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现状·根源与对策

2009-08-12 10:00敬志伟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09年3期
关键词:转化率科技成果对策

敬志伟

摘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对发展我国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具有重大意义,但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在我国现阶段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我们在如何有效地利用科技成果创造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方面还存在着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能力不强、技术市场宏观失控、经营秩序较为混乱、技术商品结构比例失调、企业有效需求疲软等突出问题。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既要求科研机构和企业通过深化改革建立起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的微观机制,又需要政府通过转变职能建立起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的宏观机制。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率;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68(2009)03-0066-04

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构成内容,是经济发展和核心竞争力形成的重要保障。如何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一个对发展我国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飞速发展,我国科学技术的整体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相脱节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在如何有效地利用科技成果创造有竞争力的优势产品和服务方面还存在重大缺陷。国家科技部的研究报告表明,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总量是3200万人,研发人员的总数已经达到105万人,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数字表明,“十五”期间,我国财政科技投入约4900亿元,是“九五”时期的两倍多,年均增速为17.4%[1]。我国每年有省部级以上的科技成果3万多项,但是能大面积推广产生规模效益的仅占10%~15%;每年的专利技术有7万多项,但专利实施率仅为10%左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0%左右,其中高新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2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的贡献率[1]。来自教育部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高校目前虽然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在6000~8000项之间,但真正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还不到1/10”[1]。这无疑是对科技资源的一种巨大浪费,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当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主要影响因素

从系统理论的观点来看,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包含着科技成果源、中介环节和科技成果吸收体三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环节,科技成果的转化有赖于科技成果源、中介环节和科技成果吸收体三者之间的正常运行[2]。而正是在这些环节上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

(一)科技成果有效供给能力不强,中式环节薄弱

我国的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长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商品观念和竞争意识淡薄,再加上长期实行科学研究与经济发展彼此分离的单一计划体制,大部分科研机构游离于市场和企业之外,致使相当多的科研选题与生产实际和市场需求联系不够紧密,为生产单位解决急需的实际技术问题的积极性不高,习惯于国家拨给研究经费、下达研究项目,按照规定的内容进行研究,以发表论文或出版专著为目标。这种科研模式对技术市场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的了解,科技成果与生产企业的需求相脱节。此外,科技成果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中试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但由于长期重研究、轻开发,从政府到科研单位,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中间环节投入一直偏低,中试基地、中试车间、各类技术孵化器数量太少,布局也不尽合理,难以充分发挥在科技成果与现实生产力之间承上启下的中介作用。

(二)技术市场宏观失控,经营秩序较为混乱,技术商品结构不尽合理

技术市场是科学技术与经济生活发生内在联系的中介环节,对于有效地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我国目前的技术市场还很不完善,国家行政管理部门的宏观调控能力相对薄弱,有关技术市场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尚不健全,市场经营秩序较为混乱,技术成果交易风险较大。为企业技术创新、技术贸易服务的中介组织,尚未形成比较完善的服务体系,并且有些中介组织的运行和管理也不够规范,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中介组织对企业技术创新应有作用的有效发挥。

同时,我国现阶段技术商品结构配置比例失调,造成低水平技术成果转让过剩而高水平科技成果难以转化的困难局面。虽然近年来高层次技术商品所占比例不断提高,但与国际技术贸易中出现的纯软件化和高技术化趋势相距甚远。这种状况严重地挫伤了广大科技人员从事新产品研究开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也严重地损害了技术市场的信誉,增加了进一步开拓和发展技术市场的困难和阻力[3]。

(三)企业对科技成果的有效需求疲软,科技成果吸收能力薄弱

国际上,许多跨国公司的科技开发费用已占销售额的5%~10%,许多高新技术企业更是高达25%以上。但我国除少数企业外,大多数企业用于科技开发的费用不到销售额的1%,不少企业甚至没有自己的技术开发部门。此外,现行的企业考核指标体系也不够完善,缺乏企业科技进步的内在约束机制。同时,不少企业技术开发资金短缺,缺乏追求技术进步的经济实力。

企业实现技术进步必须有足够的财力作为保证,由于技术开发带有很大的风险性,因此企业能否提供足够的资金直接关系技术进步的速度和程度。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特别是处于发展期的中小企业资本金严重不足、负债率较高,对技术进步的资金投入能力严重不足,尽管企业留利已有大幅度增长,但由于“税、费、集、摊”以及增加企业职工工资、提高福利待遇的压力,难以对技术进步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

