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球化既对作为民族文化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发展带来机遇,也对民族精神的发展造成挑战。全球化对民族精神带来的机遇表现为:全球化为民族精神的自我觉醒和自我发展提供了动力;为民族精神问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提供了舞台;为民族精神之中普世价值的实现创造了条件。全球化对民族精神发展造成的挑战表现为:全球性的价值认同消解民族精神的民族性;对民族精神优秀价值观的冲击弱化民族精神固有的积极功能;导致非健康的民族精神自觉,影响民族精神健康发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一是要努力抓住全球化的机遇,将中华民族精神融入全球化进程;二是要积极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强化中华民族精神的民族主体意识;三是要立足于本民族与世界的发展大势,实现中华民族精神的自主创新。
[关键词]全球化;中华民族精神;机遇;挑战;对策
[作者简介]孙文营,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哲学博士后,北京100083
[中图分类号]C9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434(2009)06-0030-04
早在160多年前,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揭示了以经济全球化为基础的世界性交往舞台,他认为世界市场的开拓,“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物质的生产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也就是说,伴随经济交往而来的必然是全面的交往,附着于经济交往上的文化、文明交流也就成为必然。时至今日,虽然学界对“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概念及相关问题还存有争议,但马克思所预言的奠基于经济全球化的世界性的多元文明交往已成为现实,这必然对作为民族文化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全球化背景下民族精神的发展机遇
对于民族文化的发展来说,全球化并不能抹杀民族文化的个性。正如恩格斯所言:“欧洲各民族的真诚的国际合作,只有当每个民族在自己家里完全自主的时候才能实现。”也就是说,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规定,就是包括对民族文化重新认同在内的文化多元化,世界上多元并存的民族文化能够在全球化更大的发展空间中实现具有民族自身个性的发展。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为民族文化增添新的文化因素,作为民族文化核心的民族精神也因此而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全球化为民族精神的自我觉醒和自我发展提供了动力。“民族精神是包含着矛盾的辩证统一体,那么它的展现就只能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或者说,它自身也只有在历史中才能被理解或把握。”脱离一定的历史背景,单纯地对民族精神的社会发展价值作出肯定意义的判断缺少历史观的思考,不符合民族精神的历史性特点。尊重民族精神的历史动态性特点,就是对民族精神正负价值的判断都应该将其放在一定的历史框架中考察。因此,不仅要看到民族精神的现实价值,也要承认其中的“过时性”和“不适应性”。而对其过时性和不适应性因素的分析则既要以现代化标准为参照,也要以全球化标准为参照。全球化之所以能够成为反思民族精神“过时”和“不适应”之处的重要参照,是因为全球化能够促进“文化自觉”,这是实现民族文化发展的前提。“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时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文化自觉只有在全球化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如在1840年以前,中国人一直认为自己的文化最优秀。这其实是文化不自觉的表现。直到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才实现了从排斥洋人的“奇技淫巧”到“学习洋务”的转变,直至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实现了对“德”、“赛”二先生的仰慕。而在当今全球化条件下,通过与其他民族的优秀精神品质比较,我们才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和合”精神丰富而竞争意识不足,人文精神丰富而科学精神匮乏,礼教传统深厚而法治精神不足等缺陷。而有了这种民族精神自觉,才能培育适应全球化和新时代要求的民族精神。
全球化为民族精神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提供了舞台。全球化并不能抹杀民族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在可见的将来,不会有普世的文明,有的只是一个包含不同文明的世界,而其中的每一个文明都得学习与其他文明共存”。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理论虽然有很大的片面性,但也反映了当今文明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作为价值系统、文化模式集中反映的文化的民族性,只要该民族存在,就不可能消失。”文化的一般性和世界性正是奠基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基础之上的,离开了民族文化,就谈不上文化的一般本质和具有普世价值的世界性文化。各民族在吸收世界先进民族文化的同时,自己的民族文化也成为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构成部分,从而每一民族文化都体现为文化的共性和其民族个性的有机统一。每一民族的民族精神各有特点和长处,其中有些精神品质是属于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是其他民族可以吸收、借鉴的。有些国家的民族精神教育实践经验也值得其他民族学习和借鉴。民族精神的先进与落后并不完全与经济发展水平一致,不仅经济上落后的民族国家要向先进民族国家学习,而且经济上先进的民族国家也应向经济上落后的民族国家的民族精神学习。民族精神间的相互学习也是多层面的,是寄存于多种形式的民族文化交流之中的。民族国家间一般的经济、政治交往活动、国际性的学术研究活动、国际性的文化节、政府组织以及民间团体的各种文化交流活动等都是实现民族精神间相互了解、学习和借鉴的机会。
