筑上的重要体现。而且塔身各部做“宝箧印经塔”(阿育王塔)式样,明显具有古印度犍陀罗艺术风格;塔身上段的抛物线形轮廓,下段塔门采用的火焰券形门洞和壶门狮子的装饰等,是中国建筑艺术与西域、印度交流的产物。
嵩岳寺塔所在的山水环境景貌极佳,是古代寺院选址和环境处理的优秀范例。塔身用小青砖垒砌。青砖高质细腻,耐压和耐腐蚀性都很好;砖层间采用黄土泥拌糯米汁作为黏合材料,非常强固。建筑材料简单之极,却历经将近1500年的风雨侵袭,仍巍然屹立、不酥不碱,充分证明了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
嵩岳寺塔对后世砖塔建筑影响深远,持续时间可从南北朝至明清,影响范围遍及中国以及亚洲地区。此种类型的砖塔在我国古代砖塔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少林寺塔林的唐塔尤受影响,法玩禅师塔的叠涩檐就是仿嵩岳寺塔的构建。著名建筑学家刘敦桢在《河南省古建筑调查笔记》中说:“后来的唐代方塔,如小雁塔、香积塔等,均脱胎于此……塔之内部,无塔心柱,足证唐砖塔平面,早已肇源北魏矣……自第二层以上,内室平面为八角形,足证八角形之建筑物,不始于唐。此于建筑史上,极为重要。”也正是因其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独特而重要的地位,1961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保护单位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