二、提高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的路径选择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是一个动态结构,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既要求科研机构和企业通过深化改革建立起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的微观机制,又需要政府通过转变职能建立起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的宏观机制。

(一)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科技商品的有效供给能力

目前,我国相当多的科研单位只能相对独立地完成科技成果转化阶段中的少数阶段,大多数阶段都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科研单位缺乏独立完成科技成果产业化所必需的条件:一是对于市场的感应力比较弱,常常不去找或找不到科技和市场的结合点;二是由于长期游离于市场之外,多数不具备量化生产的工艺能力和生产能力,不具备产业化所必需的市场营销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也缺乏形成产业规模所必需的资金实力;三是缺乏为科技成果产业化所必需的组合各种社会资源的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

因此,必须尽快转变观念,增强参与经济、进入市场的意识,大力进行体制创新,以内部机制的根本转变为重点,真正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积极推进产业制度改革,建立多元化产权结构。在对内部结构进行重大调整的同时,加快转变运行机制,实行人事、分配等重大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根据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要求,要按照“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大幅度放开、进一步放活能够纳入市场轨道运行、直接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科研机构,通过不断开发适用性强的高新技术产品,带动新兴产业的建立和发展。这既要通过改革政府对科研经费的拨款制度,增强科研单位面向经济建设的压力,又要通过简政放权,使科研单位真正成为有自主权的、负有一定经济责任的科技商品生产者。科研单位只有把解决生产单位的技术需求作为科研工作的出发点和着眼点,准确地了解和把握生产单位的技术需求,才能研制出对生产单位技术进步有效的科研成果。

要进一步深化科研院所的课题项目管理、经费管理、物资管理、人事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科技人员考核、晋升指标体系,鼓励科技人员选择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大经济效益的研究课题,参与有良好应用前景的开发项目。要采用科技推动与需求牵引相结合的转化策略,以科技推动经济发展为首要任务,从科研课题立项开始就瞄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和市场需求,努力提供既有实用价值又适销对路的科技成果。

努力实现“产学研”的结合,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重要途径。只有把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基础研究优势与企业的市场需求和信息优势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产业化的创新优势;只有把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对于科学研究的专门知识和探索精神,与企业家的经营、管理、组织、协调能力以及资金实力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科技资源与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的有效整合;也只有把高校和科研单位的行业前沿技术信息的捕捉力、技术难点的突破力与企业的生产能力、营销能力优势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产品的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

要逐步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基金。国家应从重要科技计划总经费中划出一定比例作为风险基金,专用于支持研究开发成果的后续转化及向工农业生产应用的延伸。同时要吸收、集中社会资金建立风险投资机构、科技信用社等;增加科技成果转化的贷款,开办科技成果转化保险业务;注意利用国际资本。

(二)大力整顿技术市场,不断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促进技术市场的发育、发展、壮大,要依靠高效的技术市场综合服务体系。国家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有关技术市场管理的政策与法规,对技术市场依法加强管理,确保其健康运行和有序发展。

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应对技术市场实行归口管理,工商、财政、税务、银行、审计等部门应加强对技术市场和技术合同的监督、检查,运用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进行调节,实现技术交易活动的法制化和规范化,并依据国家有关经济、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及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正确引导技术商品的开发与交易,推动技术交易活动的专业化和多样化。

通过建立畅通的技术供求信息网络系统,及时发布供求信息,引导科研单位把技术力量投向社会需要的方向,使生产企业更多地了解科技商品的信息与发展趋势,促进科研与生产的有机结合。

要积极开拓技术市场新领域,挖掘潜在的市场增长点。例如,可从企业的改造、改建和扩建中寻找市场,从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中寻找市场,开辟社会科学技术(心理测试、社会结构分析、劳动就业结构分析、智力开发、档案管理技术、情报检索技术等)市场,开展农业方面的综合技术服务,向第三产业开发技术市场,等等。

要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的推广工作,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信息资料库和科技成果信息发布制度,并对科技成果的推广工作给予必要的奖励。要鼓励发展多种形式、面向社会的科技中介机构,鼓励民营企业及民营资本参股和进入技术市场中介服务机构,形成以技术交易、技术咨询、技术评估、经营管理、风险资本、人才信息为主要内容的中介服务体系。要引导技术市场中介服务机构通过兼并重组、理顺产权、优化整合,做优做强,实现手段现代化、功能综合化、服务社会化的发展目标。