全球化为民族精神之中普世价值的实现创造了条件。我们并不能说所有民族的民族精神都具有普世价值,也不能认为某个民族精神的整体都具有普世价值。但是,我们并不能否认某一民族精神的某一方面的精神品质具有普世价值的可能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的中华民族精神的普世价值是显著的。当前人类生存面临的危机有很多,如因人与自然的冲突而引发的生态危机;因民族矛盾、阶级利益而引起的地区冲突和战争;因人与人的冲突引发的道德危机以及因人与自身的冲突而引发的心理危机;等等。中华民族以“天人合一”为代表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精神、以“和为贵”为旨趣的人与人的和谐精神、以心境平和为追求目标的身心和谐精神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它们不仅对于中国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于解决人类生存危机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全球化时代中华民族精神普世价值的重要表现。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化以前,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和谐精神并不为外界所知或并不为外界所重视。而在今天全球化条件下,通过我们积极的对外文化交往,其普世性价值实现才得以实现。最近,国际社会普遍盛赞中国的和谐社会理念,并赞赏中国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所扮演的和平角色,就是中华民族精神普世价值的生动体现。其意义不仅在于推动世界文明的进步和发展,而且也提升了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强大生命活力。
二、全球化背景下民族精神面临的挑战
全球化市场中经济高度发达的西方国家出于
自身利益,必然通过自己先在的经济强势对发展中国家和民族以最大规模的控制,这其中当然有对于文化领域的控制,其最终目的就是力图在某种“普遍性”的经济设计中瓦解那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体系,进而完成对于整个世界文化的普遍性改造。在此情况下,“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这对作为民族文化核心的民族精神必然造成影响。
全球化背景下的全球性价值认同消解民族精神的民族性。全球化以前,民族精神是由一个民族独立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但在全球化条件下,每个民族要获得发展,就必须进行国际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交往,而这种交往又迫切需要以某种为各民族公认和接受的价值观为基础和前提。因此,民族精神的发展会更多地受到世界经济政治的影响而形成某些全球性的价值认同。“否认全球化中价值认同的存在是不符合全球化运动的客观实际的。”有些全球性的价值认同对民族国家没有害处,而那些经由经济、政治上处于强势的西方国家推动而形成的全球性价值认同就会对弱势民族国家民族精神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强势国家一般是利用其自身的经济、军事、科技优势、文化长处以及大众传媒等手段,极力推行他们的所谓普世伦理,把弱势国家和民族纳入其价值体系之中,使得弱势国家的思想意识、价值体系、民族文化与信仰受到严重动摇。伴随着全球化浪潮而来的西方全球化理论和政治思潮中的一些理论观点,如“民族国家主权过时论”、“人权高于主权”、“全球民主化论”等就直接与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相对立。因此,如何维护全球化过程中本民族精神价值观的民族性,实现民族价值观与全球普适价值观的统一和协调是弱势民族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全球化对民族精神优秀价值观的冲击弱化民族精神固有的积极功能。强势民族国家推动全球性价值认同的过程也是对弱势民族国家民族精神优秀传统价值观的消解过程。对民族国家来说,传统优秀价值观具有维系人们团结互助、提倡诚信友爱和增强社会凝聚力的功能。但在全球化条件下,强势民族国家的商业、金融、教育、传媒等机构以及科技、资金、商品等传人弱势民族国家,对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剧烈冲击。同时,全球化背景下,建立在“经济人”假设基础上的市场经济高度发展,“‘赚钱使民族成员变成‘豪猪——想与同类接近,却又惧怕彼此受到伤害”。这样,各种优秀的道德传统在全球场景中受到功利主义、物质主义、感官主义、自由主义道德的深刻消解。例如,在西方价值观的冲击下,我国“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人文传统受到西方“天人相分”价值观、经济增长高于社会发展等观念的冲击;“中庸”、“以和为贵”的价值取向受到西方竞争高于合作、利益胜于诚信价值观的冲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怀受到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观的冲击;等等。所有这些,都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精神优秀传统价值观积极功能的发挥,增加了我国在现代化条件下改造和重构文化价值系统的压力。
三、全球化背景下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对策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利用好全球化为中华民族精神发展提供的历史性机遇,使古老的中华民族精神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必须采取科学的态度,从容应对全球化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
努力抓住全球化的机遇,将中华民族精神融入全球化进程。融入全球化的进程,并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的。
首先,要以博大的胸怀,虚心地从世界民族精神之中汲取营养。世界很多民族精神之中的优秀精神品质并不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突出内容,或者是中华民族精神所不具备的,如有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竞争意识、创新精神、科学精神、法治精神等,在我们中华民族精神之中还相对欠缺,是需要学习和借鉴的。此外,有些国家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形成了比较强的民族凝聚力,促进了该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他们的经验和做法也值得我们学习。
