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保平
中国每天都有奇闻轶事,今天来说两件官员复出的奇闻轶事:一件是《新京报》5月14日报道,去年全国哀悼日期间,用公款组织旅游的山东省滨州市工商局长邵立勇,复出转任威海市工商局长;一件是《重庆晚报》5月14日报道,去年“6·28瓮安事件”后被撤销瓮安县一切党政职务的原县委书记王勤,复出调任黔南州财政局副局长。
今年年初,那位在上海社保资金案中,被发现涉嫌严重违纪而落马的原国家统计局局长邱晓华,高调复出,赴中海油总公司下属研究机构任职,职务是高级研究员。我就对官员复出有过议论——《邱晓华再就业与老子又是一条好汉》。
在那篇文章里,笔者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问题官员履行完刑责之后,回归到社会之中,也有普通公民的权利,社会也应用一种宽容之心接待他们。但是,要给公众一个服人的解释和理由。
因为这些官员落马,皆事非寻常,民愤极大,轰轰烈烈地“处理”了一个或是一批官员,然后,打个时间差,做一些技术性的处理,不声不响,偷偷摸摸地又让其复出、再就业。没有给公众任何的解释,公众首先就有一种被糊弄的感觉,也就怪不得公众的质疑与愤懑,引发舆论的巨大反弹。
在这种果断地“处理”与快速的“启用”之间,在没有得到任何公开合理的解释之前,公众可以有无数种猜测,可以怀疑治吏不严,可以怀疑官场潜规则在起作用,可以怀疑一个组织丧失了自身的免疫功能,可以怀疑根本不把民意当一回事,可以怀疑官官之间不愿意为了一些“小事”伤了和气。
如若以上的猜测都能排除,那么敝人只有痛感中国人才之匮乏了,这里的人才自然是指当官的人才。匮乏到非要启用“落马官员”不可,仿佛没有这些官员再就业,那些个官位都得长时间空缺,觅不到合适之人才,工作就不能顺利开展,只能重新启用才能解燃眉之急。
这话不是没有道理的,君不见,中国近年来公务员报考十分火热,2008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八十多万名考生竞争六千六百九十一个职位,其中仅有一万三千七百九十七人将走向公务员岗位,录取比例是五十八比一,我做了一个计算,结果是十个大学生之中,就有一人打算到官场里混饭吃。
这么多的年轻人挤破头皮进入行政机关,一年年有那么多人杀进官场,愣是没有几个可以替代那些落马的官员,可见要培养一个干部何其之不易,岂能不令人痛感当官的人才的匮乏。人才如此匮乏,想不让那些“落马官员”复出难矣。
只是想不通的是,中国的大学生不匮乏,农民工不匮乏,说得极端点,“中国就是不缺人”,偏偏当官的人才匮乏,也是一大奇闻轶事了。
但事实就是这样,在中国,并非人人都是块“当官的料”,你不懂得官场潜规则,不愿意被潜规则,不懂得溜须拍马,揣摩圣意,不学做孙子后做大爷,没有一点保帅丢车的勇敢,断不能算得是当官的人才,用通俗点的话来讲,爬得上去的官员也是特殊材料制成的。
那些落马的官员,他们能坐在落马之前的“马背”上,一定是有才的,而且是“太有才了”也不夸张。这些才并不会因为落马就丢失掉,他们仍然有可能据才重起,更何况当官的人才如此匮乏,他们岂有不复出之道理?
总而言之,在目前之中国,当官的人才如此匮乏,有时还只能依靠大量的官员复出才能撑起一片天。那些心中愤愤不平者,其实也要体谅当前困难之局势,否则你要是敢说自己是块当官的料,倒不妨毛遂自荐,救匮乏之局于当下,也是一种功德。
题图/空椅/小林