同时,我国技术贸易的运作方式和操作规程必须逐步与国际法或国际惯例接轨,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技术贸易制度,积极参与技术市场的国际竞争与合作,并建立国际市场中介、经纪、信托、市场调查、知识产权、科技信息等多种中介和咨询服务网络,形成一支高水平的对外技术贸易人才队伍。

(三)创造良好社会环境,激励企业有效科技需求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战场,企业对科技进步的有效需求是决定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关键因素。国民经济发展的主管部门必须真正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落到实处,把宏观科技发展规划同国民经济计划和行业发展计划有机结合起来,国民经济计划由围绕速度这个支点逐步转移到速度和集约化程度这两个支点上。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越来越需要有良好的支撑服务体系为其提供支持和帮助,而这种支撑服务体系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能靠市场的推动而自发形成的,它需要有政府强有力的支持。政府对科技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将成为政府支持科技创新主体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要通过制定正确的引导政策和科学合理的企业成绩考核标准,建立有效的企业内外约束机制,以防止企业生产经营者的短期行为。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把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机制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把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作为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举措,全面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形成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激励机制、运行机制、发展机制、管理机制,使企业之间形成比技术、比质量、比品牌、比市场的良好氛围。

在企业生产经营考核指标中,不仅要有产值、利税指标,还应有企业技术进步的内容,如产品技术水平、综合技术经济水平、技术装备水平、职工文化技术素质水平等。对新产品开发和老产品改造在信贷、价格、税收上予以优惠或加以限制,对落后产品或生产工艺的淘汰,要有明确的期限,提高技术进步对企业的比较利益。要严格约束企业通过非技术手段的获利行为,使技术进步成为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唯一┩揪禰4]。

要进一步拓宽科技投入资金的来源渠道,逐步扩大风险投资、国外金融机构的科技贷款、创业投资等科技投入渠道,真正建立一个既有政府拨款,又有自筹资金;既有国内金融机构贷款,又有国外金融机构贷款;既有无偿使用的经费,又有有偿使用资金的全社会、多渠道、多形式的科技投入体系[2]。

要适当提高企业内固定资产的折旧率和留利水平,增加技术进步的经费比例,以改善企业内部技术进步资金短缺的现状。国家银行应在贷款利率、还贷期限等方面,对新技术开发给予优惠。有偿还能力的企业,还可通过发行债券等形式,筹集社会闲散资金,并在国家宏观调控下,通过发行股票、搞股份制,进一步拓宽资金来源。中央和地方政府应进一步通过财政拨款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补助金制度,对高新技术产品试验的中试费、试制费、科技成果推广项目费及有关成果转化项目优惠贷款的贴息予以补助。

要努力创建和完善以社会保险为依托的风险机制。怕担风险是企业生产经营者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重大思想障碍。要消除他们的思想顾虑,就必须努力减少风险性损失,并使之在投入失败后能尽快恢复并具备重新投入试验的能力。但如果风险全部由国家来承担,既加重了国家的负担,也不利于激励科研单位和生产企业的积极性。目前可以采用社会保险的方式,建立科研事业的风险机制。可以由保险公司设立“国内新技术风险险”或“专利风险险”等险种,企业按一定程序进行保险金的缴纳和领取。这样,企业在科技投入中,成则得利,败不受损,解除了后顾之忧。

要努力寻求解决中试基地的途径。一是科研单位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向企业靠拢,以企业为依托,从企业中获取研究任务和科研经费,使中试任务在企业中得到解决,并解决了企业中存在的实际难题,从而达到科技与经济结合的目的。二是要大力加强中试基地建设。中试基地是中试得以顺利进行的物质保障和载体,加强中试基地建设,是促进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有效转化的关键环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善于运用市场供求规律来引导中试基地的经营和发展。中试基地应面向社会开放,既解决科研单位和中小企业的中试问题,同时还能完善企业现有的产品,消化吸收新技术,从而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

参考文献:

[1]科技成果转化率为何低[EB/OL].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06-08-12.

[2]刘郎.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障碍分析[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8,(2).

[3]张华.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及对策[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

[4]师万雄,邓雪鹏.科技成果转化的条件与模式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7,(7).[责任编辑:岳林]

猜你喜欢
转化率科技成果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着力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线上平台解决“转化难”
福建省:出台新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国家食药监总局:促进监管科技成果转化
透视化学平衡中的转化率
化学平衡中转化率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