其次,在坚持“拿来主义”的同时,我们也应提倡“送去主义”,努力把中华民族精神推向世界。把中华民族精神推向世界的好处并不只是对于世界文化发展的意义,而且也有利于弘扬和展示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推动中国文化参与国际竞争,有利于塑造中国作为文化大国在世界的良好形象,从而保证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新秩序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中国文化节、中国文化年在很多国家举办,孔子学院在世界范围内普遍设立,这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繁荣均具有重要意义。不论是“拿来”,还是“送去”,我们都要以健康、理智和客观的眼光来处理中华民族精神与世界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在“拿来”的过程中,不能盲目地一味照搬西方,而是要有区分地吸纳,实现向中华民族精神的结合与转化。在“送去”的过程中,要本着丰富和发展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出发点,积极推动世界文明的进步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决不谋求世界文化霸权。
亨廷顿曾用“文化上的精神分裂症”来形容那些文化无所依归的民族的精神状态,这些民族国家很容易成为西方国家的附庸。因此,保持民族精神的民族主体意识必须继承民族精神的传统优秀精神品质。民族精神有传统和现代之分,传统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形成的稳定、连贯的东西,是民族精神独立存在的深层依据。失去了民族精神之中的优秀精神品质,就很难保持自己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因此,要确保民族精神的民族主体意识,就要大力弘扬传统民族精神。当然,继承传统民族精神,并不是要全盘继承,而是要作辩证的、历史的分析,在把最具有生命力和现实性的民族精神继承下来的同时,把具有历史局限性的因素予以克服。
要保持民族精神的民族主体意识,还必须实现民族精神在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发展模式中的培育和创新。民族精神的培育必须与中国的社会发展模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密结合。这种结合在当前表现为民族精神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结合。这种结合之所以必要,是因为民族精神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资源和精神支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和谐文化建设根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这就内在要求民族精神也必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实现自身的时代性发展。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性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全球化背景下强调民族精神的民族主体意识,并不是否认与其他民族精神的交流与学习的必要性。我们既要努力防止出现因过度强调民族主体性而导致的狭隘民族主义倾向,也要反对那种认识不到民族文化优劣之分,而将自身与他族完全割裂开来的文化相对主义。
首先,民族精神的自主创新要立足于本民族的实践,体现时代性。在强化民族精神的民族主体意识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在本民族现实的发展实践中的自主创新。民族精神的价值就在于能够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民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能够在传统与时代精神的衔接与融通中获得与时俱进的品质。对民族精神的自主创新既不能滞后也不能超越于本民族历史发展实际水平。当前,实现现代化仍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目标追求,中华民族精神的自主创新必须适应和服务于现代化实践。
其次,民族精神的自主创新是为现代化服务的,必须具有时代性。而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过程与全球化过程实际上是同一个过程,现代化的起源地“西方”便成为“现代性”和“时代性”的代名词。因此,强调民族精神自主创新的“时代性”,就意味着对“西方性”、“世界性”的强调,也就体现了开放性的内在要求。
民族精神自主创新的时代性和开放性是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坚持民族精神自主创新的时代性不仅强调传统与现代的统一,而且内含着民族精神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统一的要求;坚持民族精神自主创新的开放性不仅意味着实现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而且内含着实现民族精神传统性与时代性统一的要求。可以说,民族精神自主创新的时代性和开放性意味着同时实现了民族精神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以及民族精神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刘家和.关于民族精神研究的三点想法[J].史学史研究,2006,(1).
[3]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1997,(3).
[4]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刘绯,张立平,王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5]李宗桂.经济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建设[J].哲学研究,2001,(1).
[6]汪信砚.全球化中的价值认同与价值观冲突[J].哲学研究,2002,(11).
[7]房宁,王柄权.论民族主义思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胡彩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