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波涛
我到马尔康工作一年多了,常为马尔康神奇的历史与秀美的风光怦然心动。去年在《阿坝日报》上读到署名“静子”的一组诗,有《梭磨河边·火塘》《用雪的思想听雨》等,诗句灵动,对马尔康生活场景的那些细微感受,让我觉得熟悉而亲切。我几乎一刹那就认为“静子”就是本县干部魏静,打电话询问,果然。这是我第一次拜读她的诗作。
静子最近出版了诗集《守望牧歌》,收录了她二十年来所行、所见、所思、所悟的断章,内容较丰富。我尤其喜欢那些吟唱马尔康的诗歌,细读她的诗,印证我心中的马尔康。
《守望牧歌》许多作品写到了马尔康的风物。她写了梭磨河畔的农家,劳作一天的人们围坐火塘喝着酥油茶,谈天说地,温暖无比,“生命中所有的细节/被燃烧后的灰烬细细收藏”。她写了马尔康秋天的高山草甸,沉甸甸的万紫千红,是“满山遍野闪烁的梦呓/谱写出七彩梦幻的五线谱”。她写了距今5000多年前的哈休遗址,遗址出土了一只小口尖底的陶瓶,诗人设想:当年一位美丽的少女曾用陶瓶在村前的茶堡河中汲水,“碎了的陶小口尖底瓶/再也盛不下千年以后的情感”。她还写了莫斯都村的岩画、尕南村至今尚存的源自唐朝天宝年间的嘉绒藏戏,她还写了马尔康蓝天下的苍鹰、海拔4300米的大藏垭口和绽放在垭口上的雪灵芝……静子笔下的这些人文与自然,我都非常了解。读她的诗,仿佛她用诗意的语言,将我的感受重新梳理了一遍,这些人文与自然变得格外鲜活动人。
《守望牧歌》有一辑直接命名为“雪域听禅”,其实里面很少禅宗的机巧,更多的是静子对生命的朴素感悟。那首《大藏寺听禅》很有代表性,“静静地屹立在山之巅/默默地/不曾说出一句话;我们轻轻走近你/听见了/千年的梵音”,意境很平和,没有更多的神秘色彩。有这样空灵思索的诗作还多:如《无法投递的心情》写修行的境界,《朝圣十四行》写磕长头的信徒等。我把这种空灵而平和的感悟与马尔康县的宗教传统联系起来。马尔康全县有61座寺庙,大都是村中小寺,平和而宁静,就连名气很盛的大藏寺,也很平和。这座宗喀巴大师高徒阿旺扎巴在东方弘法时修建的最后一座——第108座寺庙,被视为圆满之寺,但照片上的大藏寺往往被外地人误以为是有瑞士山村风情的民居。马尔康的大多数寺庙,充满虔诚,但不渲染威严,这很适合诗意的感知。
静子写诗,细腻、敏感,在那些平实逸动的诗句背后,能读出她专注的目光。她也写了许多马尔康的小品:写家中的兰花,她曾将最得意的几株拍在手机中,与同事分享;写她的爱情与心情;写即将在山那边上学的卓玛……这些小品是马尔康生活的重要细节,由于静子能够欣赏、善于发掘,小品入诗丝毫不减余味。
静子经常说,她太喜欢马尔康,喜欢马尔康厚重的人文传统、秀美的山川与令人陶醉的气候。这种喜欢强烈得成为热爱,因为这种热爱,她对马尔康的一切充满了深情。在《后记》中她说,她在“吹奏隐约的牧歌”;她在歌唱雪域圣土阿坝,在歌唱嘉绒文化腹心地马尔康。静子歌唱的马尔康,就是我心中的马尔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